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刍议

2018-09-06宋耀华

中国市场 2018年21期
关键词:国际市场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

宋耀华

[摘要]近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减少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担忧。文章通过对国际贸易数据的分析及对制造业主要驱动因素的国际对比表明,“中国制造”在生产成本上有较大的优势,且仍存在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要求中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在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塑造中国品牌质量等方面的挑战,维持“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仍需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国际市场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1010

1引言

中國国家统计局2017年公布的进出口贸易额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出口贸易额按美元计价为20976亿美元,比2015年的出口贸易额下降773%;2016年的进口贸易额为15879亿美元,比2015年的进口贸易额下降546%。对外贸易额的减少,尤其是中国出口贸易额的萎缩,使各机构开始担忧“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这一现象背后的解释众说纷纭,有说是因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际市场对制造业的需求不足所致;有说是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增多,国家间的贸易额减少所致;也有解释说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加上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决定重振制造行业,号召制造业重回美国等措施打击了中国制造业。种种解释都表露出对“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质疑。本文通过对“中国制造”国际市场份额的分析、制造业主要驱动因素的国际对比和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未来展望来浅析“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2“中国制造”的国际市场分析

中国近两年与世界各地区的贸易额在不断减少,尤其是以纺织品、服装等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不断降低。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占比从2007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到2016年出现了大幅下降,而出口产品中的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比例在2015—2016年出现大幅上涨。并且,中国海关总署2018年3月最新公布的进出口数据表明这一趋势仍在持续,即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在不断减少,似乎传统制造业强国的贸易结构正在发生转变。

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是中国三大主要贸易区,但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与这几大传统贸易区的贸易份额在下降,与非洲等国的贸易份额在逐年增加。2009—2014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贸易成交额在不断增加,美国、日本、韩国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但从2014年到2016年,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贸易额开始下降,中国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变小。

从数据来看,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种类为纺织品与服装、电子通讯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贸易组织(WTO)统计的国际贸易商品出口国的数据显示,全球纺织品、服装和电子通讯产品的首要出口国为中国。2016年中国出口了5440亿美元的电子通讯产品,远高于欧盟3190亿美元的出口贸易额,中国出口了1060亿美元的纺织品和1610亿美元的服装,均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额。虽然目前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出口贸易额占全球首位,但其增长幅度却远落后于东南亚和南亚等其他经济体。比如:巴基斯坦和越南的纺织品出口贸易额均保持着9%的高速增长,孟加拉国和柬埔寨的服装出口贸易额保持着6%的高速增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市场份额逐渐被其他新兴经济体挤占。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入后期、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2010年中国制造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30916元,到2015年中国的年平均工资已经上涨到55324元。虽然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但明显已超过东盟等新兴经济体。人民币的升值也对出口导向的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劳动力雇用成本的上涨迫使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选择在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选择设立生产基地和代工工场。跨国企业加工工厂开始转移,中国国内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品牌,是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逐渐丧失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这既是国际竞争所导致的结果,也是中国实行产业升级转型自我选择的结果。

3制造业竞争力的驱动要素的国际对比

人才、成本竞争力、劳动生产率、供应商网络和法律监管体系等因素是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因素。德勤(Deloitte)发布的报告称,2016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英国、中国台湾、墨西哥、加拿大和新加坡。对2020年的预测和2016年排名相比,美国竞争力排名跃升为第一位,中国变为全球第二位,印度上升6位到全球第五位。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也都上升了5位。从重点国家关键竞争力要素来看(见下表),人才竞争力方面,德国、美国和日本领先其他国家,中国的人力资源要优于印度;成本竞争力方面,中国、印度和韩国的成本竞争力优势明显,比美国、德国和日本更具优势。德国、美国和日本三国在法律监管成本方面要优于中国和印度;物质基础设施方面,德国、美国和日本要明显领先其他国家,印度的物质基础设施得分最低。对比来看,中国和印度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成本竞争力,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营商环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提出以重振制造业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等。中国制造业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该规划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到2025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达到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到2045年,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力的制造强国。

从中国制定的发展战略来看,中国的制造业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逐步转型为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国经济在转型换轨阶段十分注重产业的发展质量。在“中国制造2025”新型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下,中国在不断改善企业的营商环境。世界银行发布的2017年全球经济体的“营商便利度”数据显示,中国的世界排名为第78位,较2015年上升4位,中国“创立企业”的排名为第98位,高于东盟等新兴经济体,此外中国的“获得信贷”排名为全球第68位,较去年排名也有所上升。这些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为“中国制造”转型提供了保障。

4“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表明中国制造业在走向国际产业链的上端,这势必会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是各国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例如,从2000年到2013年,各国对科技研发投入及科研人员的数量均有增加,发达经济体对科技研发投入的增长幅度非常之大,尤其是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对科技研发投入的增幅较大。韩国2013年的科技研发投入已经占GDP的4%,其研发强度和百万居民中研究员的数量方面领先世界其他所有国家。中国2000年的科研投入占GDP的比例不到1%,到2013年已增长至2%左右,数据表明“中国制造”的研发经费已有较大增长,但仍存在改善的空间。

科技研发投入的增加反映在制造业领域便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2016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比上一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所创造的营业利润增长148%,增速比去年快5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培养了产业增长的新动能。此外,中国在国际上申请专利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图3所示的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的各主要经济体的专利申请数量。中国2016年专利申请受理量达13385万件,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且这一增长幅度远超美、日、德等制造业强国。在申请的专利中,主要集中在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和仪器等领域。这一证据足以证明中国对产业转型的重视程度以及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制造”的潜在动能在不断增强。

新时代的中国制造业需要不断地走向国际市场,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等行业“走出去”提供了市场机遇。2016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投资额达到1453亿美元,对制造业投资的占比占对外投资比重的183%。此外,世界銀行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之后,中国高新技术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印度等国均接近或低于世界水平。“中国制造”将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IT技术将会对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正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IT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结合,将大大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也改变着许多产业的生命周期。就现有数据来看,2016年中国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618%,工业企业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382%,提高了09%。中国的IT服务企业数量多于美国和日本,但IT用户的数量远远少于美国,这表明IT技术的普及使用率与美国之间仍存在差距,但中国这个传统的制造业强国正在逐步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5“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与改革方向

综观全球政治经济局势,中国制造业的国际领先地位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对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不足。全球都处于产业升级换代时期,各国存在部分行业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于中国而言,中国的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虽然2016年中国钢铁行业投资下降86%,出口额减少12%,但这些行业仍有可以改善的空间。二是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部分经济体为了恢复经济增长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例如,美国自2008年到2016年之间,美国对其他国家采取了超过600多项贸易保护措施,退出TPP并在近期对全球的钢铁和铝制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等。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博弈愈发激烈,于中国的制造业而言势必是一大挑战。三是中国品牌质量建设有待改善。中国制造业的质量较十几年前已经得到大幅提高,但目前缺乏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中国在高端技术出口方面主要为高铁、船舶等大型机械,但对于附加值高轻工业产品缺乏关键的技术标准,难以满足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需求。

综合来看,“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世界前列,但也应看到中国制造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需要不断加大对人才和科技研发的投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在吸引人才的同时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即时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2]王天琦国富论的现实意义研究——融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29).

猜你喜欢

国际市场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
国际市场进入及渗透谋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