从“水俣病”谈汞中毒
2018-09-07刘北辰
刘北辰
上世纪50年代,日本爆发了震惊全球的“水俣事件”。事件起因于1908年,日本一家生产氮肥的工厂在日本九州岛南部熊本县水俣镇建厂,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甲基汞化合物直接排入水俣湾。从1950年开始,先是在该地发生了多起“自杀猫”事件,后来有人也患了此类怪病,因医生无法确诊而称之为“水俣病”。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此病是由于居民食用水俣湾受汞化物污染的鱼类而引起的。大量甲基汞化合物被排入水俣湾,污染了水生微生物,小鱼吃微生物受了污染,大鱼吃小鱼进一步受污染。通过食物链聚集在鱼体内形成高浓度的汞积累。猫和人食用了这种被污染的鱼后,就产生了汞中毒而患怪病。
汞是唯一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除金属汞外,汞化物分为无机汞和有机汞两大类。无机汞可转化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都具有很强的毒性。汞和汞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都很常用。金属汞用于仪表制造(如温度计、压力计等)、电气器材制造与维修(如电流开关、整流器、荧光灯、X线球管和整流管等)。无机汞常用的有雷汞,用作雷管和炸药;硝基汞,用于制造有机合成毛毡;砷酸汞,用于制造防火防腐涂料;氰化汞,用于照相、医药等;氯化高汞,用于医药、冶金、木材防腐、印染、制革、电池等。洒落于地面的汞可形成无数小汞珠,使其蒸发面积增大,而且容易嵌入地面的缝隙中,不易被清除,成为不断污染作业场所的二次毒源。有机汞常用作农药,被农作物吸收后不易被分解,會引起作物土壤和水的污染,食用汞残留量高的粮食可发生中毒现象。有机汞还可以从工业废水经过自然转化而产生。废水中金属汞的汞盐沉积于水体污泥中,金属汞被氧化为汞离子,污泥中厌氧细菌可使汞离子甲基化而成甲基汞。水藻吸收了水中甲基汞后被小动物食用,甲基汞进入小动物体内,大动物以小动物为食,随着“食物链”的升级,甲基汞在动物体内逐步聚集。人类长期食用这种含甲基汞的鱼和贝类,就可引发中毒,日本“水俣病”的成因就在于此。
汞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主要发生于短期内吸入高浓度汞蒸汽时,表现为发病急,有头痛、头晕、乏力、失眠、多梦、低烧或中度发烧症状,有明显的口腔炎,表现为口腔内有金属味,牙龈红肿、胀痛、糜烂、出血,恶心、腹痛、腹泻;呼吸道症状更为明显,胸痛、呼吸急促,尿汞增高并伴有蛋白尿、肝肿大等症状。慢性中毒多是职业性中毒,中毒症状一般为精神障碍,表现为易兴奋、汞性震颤等。口腔炎也是慢性汞中毒的一种症状。有些病人表现为胃口不好、恶心、女性月经失调等症状。有机汞多由于误食被污染的粮食所致,误食有机汞还可能引发剥脱性皮炎。
为了防范汞中毒,人们采取了很多防治措施,控制生产中汞蒸汽的最高允许浓度在0.01毫克/立方米以下。同时采用技术革新,改变生产工艺,如温度计生产中用真空冷灌法代替热灌法,用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在电解食盐工业中用隔膜电极代替汞电极等。
最重要的措施是在生产和生活中预防汞污染。汞和无机汞的生产厂房应合理配置,以防止交叉污染。汞的冶炼应该在密闭装置设施内,并有通风排气装置的车间进行;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含汞“三废”的处理,如排出含有汞的空气经过氯化合性碳(或锰矿石)吸收处理;含汞废水和汞渣应回收处理后才可排放;保持环境清洁,防止汞沉积,作业场所建筑结构、桌椅、工具均须平整光滑,便于清洗;地面光滑无缝,有一定斜度,以易于清洗。
要注意个人防护。不在有汞作业的工作场合吸烟、饮食、休息或娱乐,离开工作岗位时要换下工作服进行清洗;禁止使用有机汞农药。患有明显的神经衰弱综合征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有精神病史者、肝肾有器质性疾病者、有严重牙周病的患者等,均不宜从事接触汞的作业,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也不宜从事汞作业。接触汞作业者应每年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