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全域推进联片成网 打造完美海绵城市

2018-09-07文章湧

杭州 2018年32期
关键词:海绵河道杭州

文章湧

自今年入梅以来,受连续几场台风影响,杭州市区部分地段数次出现“看海”现象,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与过去不一样的是,几个以前涝水严重的“老大难”,如宝石山下的白沙泉、古荡古东小区等,却因为“海绵改造”经受住了考验。一时间,还不被广泛熟悉的“海绵城市”成了杭州市民的“热搜词”。

杭州这座因水而兴的江南水乡城市,一度也因水涝而头疼。2016年3月,杭州市正式启动海绵城市建设;2017年2月,《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正式通过,全年建设完成82个含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项目;今年,杭州将建设完成100个重点海绵项目,并在全工程项目领域、全市域范围内铺开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全域管控体系。海绵城市建设进入第3年,从完全陌生到有所了解,这项规划25年的大工程逐渐走进市民生活。

海绵城市,未来生态城市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也称“水弹性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杭州市海绵办负责人史宇光说:“海绵城市可以较好地改善城市内涝问题,但也不仅仅只解决内涝,它是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提升的是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各个方面。与其说它是一项建设工程,不如说它是一种建设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往往根据城市的人口、经济、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城市的自然条件来确定城市建设发展的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等,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才会造成现状水污染严重、城市看海等“城市病”的愈演愈烈。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

↑ 海绵城市概念图释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之长超乎想象

海绵城市的建设就仿佛是针对现状“城市病”开出的一剂中药药方,服药过程长。短期药效也许并不显著,但是解决问题的着力点放在了病根上。只要按照这个方针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打造健康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2015年4月以来,国家先后公布两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重点是要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水生态和内涝问题。第一批包括镇江、嘉兴、遂宁等16个城市,第二批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14个城市。但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第一批试点的16个海绵城市中还有10个不同程度发生过内涝;第二批试点的14个海绵城市中有9个不同程度发生过内涝。这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等直辖市,还包括福州、武汉、济南、南宁等多个省会城市。

“海绵城市并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根据《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央对试点城市考核的时间表是5-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建成。而且它是整个城市生态体系的提升、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杭州市河道整治建设中心规划技术处处长李国君说,“我们也不能因为某次水淹了,就说海绵城市不行。一方面海绵本身是有容量的,另一方面这些海绵试点大多还是局部性的,主要是示范,大环境还没建好,遇到短时强雨量同样会影响海绵效果。当然,随着海绵项目的建设和推广,城市内涝积水问题会日渐改善,而生态水利和国土海绵系统建设是根本出路。”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杭州虽然启动海绵建设较迟,也不是试点城市,但本着对市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根据自身条件自加压力,明确到2020年,25%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目标要求,到2040年,城市建成区全面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将努力建成大海绵格局丰富、小海绵设施高效、江南水网特色突出的海绵城市。

“杭州的海绵城市建设在做法上有自己的特色,有别于国内大部分试点城市划出某一片区域,只在试点区域集中开展海绵城市的模式,而是通过在全市域所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通过在项目审批环节落实海绵指标,将海绵建设渗透到所有在杭新建项目中,避免大拆大建、重复施工等问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萍说。比如西湖区的白沙泉一带,就是考虑到地形特点来打造雨水收集和综合利用系统的。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杭州诞生了多个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样本。

曾经的“海绵城市”,临安城雨洪管理原来那么厉害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有着自身的天然禀赋和建设基础。据《南宋历史水系分析图》记载,早在800年前,北宋苏轼和南宋的治水家们就已经在杭州实践了与现今海绵城市相似的理念。也许你还不曾知道,开元路、劳动路、西湖大道、惠民路、光复路、浣纱路、武林路、体育场路这些如今杭城一等一的热闹所在,在那时全都是河道。那时,杭城像威尼斯一样,出行基本靠舟,台风暴雨也不过令成百上千的河道丰盈;西湖水满时,直接经涌金三池,走“西湖大道”,注入运河(中河)。

↑ 南宋时期的木质水管(劝学里)

当时杭州南北向的主干河道大约8条,自西向东为桃花河、清湖河(今武林路)、涌金池连接河道(今劳动路)、小市河、中河、峁山河(已消失)、东河、贴沙河。东西向主要河道大约5条,自北向南为白洋池河道、小市河(今体育场路)、水门河道(今开元路)、涌金池连接河道(今西湖大道)、清湖河(今惠民路)。艮山门附近有个蛮大的白洋池,大约是御跸苑和浙报的位置。

一幅简单的《南宋历史水系分析图》,当然不能完全复原南宋年间的河道总貌和排水技术。不过,简单地问问身边的老杭州,从他们的记忆里,我们也可以寻回杭城曾经面对大雨和内涝时的笃定。

“印象最深的是,三四十年前,从东园公园到潮鸣寺巷,当时号称‘七十二凼’。”杭州历史学会理事丁云川告诉记者,七十二凼之间,小溪沟贯通,路面是泥路,周围有好多菜园;凤起路到了建国路后,以东部分也是河道。一旦遇到大雨,很多水就在这里被“吸收”了。

我们将杭城古水系的设计,与当代海绵城市的理念对照,发现其中有惊人的相似部分。那时的七十二凼,像极了一块杭城的“绿色海绵”。而老杭州们也许还记得,在老底子的杭州,武林门、松木场、东园等处都有菜地沟渠,只不过现在这些地方只剩下了柏油路和水泥森林。

杭城古水系几乎不可恢复。但是,改变依旧可期。

杭州拥有完整的立体生态格局,“三江两湖一山一河”具有山水田林的形胜之美,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森林覆盖率66.83%。杭州河网水系密布,地跨钱塘江、太湖两大流域,分属钱塘江-富春江、运河、东苕溪、主城区内河湖、浦阳江、沙地人工河网、萧绍运河水系等七大水系。拥有大小河流2000余条,有钱塘江、东苕溪、京杭运河、西湖等水系。杭州雨水资源丰沛,处于全国多水和丰水带,水资源相对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553.8毫米。杭州市从2005年大力开展的城市河道综合保护工程和2013年来推进的“五水共治”,为现阶段推行海绵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杭州全市基本消灭“垃圾河、黑河和臭河”,乡镇级以上河道实现河长、河道警长全覆盖。

↑ 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体育综合体内的“海绵跑道”

杭州联片成网的“大海绵体”值得期待

坚持低影响开发,是杭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海绵城市建设绝不仅仅局限在某个特定区域,也绝不是把城市刨个底朝天,把杭州市变成大工地。”赵萍介绍,结合“五水共治”、城中村改造、河道综保工程、地块开发、管廊和地下空间开发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杭州已全面在建筑、小区、道路、公园、河道绿带等各个领域项目中逐步推广,确保在每个项目领域都融入海绵技术,有海绵效果。

2017年完成的82个重点海绵项目和今年铺开的100个项目都体现了这一思路。一个个“海绵样本”在杭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已建成的杭州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二期、未来科技城、萧山新塘高铁公园、春森俪湾小区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神奇的土地海绵功能充分发挥,地表渗透加强,有效缓解暴雨季节的内涝顽疾,区域内整体生态机能得到了提升。

去年火了一把的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体育综合体,那条全长760米的全塑胶跑道不仅是“空中跑道”,更是一条“海绵跑道”。屋顶设有透水铺装、透水混凝土路面、屋顶蓄排水板、景观水系收集雨水系统等,可以将跑道上的雨水收集起来,储存到两个蓄水池中,处理后可用于绿化灌溉,每天最多能节约用水125.5吨,实现环保、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其实,不仅是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体育综合体。“杭州在打造海绵城市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把海绵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致力于让海绵项目与周边以及杭州整体环境、城市定位相匹配。”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市政道桥所副所长朱彤说。

我们身边的很多项目,都已经或正在成为杭州这座海绵城市的一部分。比如,下城三塘地区结合长木、草庵及沈家“三村”改造正全力推进的“海绵样板区块”建设,正是把“海绵”融入城中村改造的一个例子。除了政府推动项目之外,海绵技术还在一些房建项目中悄然落地生根。位于三墩镇的春森俪湾小区,有一处1500平方米的绿地。这块绿地采用“碗”状下凹式绿地结构,通过这个巧妙的设计,可以大大提升绿地的蓄水效果,避免大雨导致路面积水现象。建筑类项目还有信达滨江壹品、滨文中学、北干街道高田社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等;小区改造类项目有三墩镇华联村整治工程等;道路类项目有江干区红普路、丁桥三号路等;公园类项目有浙江之江水泥厂工业遗址公园、萧山西施文化公园等;河道整治类项目有西湖漾综合整治工程等,每个项目领域都将融入海绵技术。

在“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指引下,杭州城镇排水防涝系统不再以“修管子”为主,而是利用“海绵作用”,对雨水吸收和释放乃至加以利用,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我希望,杭州的海绵城市是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我们不是为海绵而海绵,而是把海绵理念融入新建项目,融入城市建设,融入生态环境中。”史宇光说,“如果想要解决城市的病根,孤立的项目效果有限,海绵城市建设便需要全域推进。今年起,海绵城市建设首次跨出九城区,触及整个大杭州,覆盖到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地,将进一步完善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全域管控体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小海绵”和联片成网的“海绵区块”,通过“连珠成串”的方式联系起来,必将发挥出“1+1>2”的效果。

已开工3年,建设周期25年。一场改变城市生态的大战役全面打响,一幅自然、生态、绿色的美好图景徐徐展开,城市的绿色发展和百姓的绿色生活方式也将越来越和谐统一。在杭州,越来越多的城市地面正在变成一块又一块“大海绵”,雨时能吸水,旱时能挤水,“锁住”水分,让城市更好“呼吸”。

猜你喜欢

海绵河道杭州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竖琴海绵
弯道之妙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撮粮之术(下)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杭州院子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