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水稻产量形成机理及定量栽培技术研究
2018-09-07陶武军
陶武军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发展水稻种植有利于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基本优势地位。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理念的变化,农业种植高产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特高产水稻的研究也成为了农业专家攻克的重要难题之一。就当前的水稻高产品种分析来看,其具有一些显著的共性,也就是说高产水稻具备这一定的形成机理,了解分析其机理并在种植时间中做好定量的栽培技术应用,水稻高产的目标会更好的实现。本文就高产水稻形成机理以及定量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旨在指导实践。
水稻高产一方面可以实现农业种植的增产,这对于种植户的农业增收有重要的帮助。另一方面,水稻高产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国内的粮食需要,这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研究分析高产水稻品种并对其做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现阶段的资料研究来看,高产水稻具备着相同的形成机理,在了解机理的情况下实现对其的定量栽培,这样,水稻高产的目标得以实现,种植中的资源消耗情况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1 高产水稻产量的形成机理
就当前的具体分析来看,高产水稻产量的形成机理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是生理学机理。对比高产水稻和一般水稻的种植实践发现高产水稻的生物产量高,但是在收获指数方面和普通水稻的差异不明显,而且高产水稻的库容大,其中有效穗高是其库容大的主要原因,而且高产水稻的粒数和粒重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除此以外,高产水稻的叶源大,氮素的积累量比较高,但是其百公斤籽粒的吸收氮量却很低。其次是生态学机理。和普通的水稻相比,高产水稻在光辐射量方面明显的偏大,而且其全生育期的温度适宜性比较突出。最后是形态学机理。高产水稻的单茎叶面积要比一般水稻小,其叶面表现出了短宽、直立、叶角小的显著特点,比业重高,消光系数比较低。
综上所述,高产水稻的形成机理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但是其最根本的还是生理学机理。相比于一般的水稻,高产水稻稻穗具有更多的粒数,粒重也明显优于普通水稻,这是其高产的最主要原因。
2 高产水稻定量栽培技术分析
从高产水稻的形成机理分析来看,要进行高产水稻的栽种,实现稻穗粒数的增加和粒重的提升,这是关键。而就这方面的具体分析来看,要实现上述内容,需要从施肥、供水和病虫害方面做具体的控制。
首先是施肥的及时性。从水稻的具体生长来看,其需要的氮元素是非常多的,如果氮元素的供给无法满足其生长的需要,水稻的秧苗、稻穗的粒数以及饱和度都会大受影响。基于这样的情况,具体分析水稻在不同时期的氮元素需求量,从而在种植实践中合理的施肥十分的关键。浙江地处江南,水热环境比较好,水稻的整体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水稻整体的氮元素需求量比较的大。需要注意一点,高产水稻虽然氮元素的积累量比较高,但是其百公斤籽粒的吸收氮量却很低,所以在高产水稻灌浆期需要适量的减少氮元素的供应,这样既不违背高产水稻的生理学机理,又能实现元素消耗的控制。简言之,通过测土实现科学定量的给肥,尤其是氮元素供给,这对于水稻高产十分的必要。
其次是供水的及时性。浙江地区水热优势比较足,在水稻种植的时候一般不会出现水稻缺水的情况。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特殊气候的影响,局部高温干旱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所以为了保证水稻的高产,需要做好相应的给水设施建设。尤其是在水稻秧苗生长的黄金期和灌浆期,水分供给不可缺少。前者的缺乏影响秧苗生长,这回造成稻穗小、粒数少的问题。后者出现会导致粒重降低,这对于高产十分的不利。总之,保证供水是水稻高产栽种中定量技术利用的关键性内容。
最后是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浙江水热环境好,这给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在高温环境下,密度较大的水稻田容易出现热病,这会导致秧苗长势放缓,最终影响产量。所以在具体栽种的时候需要考虑水稻秧苗的生长空间进而做好密度规划,这样,热病等发生概率会显著降低。再者,虫害的发生对于高产稻田的产量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所以需要做好虫害的预防和控制。具体的预防手段有物理和生物两种。在高产水稻的种植实践中,虫害时有发生,一旦出现虫害,需要利用相应的措施做灭虫处理。如果是一般的稻田,从产量出发可以使用化学手段,这样,虫害控制的效果会更加显著。如果是有机稻田,考虑到水稻的质量,最好是选用生物手段,利用生物药剂做具体的虫害控制。
水稻的高产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实现水稻高产不仅是种植户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具体分析高产水稻的形成机理,对高产水稻有更加科学和全面的认识,这样可以在高产水稻的种植中采用具体的定量栽培技术,这样可以在满足高产水稻基本形成机理的情况下控制水稻栽种的成本,实现水稻栽种经济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