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城市痛点,回归人水和谐

2018-09-07杨佩佩

杭州 2018年32期
关键词:内涝海绵全域

文 杨佩佩

在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中,曾经,硬化地面被认为是现代环境建设的重要工程。而如今,一轮轮“暴雨看海”的困境开始提醒人们,是时候将原本属于水的空间归还了,这是一道由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平衡发展所引发的“考题”。海绵城市建设的背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心愿。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杭州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了解未来杭州将如何打造这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记 者:内涝一直是国内许多城市的“痛点”,尽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什么城市内涝依然严重?

史宇光:内涝是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所遗留的问题之一。城市化进程中,万丈高楼平地起,各色城市载体虽然为社会带来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的巨大发展,但城市建设与适应自然能力存在一定矛盾。一些湖泊、湿地被填平,土地被硬化,部分地下管网的设计与当今标准存在差距、维护不足的问题。面对短期强暴雨,一旦降雨量超过管网承载力,积水在短时间内无法排空,便会形成内涝。

记 者:建设海绵城市是否能极大改善城市内涝问题?此外,海绵城市建设还会给人民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① 草沟断面示意图

② 道路旁集流雨水明沟断面示意图

史宇光: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自然和人工方式,实现像海绵一样合理集蓄、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达到城市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放水的设计目标,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从而减轻管网压力,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夸大海绵城市建设和解决内涝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再大的海绵,其吸水能力也都是有限的,无法承载过量的雨水。应对强暴雨这类极端天气,还是需要依靠市政管网的排放和江河湖海天然水系的承载。在此基础上叠加海绵城市建设,可发挥“锦上添花”的效果。

海绵城市建设除了涝时能吸水、旱时可挤水,还能减缓热岛效应,改善水质,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记 者:如今,全国上下都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杭州建设海绵城市具有哪些优势?

史宇光:杭州是一座具有生态底蕴的城市,江南水乡,河网众多,有着丰富的天然禀赋。加上气候适宜,水量充沛,天时地利的好条件首先为打造海绵城市创造了高起点的平台。

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我们始终提倡为绿色留白,坚持保护原有山水,用河道带动城市发展,仅河道整治就已经历了3轮。杭州的海绵技术实施起步较早,始终渗透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是一直未形成量化标准。虽然杭州海绵城市建设是从2016年开始的,但在2016年以前,杭州就已拥有很多“海绵”。长桥溪公园就是极具代表性的示范点之一,既是生态公园,又是“海绵式”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利用流域微地貌和水动力作用,将附近城中村污水引入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实现水生态修复,最终流入西湖。这些都是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

记 者:杭州不提倡区域试点,而是坚持13个区县(市)全域同步推进,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史宇光:与其说海绵城市是一项建设工程,不如说它是一种建设理念,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海绵城市建设无法单独存在,必将渗透于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各个方面。杭州市委、市政府认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形象工程,应以工匠精神紧抓每个项目,连点成线、连线成片。

部分区域试点的模式会将“海绵理念”局限于试点区域的二三十平方公里内,试点外的区域倘若后期加入海绵建设,势必又会发生新建筑大拆大修的情况,造成一些资金浪费。同时,在“国家试点区域须在3年内完成改造完毕”的时间要求下,试点区域仅靠国家补助的5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量通过本地财政、PPP等渠道进行融资,否则,可能会使海绵城市建设达不到原有的期望与目标。

记 者:也就是说,“全域推进”可以有效地避免“区域试点”可能出现的资金浪费?

史宇光:是的,“全域推进”是杭州破解海绵城市建设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浪费的独特方式。杭州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各区县(市)原计划建设项目以及老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相融合,把海绵建设理念和要求加入建设项目的前期设计环节,并没有专门为了海绵城市建设而另行增加项目,所以无需单独专项拨款。但是,倘若要加快已建成区的海绵改造速度,尤其是老小区、老市政道路,资金压力、改造技术均是难点,需要政府在考核奖励和项目建设资金上能够给予大力支持,需要学界业界的科研投入、技术提升。

此外,杭州在全域推进模式下,海绵项目分散,单个规模较小,且项目建设存在周期,如何加快海绵成效凸显也会是建设难点之一。同样是25%已建成区范围,几百个分散的“小海绵”所发挥出的海绵效果会不及整一片“大海绵”。但我们相信,若干年后,“全域推进”模式所惠及的区域面积一定会比“区域试点模式”的要广要大,同时理念融入式、项目结合式的处理方式,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符合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杭州海绵城市建设并不功利化,我们没有为了“海绵”而“海绵”,也不与其它城市比较建设项目数量、建成区域大小,而是希望以一种工匠精神,利用已有自然资源,串联原有生态体系,并加入适当改造,将生态功效更好地发挥出来。

↑ 未来科技城何过港支河

记 者: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史宇光:2016年主要完成顶层设计、建章立制,确保主体、制度、资金三者到位。杭州市、区(县)两级同步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于当年8月编制完成《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确定“先易后难、点线结合、连片建设、全城辐射”的建设总体思路。

后续印发《杭州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在建设项目审批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通知》,对技术管理流程、严把审批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前期分析各区域建设用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改造条件,科学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等各类目标,为后续项目建设管控奠定良好基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为控制城市防洪排涝问题,“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是指水质要求。而在资金方面,由于海绵城市建设主要与各区县(市)原计划的建设新项目相融合,故没有单独专项拨款。

记 者:现在,已经进行到哪一步?

史宇光:2017年起,杭州开始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计划2020年完成25%以上、2030年完成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保证全域建设的有效推进。目前,杭州仍处于海绵城市建设初期,全市已开工170个含海绵内容的项目,其中已完工90个,如西湖区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屋顶绿化工程、拱墅区拱康路北延伸段道侧绿化、西湖区白沙泉雨水收集与综合利用系统工程、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江湿地景观东公园等。

记 者:计划中,2020年完成25%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这25%首先是哪些区域?

史宇光:25%建成区以城市规划新建用地为主,兼顾老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安排近期项目。当然,我们也会把内涝点优先纳入25%的建设区。但是,内涝的发生往往是整片区域出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单个积水点的问题。

比如高新区(滨江)是新区,被称作“国际滨”,但比主城区易发生内涝,这是为什么?主要是因为滨江区在十几年间不断填埋水系、修路建房所埋下的隐患。我们不可能全部推倒、重新建区,只能以问题为导向,先集中下一剂“猛药”,试图把“脓疮”暂时性拔掉。

再比如加强内涝点与周边市政管网的连通,加密雨水井,把单口排放改为双口排放或加粗排放管道。但是,我们不可能无止境地加粗加密管道。如何让“伤口”痊愈,确保不复发,还是要依靠整片区域的系统改造。

海绵城市建设就好比“中药”,是一个长期调理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未来,海绵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之前部分难以攻克、改造的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

记 者:海绵城市建设与“五水共治”,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史宇光: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理念,与传统建设理念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将雨水导入绿地实现“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对比“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两者的核心目标是一致的。

自2013年浙江启动“五水共治”,杭州全域开展、全情投入,几年的奋斗为杭州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较高的起步点,大大缩短了杭州“大海绵”的建设进程。同时,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可系统性地提升“五水共治”的科学性,综合考虑雨洪管理、雨污分流、河道治理等,做好、做活水文章,以提升五水共治的多重效果,夯实与水共生的生态基础。

杭州如何持续并提升山水城市所特有的灵气及文化,“五水共治”、海绵城市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不仅要做城市生态的保护者,更要做城市文化的传承者,以美丽山水共筑城市之魂。

猜你喜欢

内涝海绵全域
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探析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一碗面经济”是怎么“擀”成的?——县域经济应当精于全域“链条”
竖琴海绵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发布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