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通信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
2018-09-06董建寅
[摘要]文章从银行业的信息属性出发,回顾了“互联网+”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进而直入“互联网金融”和典型业务,最后详细介绍了互联网通信业务在银行业的三个典型应用。
[关键词]银行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1185
在讲述互联网通信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银行业固有的信息属性。
1银行业的信息属性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机构,但货币又是什么?货币(尤其是电子货币)就是信息。所以,从本质上来看,现代银行是依靠通信工具,如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来传递信息的,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加工信息的。
2“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21“互联网+”概述
对互联网大家早已熟知,而“互联网+”的本质则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
22“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已经历了第一代,即Web 10时代;第二代Web 20时代和第三代Web 30时代,也称大互联的时代。而2013年通常被认为是大数据时代的元年。
3互联网金融概述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的那样,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可以主要服务于另外80%的大众或中小企业,即互联网金融的长尾。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小额信贷、投資渠道、理财产品等方面为普惠金融的实现提供了新渠道,对中低收入者的财富增值有积极的意义。
从改革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实质上是一场历史性变革,它大大推动了传统金融向民生金融、科技金融和普惠金融转变。互联网企业的突出优势是它具有强大的支付功能、便捷的操作和剧增的用户群。
从发展的趋势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将会完全取代传统的商业银行。但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还暂时无法完全取代商业银行。
4在银行业界互联网通信业务的应用状况
从互联网走过的三个历程看,银行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互联网通信业务,双方是相依为存、休戚相关的。
本文以典型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系统平台、网络银行和移动银行为例,简要说明互联网通信业务在银行业的应用。
41银行中间业务处理系统
(1)中间业务概述。
银行业的三大支柱业务分别是银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而中间业务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它是指商业银行较少运用资金或不运用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劳务或手续费。从中国银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可知,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由于中间业务不直接利用银行的资金,而是依靠技术、信息、服务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代理、咨询等方面的增值服务,因此,与银行的传统业务相比,它的特点是成本低、风险小、增益高而受到银行业的高度关注。
再从中间业务的分类上看,它一般可分为银行卡业务、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其他类中间业务等九大类。对个人金融领域而言,银行中间业务则主要包含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和个人理财等。
(2)银行中间业务平台简介。
“平台”一词,在今天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它是人们进行交流、交易、学习的舞台,诸如信息平台、建筑平台等。而系统平台通常是指在计算机软件得以运行的系统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一台计算机架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则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系统平台。
顾名思义,中间业务平台是用来解析、转发、处理中间业务交易数据的,它的功能应该包括能够处理各种诸如不同的业务类型数据,像代收、代付业务、银行保险代理销售业务、银行证券代理业务、银行期货买卖代理业务等,由于这些业务的数据结构不尽相同,就对中间业务平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它必须预先抽象定义出不同的数据接口类型,然后再根据业务类型的不同,用不同规则来处理业务数据。
典型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系统平台的功能主要是用于连接不同的系统,完成不同标准信息的互相转换,显然,要求该平台应具有连接不同客户、公司以及银行中自身异构系统的能力。这些系统可能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也可能使用从PC服务器到小型机等各种主机,而使用的通信协议通常是TCP/IP、SNA等,通过客户信息控制系统(Customer Information Control System,CICS)、被分布式操作扩展之后的UNIX事务系统(Transaction for UNIX has been Extended for Distributed Operation,TUXEDO)、TONG、套接字SOCKET等不同类型的中间件进行通信,而存放数据一般是使用Sybase、Oracle、Informix等类型的大型数据库。总之,中间业务平台的整合能力要强,能实现不同规范、不同结构和不同标准信息的互相转换,也应能按照预先设计的交易路由,正确发送信息到接收方,并且要求这些转换对具体的应用来说应当是全透明的,对某种应用来说,只要配置好相应的业务参数,中间业务平台就能遵照要求进行相应的信息转换,从而达到开发、配置快速,并与平台无关。
如图1所示,在第二个虚线框中,中间业务平台向上通过应用服务平台到达银行综合业务系统,最终与银行的核心数据层相连,向下通过信息渠道和外联系统与ATM机、POS机、电话银行、互联网、自助终端和手机短信等相连。显然,这里互联网起到了信息通信和外联的作用,离开了互联网通信,系统就无法运行。
42网络银行
网上银行的技术构成分为硬件、软件和客户三大块:硬件通常有主机系统和终端系统,按需要可使用大中型机技术和微机技术。软件则由操作系统、编译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组成。客户端既需要硬件技术也不能缺少软件技术。
(1)网上银行的技术组成。
如图2所示,网上银行的结构模式为网上银行中心(简称“网银中心”)和传统业务处理系统两级模式,系统由网银中心、传统业务处理系统、CA认证中心、网站和签约柜台五大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①网银中心:是因特网与传统业务处理系统间的安全通道,其功能主要是实现因特网与传统业务处理系统间的信息格式交换,完成因特网与传统业务处理系统间转发网上银行的实时服务请求,全权负责对客户申请的受理、处理各式报表、安全管理客户信息等。需要指出的是,在网银中心是不设置账务系统的。
网银中心与CA认证中心之间通过企业内部网安全邮件交换客户的证书申请及证书结果信息。网银中心证书安装在交易服务器中。
②传统业务处理系统:通常是指银行的综合业务主机系统,一般使用前置机来连接网银,完成账务处理。
③CA认证中心:是一个具有能签发数字证书并能确认用户身份功能的服务机构,它以第三方的身份承担网上安全电子交易认证服务,具体负责审核、生成、发放和管理网银所需的证书,如客戶浏览器、交易服务器等加密套接字协议层(Security Socket Layer,SSL)证书。
④网站:负责提供银行的主页服务,发布和对外形象的宣传,提供网上银行的链接能力及后台交互能力。
⑤签约柜台:即传统银行的业务受理点,设置在营业柜台,其功能是完成对申请网上银行客户的身份和签约账户的真实性审核。
(2)网上银行的交易过程。
①银行客户使用浏览器再通过因特网连接到网银中心,与此同时发出网上交易请求。
②网银中心的功能是接收、审核来自客户的交易请求,再将交易请求转发给相关的综合业务主机。
③综合业务主机的任务是实现来自网银中心的交易处理,然后再把处理结果回送到网银中心。
④由网银中心处理得到最终的交易结果,然后给银行客户返回相应的信息。
从上述交易过程看,网上银行的信息传输过程离不开互联网。
43移动银行
中国金融业已经历了以分支机构为代表的物理金融业态,以网上银行为代表的电子金融业态和以手机(移动)银行为代表的移动金融业态的三个阶段。
移动银行MB(Mobile Banking)又称手机银行、口袋银行、携带银行、随身银行,是基于手机的一种电子银行。
(1)移动银行的组成。
移动银行的组成如图3所示。在目前的移动银行系统架构中,要求运营商在短信息中心与银行应用系统、数据库之间增设一个短信接口。该接口的功能是过滤及分发从手机SIM卡向应用系统发送的指令和数据;与此同时,也能在向手机和SIM卡发送信息前,对来自银行服务接口中来的信息进行转译或过滤。
(2)移动银行的网络结构。
为使用户的业务需求能即时传送到银行内部业务系统,需要移动运营商和银行联手,通过手机在用户和银行内部业务系统中架起一座桥梁。为此,移动运营商必须搭建一个移动通信能力网关来接受客户通过手机发送的业务请求,再通过无线网络把请求转发到移动银行服务系统,其中的接入服务器则将数据通过业务通信平台传送到银行内部系统。因此,移动银行在网络架构上就呈现出如图4所示的四层架构体系,即接入层(客户端手机)、无线网络层(运营商无线网络)、业务支撑层(移动银行服务系统)、银行业务平台。
44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务
目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层出不穷。典型的业务有: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平台、供应链金融网络金融产品、网络股权投资(众筹模式)和比特币等。哪个业务都离不开互联网。
5结论
正如目前流行的一个段子所言:“邮政行业不努力,顺风就替它努力;银行业不努力,支付宝就替它努力;通信行业不努力,微信就替它努力;出租车行业不努力,滴滴、快的就替它努力。”一言以蔽之,互联网时代,哪个行业不努力,就没有出路。
因此,银行业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才会有自己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顾浩,董建寅银行计算机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蹇洁,张谧,冯振翔移动银行系统架构的设计[J].数字通信,2011(8).
[3]吴奕琳,曹奇英移动银行系统架构的设计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