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预防策略
2018-09-06甘利华
摘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日趋突出,对大学生的成长及发展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引起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希望通过改变外因来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可能性不大,针对内因,找准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非常必要并可行,其中最主要的是做好自我预防和调适。本文主要从调整认知、改进生活模式、学会管理时间、调控好自己的情绪、提高职业能力五方面提出预防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自我预防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自我预防;策略
一、 引言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这种厌倦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源自心理的疲乏。
据专家表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腾讯——麦可思大學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的结果,“有超过半数高校教师表示,他们每个学期都会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大学教师教龄越长,职业倦怠发生频率越高”。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教师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青年教师入职不久就没有了工作激情,辞职比例明显增高;中年教师经常考虑退休的问题,希望调离教学岗位,而到相对轻松的服务岗位上工作。由此造成了各种后果——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下降、工作效能感降低、教师教学不再有热情、职业生涯受阻,个人成就感降低、学生身心受损、学校教学师资缺乏等等。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有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制度、管理要求、人才激励方式、薪资待遇、工作任务、生活压力、生源质量等外部的原因,更多的是自身对职业的认知、职业能力、个体职称或晋升等需要的满足、工作主动性、责任心和心理成熟度、情绪的稳定性等内部的原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面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教师个人要去改变外因是十分困难的。教师不妨找准内因,自己主动做出一些调整,以有效地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由于职业倦怠很多时候表现为教师与工作的互动不良,因此,只要教师保持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和观念,选择恰当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就能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找回工作热情,并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 调整认知
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其感受为什么不尽相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事件和心理感受之间存在一个中介,那就是个人的认知,也就是当事人对该事件的态度和看法。由此可见,认知对人们行为的重要影响。以下例举一些教师在工作中的观念误区,持有这些不合理观念的教师常常会忽略自身的感受和需要,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负担,因此比一般人更容易倦怠。
误区之一:轻伤不下火线。为了工作全身心投入,这种精神当然值得赞赏,但有时身体上反复出现的一些小毛病,就可能是压力过大的征兆。身体用疾病的方式提醒你需要放慢一些脚步,如果无视它的警告,一味追求暂时的效率,就可能造成更为剧烈的伤害,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用心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才是正确的做法。
误区之二:我要做所有的事情,因为它们是我的责任。大包大揽、事必躬亲只会把自己累得半死。如果你总是代替别人解决问题,承担别人的责任,别人也不会感谢你,因为你剥夺了别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误区之三:不要总想着自己的问题,这样很自私。假如你有情绪问题或者工作、生活上的困扰,解决它是第一要务。如果不先解决好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迟早有一天会害人害己,那样反而才是自私。
误区之四:不可能有平衡的生活,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工作和业绩。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万事如意,只剩下工作的生活更是可悲的,工作是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样生活得好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因此工作和享受生活二者不可偏废。
高校教师要走出误区,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慎独淡定,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坦然面对一切的困难,努力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 改进生活模式
处于倦怠中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那种将醒着的时间几乎都贡献在工作上的人,可想而知,一旦这占到生命绝大部分的工作带来了压力、焦虑,很快就会升级为人生之中的一个重大危机。因此,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师生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扩大交往的范围,交几位知心朋友,增强工作和生活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供给自己足够体能的健康食品、保证经常性户外锻炼,同时增加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花时间去休息和享受家庭生活,常与朋友或同事交流和沟通,运用生活支持系统去抵抗和消减工作压力,维护和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另外,抽时间享受个人时光也是十分重要的。苏格拉底说过:“缺乏内省的人生不是有价值的人生。”在工作之余,花一点时间反省、沉思、发呆,甚至做做白日梦,都可以起到放松、澄清,继而提升自己的作用。
四、 学会管理时间
同时处理头绪繁多、杂乱无章的事务很容易让人感觉分身无术、疲惫不堪,久而久之便会心力交瘁。实际上,再多的事情都可以区分出轻重缓急,我们需要优先处理的永远都是
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其次是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再次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最后才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这就是时间管理。此外,在完成某一件复杂的事情时,试着将其分解成几个容易着手的小部分,然后合理地分配每段时间要做的事情,且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不要选择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做事时尽量给自己留一点余地,我们就会感觉凡事得心应手。
五、 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置身于压力之下,情绪难免波动,首先要体察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现在的情绪不佳!”许多人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情绪,但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因此,学着体察自己的情绪,是调整情绪的第一步;其次,要学会换一种角度去看待引起自己负面情绪的事件,学会从中找到积极的因素;第三,要以适合的方式疏解情绪。疏解情绪的方法很多,比如痛哭一场、找好友诉苦一番、逛街、听音乐、散步或逼自己做别的事情,以免总是想起不愉快的事情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疏解情绪的目的在于让自己好过一点,也让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对未来。如果疏解情绪的方式只是暂时逃避痛苦,之后需要承受更多的痛苦,这便不是一个适合的方式。有了不舒服的感觉,要勇敢地面对,仔细想想,为什么难过、生气?我可以怎么做,将来才不会再重蹈覆辙?怎么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这么做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根据这几个角度去选择适合自己且能有效疏解情绪的方式,你就能够控制情绪,而不让情绪来控制你!保持积极情绪下的工作状态,倦怠感自然会消失。
六、 提高职业能力
工作能力强的教师因轻松愉快完成工作,会产生职业成就感成為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科研人员、提拔为干部。反之,工作能力弱的教师,既要扮演教师角色,还要扮演辅导员、科研工作者等角色,多种角色常常发生冲突;教师因工作能力弱难以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果,对职称评审、晋升等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有的教师社会性发展不好,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都会导致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不满足、对工作的认可度降低,也就很容易心理疲劳进入工作倦怠状态。
所以,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首先要不停止于学生年代的知识学习,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精神,特别要知道学生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把学生的需要转化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作为教师,要更新课程和和教材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让自己教学业务精良,具有独特的风格,把自己培养成为喜欢站上讲台、学生心目中的魅力老师。如果一名教师能达到“课前成为学生的期待、课上成为学生的注意中心、课后被学生的认可”,那么,这样的老师应该不会产生职业倦怠。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适当改变一下自己,结果可能就会有所不同。会不会为职业倦怠所累,实际上取决于选择一种怎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能恰当地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种事件,并以一种积极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去应对,学会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我相信职业倦怠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参考文献:
[1]朱莲花.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01):77-80.
[2]李占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中外教育研究,2012(10):35-37.
[3]王锦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高教与经济,2009(03).
作者简介:
甘利华,四川省隆昌市,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