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率的效果探讨

2018-09-06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外渗品管圈输液

关 俊 英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郑州 450000)

小儿静脉输液为儿科中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抢救手段。然而,由于小儿血管的解剖特征及其心理特殊性,在输液过程中极易出现药物外渗的情况。若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就会继发静脉炎、皮肤溃烂等,引发医疗纠纷。品管圈活动是近年兴起的一项管理理念和模式,有研究指出[1],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对策,能够显著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鉴于此,我科于2016年4月~2016年12月开展以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

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3月品管圈活动开始前我科收治的386例住院患儿,其中男女占比203∶183;年龄6个月~5岁,平均(2.38±0.56)岁;其中12例输液泵输液,374例为常规静脉输液。

选择2016年4月~2016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我科收治的351例住院患儿,其中男女占比185∶166;年龄4个月~5岁,平均(2.43±0.48)岁;其中11例输液泵输液,340例为常规静脉输液。

本研究患儿均为小儿常见、多发病,且活动前后患儿的基本信息及病情等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

2 方法

2.1 组圈

以自愿参与为原则,明确8名护理人员建立品管圈小组,其包括2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2名护士。由护士长作本次活动的监督员,负责监督及指导工作,并由圈员自行推选活动圈长1名,重点职责为规划、组织活动并进行效果分析。圈员共同商讨确立本次活动圈名为“呵护圈”,其寓意我科护理人员以认真、耐心、熟练的专业技术护理患儿,像家属呵护患儿一样,为其健康保驾护航。

2.2 品管圈活动实施步骤

2.2.1主题确定

分析2015年7月~2016年3月我科小儿静脉输液的外渗状况,并结合品管圈活动开展的目的,根据紧迫性、可行性、重要性、效益性为原则选出以“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率”为活动主题。

2.2.2现状分析

我科于2015年7月~2016年3月386例住院患儿中,出现44例输液外渗,其发生率为11.40%;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为87.82%、家属满意度为83.94%。圈员从护理人员操作方法、药物、输液时间、家属及患儿配合度方面分析我科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见图1。

图1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分析

2.2.3制定目标

参考相关品管圈计算公式[2],算出本次活动目标值为4.38%,并尽量降低患儿痛苦,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

2.2.4对策实施

针对上述分析现状及其原因,圈员商讨出一系列对策:(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参加静脉穿刺技术培训,明确小儿静脉输液的操作细则及注意事项,规范输液贴的固定方法,并定期进行考核。对于低年资或新上岗的护理人员,由高年资护士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指导,使其尽快掌握静脉输液技巧;(2)输液前:护理人员先积极与家属沟通,告知本次静脉输液的目的及其注意事项,并重点介绍药物外渗的概念、症状及其危险性,争取获得家属的信任与配合。此外,在输液前认真评估患儿的病情及血管情况,若患儿血管通透性增加、伴有重度脱水等情况,则选择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远离毛细血管;(3)穿刺:护理人员在选择血管穿刺时,按照先小静脉再大静脉,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原则。若患儿不配合,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卡通动画片、放置玩具的方式稳定患儿的情绪,并指导家属协助固定患儿,尽量选择活动度不强的部位进行穿刺;(4)胶布固定:护理人员用胶布固定针柄时应距离进针点2~3cm,尽量不覆盖针眼和进针点,以便于察看针眼处是否出现渗液、红肿等。此外,若穿刺部位在四肢,将胶布呈螺旋型粘贴,要求松紧适宜,避免因粘贴过紧而导致肢体循环回流障碍;(5)加强输液巡视:在输液过程,每隔1h巡视1次,若输注刺激性较高、或渗透压较高的药物(如10%葡萄糖酸钙、甘露醇等)则每隔5~10 min 巡视1次。同时,密切观察输注部位变化情况,并认真询问和听取患儿及家属的主诉。

2.2.5观察指标

圈长记录并统计本次活动期间静脉输液的外渗状况、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的满意度,并将其与活动前比较。其中,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表进行评分,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责任感、专业技能、病区环境等内容,满分100分,大于85分的属于非常满意,70~84分的比较满意,小于70分的不满意。

2.2.6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应用SPSS21.0软件,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品管圈后,我科输液外渗率1.99%,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98.86%,家属满意度为97.44%,均显著高于活动前(P<0.05),见表1。

表1 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静脉输液护理效果比较[n(%)]

n药物外渗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满意度活动前38644(11.40)339(87.82)324(83.94)活动后3517(1.99)347(98.86)342(97.44)χ225.24434.76438.474P0.0000.0000.000

4 讨论

品管圈主要是由工作地方相同、工作性质类似的护理人员自发建立一个活动团体,通过相互合作、相互探讨并根据一定的活动步骤,合理利用数据统计学方法和品管工具,以解决护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可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参与感,增加团队凝聚力,有效降低护理缺陷,提升护理质量[3~4]。

长期临床实践发现[5],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受药物刺激性、患者血管通透性、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等因素影响,极易导致药物外渗,尤其是对于新生儿或儿童,其血管内径较小,且部分患儿需要长时间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概率较高。鉴于此,本科开展以减少输液外渗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通过分析以往我科静脉输液的护理问题,再针对现有问题制定对策并执行,结果发现,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我科的静脉输液外渗率由活动前的11.40%降至1.99%,且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度也较活动前有显著的提高。由此可知,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品管圈活动可显著减少小儿静脉输液的外渗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同时还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实践应用。

猜你喜欢

外渗品管圈输液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颈枕输液袋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