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论世:“掩卷而思”与“废书而叹”

2018-09-07孙家洲

当代党员 2018年16期
关键词:史者太史公司马迁

孙家洲

一如不同的人有各异的性格,不同的书也有专属于自己的风格;因此,读不同的书,就应该有不同的读法。以此立论,想要真正读懂司马迁的《史记》,就需要带着强烈的情感。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说到读史书的基本方法时,一定会强调秉持客观、理性、超脱、冷静的基本立场,不宜带上過多的读者个人的情感——无疑这是必需的,历史学严谨立说的传统训练,要求读史应该如此入手;但是,论及读《史记》这部大书,如果只知遵循上述方法,却是远远不够的。

读《史记》,要读懂他所梳理的三千年历史脉络。这是该书最基本的内容。司马迁把上自黄帝下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脉络作出了系统的记载,使得三千年的历史有了“头绪”,这是大历史学家的大手笔,当然也是后世读史者首先要埋头苦读的地方。

读《史记》,要读懂司马迁的“笔法”与“寄托”,也就是要探索司马迁对于某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何写”以及“有何寓意在其中”的问题,实际上是通过读《史记》来读懂司马迁之心。我始终相信:尽管我们与司马迁所生活的年代以及他书中所记叙的年代有着两千年至五千年的时间跨度,生活环境、社会制度以及文字、语言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在“人心”与“人性”这个层面,古今的变化却不很大。鉴古而知今,在这个意义上是较为容易理解的。

要实现以上要求,就应该“带着自己的感情甚至是激情”来读《史记》。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之中,如何自我鉴定是否进入了“带着感情读《史记》”的状态?或者称之为境界?我的体会是:有两个成语,有助于我们进行自我鉴定,它们是 “掩卷而思”与“废书而叹”。

“掩卷而思”,就意味着读《史记》不可以一目十行地阅读,而是读到某些关键处,合起书来,纵意冥想,或者设身处地融入《史记》的世界,与其中的人物休戚相关;或者臆测司马迁的寄托所在,与太史公神交面叙。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有句读书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用在这里,堪称得其所哉。《史记》就是需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的书。

“废书而叹”,记录的是读书到了感情充溢、心绪激荡而无法排遣之际,浓烈情感的怦然爆发!可以把平时视若珍宝的书籍,怒掷于案头,继之以一声浩叹!其实,当年的司马迁在著述《史记》之时,就有过这样的强烈的情感爆发。请看他的“情感自白”——“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序》)“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史记·儒林列传序》)在这三处,司马迁都使用了“未尝不废书而叹也”这样同样的语句,是在表达他著史过程中的感喟!司马迁著史有如此心路历程,后世善于读史者,理应有共同的情感表达形式。

为什么我特意强调要带着感情甚至是激情来读《史记》呢?这是由《史记》自身所富有的浓烈情感决定的。我们应该注意到如下现象:两千年来,围绕着一部《史记》,尊之者,奉为“二十四史之首”、“史学双璧”之一;贬之者则罗织罪名,百般挑剔。更有意思的是:褒贬双方都承认,《史记》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它可以控制读者的情绪和情感,使你身不由己地喜、怒、哀、乐,甚至于拍案而起!这种亘古仅见的“情感魅力”,在其他史学著作中并不多见。

猜你喜欢

史者太史公司马迁
探讨预防性用药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所产生的影响
“太史公牛马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有流产史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女性健康行动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有流产史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女性健康行动
《全宋诗》校读札记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
《史记》的书名是司马迁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