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专题教育社区建设模式

2018-09-06徐霞李芳芳米文丽徐世雄

数字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社区活动线下成员

徐霞 李芳芳 米文丽 徐世雄

“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推进和发展的方向,“校校通”和“班班通”都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最终的目标是指向“人人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来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要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1]。目前,在国家的大力推广下,各区域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虽然在各种平台上开通了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但是要达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来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目的,还缺乏可借鉴和适用的创新应用模式,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研究员、教师、学生不断实践与探索,形成常态化的应用。

一、网络学习空间含义

自“三通两平台”工程实施开展以来,各地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已经从理论研究逐渐转向实践应用研究。从对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主要对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系统构成、发展阶段、设计框架、活动设计、应用模式、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2]。钟绍春教授将网络学习空间看成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一种应用系统[3]。贺斌教授将网络学习空间定义为一种能够支持学习发生的虚拟空间[4]。吴忠良也将网络学习空间看作是一种虚拟的学习空间领域,支持教师、学生开展各种教与学活动[5]。杨现民教授根据网络学习空间依附的载体不同对网络学习空间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界定,认为广义的网络学习空间是运行在任何平台上的为教与学提供支持的虚拟空间,狭义的网络学习空间是依附在专门的教育平台上的[6]。郭绍青教授对网络学习空间内涵和应用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网络学习空间的三个构成子系统、网络学习空间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对学校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将网络学习空间看作是一种将现实学习环境和虚拟学习环境相融合的实现学生个性化、智能化学习的新型教育服务体系。

通过分析发现,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将网络学习空间看作是支持教师与学生开展各种教与学活动,实现跨时空交互的虚拟空间;另一种是将网络学习空间看作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发展智慧教育的网络应用系统。笔者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以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以多元主体间的互动、资源建设与学习环境的管理为核心,促进个性化学习、实现智慧化教育的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的一体化融合的学习环境。从支持教学的角度看,网络学习空间是融合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为一体的学习环境;从组织形式的角度看,网络学习空间是多元主体参与并具有共同愿景的学习共同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网络学习空间是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支持个体和群体知识建构的载体。

二、专题教育社区建设模式

专题教育社区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一个典型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专题教育社区建设提供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空间[7],其中前三者是个体空间,每个社区成员可以在自己的个体空间中完善和深化个人知识管理与知识建构,后者属于公共空间,在社区空间中每个个体都存在于某个群体当中,他们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探究、讨论、交流,从而实现信息的互通和群体知识建构与共享,利用专题教育社区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活动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能够有效地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形成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的新模式,同时也构成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常态化应用的新模式。

笔者通过分析一些专题教育社区建设案例,提出了专题教育社区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由社区定位、社区成员角色、社区活动设计、社区资源建设、社区运行机制五个要素构成。

图1 专题教育社区建设模式

(一)社区定位

专题教育社区是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以人为核心,以社会关系链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以应用为驱动[8],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知识的共建共享。专题教育社区定位应该通过三方面进行确立:第一,社区专题领域,构建专题教育社区首先要明确社区性质,要清楚专题教育社区面向的领域与专题;第二,社区建设目标,专题教育社区的建设目标要反映出该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成员所追求的共同愿景,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有共同目标的学习者参与进来,社区的建设目标要明确、具体,具有可发展性;第三,社区服务对象,社区服务对象定位要准确,指向性强。社区的建设目标应该能够反映学习共同体的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习者了解教育社区专题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入相应的专题教育社区。例如,“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社区以中小学一线教师为服务对象,通过学习探索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教学模式,共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创新教育与职业发展实践”社区以培养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有学习力、有创新能力、有幸福力的互联网新生代学习者为目标,始终坚持联结、融合、分享、创新、可持续、可拓展的价值观,面向本校及其他高校师生、社会学习者和偏远乡村学习者。

(二)社区成员角色

专题教育社区中的成员角色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成员,他们是社区活动的主体,在参与各种社区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互动,产生活动成员之间的交互链,它不仅是知识的交流共享渠道,更是成员之间情感的沟通桥梁。第二类是社区管理员,社区管理员处于社区的顶层位置,宏观上调控和引导着社区的正常运行。社区管理员的主要职责是协调社区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要对整个社区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和管理,对社区资源进行审核、归类、整理,处理与社区有效发展与运行相关的一切事务。第三类是助学者,社区中的助学者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某一专题领域内有所建树的社会学习者、社区成员中能力较强的学习者等,主要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为社区成员提供指导与帮助,以促进社区活动的有效开展。

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学会与同伴、教师和专家进行频繁的互动,实现共同体成员之间观点、知识、想法的碰撞与创新。社区管理者在做决策之前要征求社区各成员的意见、了解学习者的需求,使社区成员能够积极地参与活动、分享资源、创建活动;社区助学者(专家)是社区学习共同体中的重要智慧资源,他们在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给学习者提供及时的指导与帮助,确保学习共同体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学习共同体环境中,学习者、助学者、管理员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他们相互协作完成知识内化、资源共享、管理、评价等活动[9]。

(三)社区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专题教育社区中的活动是线上和线下联动互通的,社区活动的设计要处理好不同活动之间的衔接关系,体现线上与线下活动的相互拓展、延伸和补充,通过混合式活动的开展实现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动和知识建构。社区活动的设计是确保活动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保障,如何做好线上与线下活动的融合是社区活动设计的关键。

专题教育社区中线上、线下活动设计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活动任务

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作为引导,活动任务是活动目标的具体体现,任务设计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活动任务设定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兴趣,围绕他们的生活实践、贴合社区专题,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参与共同体活动的热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线上活动任务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在线讨论、分享与交流,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互能够促进知识的深层建构与内化。线下活动任务是线上学习任务的延伸,要充分考虑线下活动开展的各种环境条件,针对线上讨论的主题设定相应的实践活动任务,社区成员通过具体的实践探究活动深入挖掘和探索新知。

2.活动组织形式

专题教育社区中线上与线下学习活动以不同的形式组织开展,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这些学习活动分为体验性学习活动和理解性学习活动。体验性学习活动注重学习者在亲身的实践、体验和反思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等多方面的发展,强调个体感知体验对学习过程的重要意义。理解性学习活动注重学习者对知识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过程,强调个体对知识内容的深入剖析,是学习者知识内化的过程。从体验性学习和理解性学习的维度将线上线下学习活动形式进行划分,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线上与线下活动组织形式截然不同,但在活动设计开展过程中要注重线上线下活动的融合一致性,线下活动是对线上活动的延伸与扩展。

图2 线上线下活动组织形式

3.活动流程

一次学习活动是由若干具体的活动任务构成的,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详细说明每个任务的具体要求,以及各任务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形成一定的活动序列,以确保活动能够按照计划顺利开展,每次活动都要在线上发布活动流程安排,让社区成员详细了解活动的开展计划过程。

4.活动角色分工

专题教育社区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中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合理的角色分工是合作学习开展的基础,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角色划分,使每个成员都能够清晰了解自己的职责和工作,活动成员各司其职,能够保障合作学习过程开展的有序性,促使合作学习效率的提升。“三十六计,见招拆招”社区活动开展过程中有明确的角色分工:专题小组组长、教师、学生、家长、助学者和管理员,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职责,不同角色成员各尽其职确保了社区活动的高效发展,如图3所示。

图3 “三十六计,见招拆招”社区活动角色分工

5.活动资源

线上活动资源主要是在社区讨论及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包括主题讨论、评论、反思、学习日志、文章等;线下活动资源是在开展线下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成果、活动照片、活动视频等。活动管理员要负责收集、整理和上传各种生成性资源,确保活动资源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丰富社区资源库。

社区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要求,以有效地指导、干预和控制整个活动的开展。在线助学服务主要是由助学者在社区学习过程中为成员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活动规则和助学服务始终贯穿在线上和线下活动中,以确保活动能够有序顺利地开展。在活动实施完之后要对整个活动进行评价,公平、合理、及时的评价反馈能够有效保证学习共同体中活动的持续开展,社区活动中的评价主要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主,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专家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等),对成员参与活动过程表现(活动参与度、活动的组织等)、活动成果等进行评价和反思,有助于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清醒的认知,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

(四)社区资源建设

学习资源是活动开展的基础,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即是个人和群体知识建构的过程,可以促进个人知识社会化和群体知识的内化。个体成员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独立完成知识建构后,通过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协作、互动、合作完成群体知识的共同建构。专题教育社区中资源的不断生成和利用就是知识的不断建构过程,社区成员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区活动,对资源进行使用、生成、再加工、再使用的循环往复过程。

专题教育社区作为一种网络学习共同体,依托网络平台来创建和共享的资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始资源,是社区资源库中已经存在的资源,由社区成员共同分享创建的;另一类是生成性资源,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包括线上活动生成性资源、线下活动生成性资源。线上活动生成性资源主要是社区成员之间的讨论发帖、评论、提交的作业、学习反思、学习日志、文章等。线下活动生成性资源是开展线下实践活动过程的照片、视频、形成的成果等,线下活动生成性资源必须及时上传到社区中,以方便社区成员之间交流讨论。所有的活动资源由社区管理员经过审核、筛选、补充、修改、整理后上传到社区资源模块,形成社区的特色资源库,再将其进行统一编目后上报至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库,供其他成员使用[10]。

(五)社区运行机制

社区就是一个群体,群体的有效运行和长期稳定发展需要通过一定的规则来制约和规范群体成员的行为。群体活动中规则能够促使群体成员活动保持协调一致,通过对成员行为的约束,引导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有助于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影响专题教育社区稳定发展的规范机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社区激励机制,通过设置社区成员人气排行榜,开展社区达人评选投票、社区活动竞赛等形式新颖的活动,容易调动社区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具有即时性和阶段性激励作用,促进社区活动的持续开展与更新。第二,社区规则,社区规则是每个社区所特有的制度化、规范化的一种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成员的学习行为,对社区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规范、引导和干预作用,是社区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社区规则制定要明确、细化、严格,应将其置于社区首页或显要位置,以便社区成员进入社区能够看到,了解社区规则,并能够在社区活动中相互监督。第三,社区评价机制,专题教育社区中应该制定详细明确的评价标准与奖惩制度,社区成员可以根据评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能力。社区评价内容包括对社区活动的评估和对社区成员的评估,社区活动的阶段性评估是为了检验和完善社区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主要从社区活动组织情况、线上线下活动融合性、活动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对社区成员的评估则需要从成员的活动参与度(上线率)、活动贡献度(发帖量、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评价。社区激励机制、社区规则、社区评价机制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促进社区持续健康发展。

三、结语

在“互联网+”理念的引导下,专题教育社区是一种“互联网+学习共同体”[11],同时也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一种创新应用形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空间将会提供更多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专题教育社区建设也将朝着智能化方向创新发展,同时需要不断应用于实践,实现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多种常态化的应用模式。

猜你喜欢

社区活动线下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小队活动菜单”引领社区活动的“三步走”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怎样有效组织少先队员开展社区活动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