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杭州打算一口气办25年
2018-09-07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下垫面能有效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适当的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设范围
杭州全市范围,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萧山、余杭、富阳、临安、建德、桐庐和淳安。
总体目标
将杭州建成大海绵格局丰富、小海绵设施高效、江南水网特色突出的海绵城市。
“大海绵格局丰富”:
指杭州丰富的山、水、林、田、湖的自然立体生态格局的海绵功能得到加强。
“小海绵设施有效”:
指结合杭州自然地理实际,发挥“渗”“滞”“蓄”“净”“用”“排”等六大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有效性。
“江南水网特色突出”:
指杭州海绵城市重点建设突出江南水系联络成网、水清景美的特色。
建设目标
到2020年,25%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到2040年,城市建成区全面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建设任务
自2016年起,市区各类新区、园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成区要结合棚户区(危房、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城市有机更新等项目建设,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建成区的整体治理。
(一)新建改建海绵型公共建筑和小区住宅,实现雨水源头控制
措施一:推行绿色屋顶或屋顶花园——增加雨水渗透、净化和收集利用设施
措施二:小区非机动车道和地面停车场,可采用透水性铺装——增加雨水自然渗透空间
措施三: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和蓄水池可结合小区绿化和景观水体进行建设——发挥雨时调蓄、旱时绿化灌溉功能
(二)优化城市绿地与广场建设,增强雨水渗透吸纳能力
措施:采取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湿地、雨水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等低影响开发技术
作用一:提高城市绿地与广场的雨水渗透能力
作用二:增加雨水调蓄、净化功能
作用三:有效削减地表径流峰值和流量
作用四:对雨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三)改善城市道路排水,有效削减雨水径流
已建道路:通过路缘石改造、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
新建道路: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布局等,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
绿地空间规模较大的道路:可结合周边地块条件设置雨水湿地、雨水塘等雨水调节设施,集中消纳道路及部分周边地块雨水径流。
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车辆通过路段:优先采用渗透性铺装材料。
(四)加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发挥水体调蓄功能
有效保护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
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水体和雨水湿地、湿塘等设施调蓄和净化初期雨水,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及下游水系相衔接
严禁随意填埋河道水系,有条件的地区要恢复已填埋的河道
保护现有湿地,对城市水系进行水质净化、流速缓滞
保证城市防洪排涝需要的过水流量和调蓄库容
杭州将构建“三楔四片,四廊多点;一城多区,分类控制;五水共导,互联成网”的海绵城市空间结构。
“三楔”:指西北翼绿楔、南翼绿楔和西南翼绿楔。
“四片”:指中心城市内及近郊自然存在的大片农田、水域、湿地及绿地,分为东南西北四个片区,即城北片、城西片、城南片和城东片四处大型海绵体。
“四廊”:由钱塘江-富春江、南苕溪-东苕溪、京杭大运河-萧绍运河、大运河二通道等一级河道构成。
“多点”:指镶嵌在城市建设区内及周边的分散式布局,主要由城市公园及分散式湿地斑块构成。
“一城多区,分类控制”:将杭州划分为主城片区、滨江片区、萧山片区、下沙片区、大江东片区、余杭片区、富阳片区、临安片区、建德片区、桐庐片区和淳安片区。各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分成老区新区区别对待。
“五水共导,互联成网”:指通过江、河、湖、溪、海,构建互联互通的大海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