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醉恢复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麻醉患者恢复中的应用分析

2018-09-06王瑞琪留长华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入室预见性麻醉

王瑞琪 留长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泉州 362200)

麻醉恢复室是用来继续监测麻醉手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场所,麻醉手术后,患者机体保护性反射未能完全恢复,很容易引发多种麻醉相关并发症。老年人群因免疫力降低,生理功能减退,大多并发多种疾病,对麻醉药物及手术耐受程度较青年人群低,麻醉手术期间安全风险较大,因此其麻醉恢复问题显得极其重要[1]。近年来,临床医师为研究麻醉恢复管理的的优化方案,不断改进护理方法与监测手段,为老年患者术后麻醉恢复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本研究采取麻醉恢复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研究此方案在老年麻醉患者恢复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做以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间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作研究对象,按手术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40)。实验组男女比例为26/14,平均年龄(66.2±12.8)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2/18,平均年龄(65.7±11.9)岁。所有患者一律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本研究获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于研究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数据相仿,P>0.05,有研究意义。

1.2 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采取麻醉恢复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用药反应、尿量等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并做好详细记录。

1.2.2实验组

本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并联合麻醉恢复评分。(1)预见性护理:首先需要建立预见性护理小组,本着护理经验丰富、实事求是、自愿的原则组建小组成功后,根据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以明确团队及各个成员的本职工作,并借助护士大会及学习交流会将本干预模式在全科进行宣传推广。(2)麻醉恢复评分:首先需要系统分析老年患者的麻醉恢复评分,宏观总结出所有患者需要共同注意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的总结出每位患者自身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进行分列打印,置于患者病床旁显而易见的位置,以便相关医师及护理人员查看,同时可起到提醒作用[2]。①对于所有患者需共同注意的问题,需追究其具体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即加强观察,制定护理方案,准备好所需的抢救药品,对于情况严重的患者需转入重症监护病房;②对麻醉恢复各指标评分较低患者的病情做好预见性判断,以便及早发现,及早采取治疗;③对逐渐恢复意识的患者要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其疑问耐心认真解答,增进护患感情,改善其不良情绪;④对麻醉恢复各指标评分较高的患者,观察其拔管指征,符合情况的采取尽早拔管,以缩短其留室时间[3]。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出、入室麻醉恢复评分,麻醉相关并发症以及护理总满意度进行统计并比较,麻醉恢复评分具体通过呼吸、意识、活动力、血压、血氧饱和度评分来进行综合评价,评分介于0~2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状态越好[4]。护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出、入室麻醉恢复评分统计分析

分析两组患者出、入室的麻醉恢复评分,两组患者入室时的意识、血氧饱和度两项指标评分差异显著(P<0.05),呼吸、活动力及血压指标评分差异则不大(P>0.05);两组患者出室时的呼吸、意识、活动力、血压、血氧饱和度指标评分差异均较大,可见实验组的麻醉恢复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组别时间呼吸意识活动力血压血氧饱和度实验组(n=40)出室1.83±0.46a1.75±0.55a1.67±0.46a1.76±0.31a1.24±0.28a入室0.53±0.220.13±0.020.34±0.121.22±0.240.57±0.11对照组(n=40)出室1.62±0.42b1.34±0.43b1.31±0.43b1.53±0.24b1.02±0.20b入室0.59±0.310.62±0.240.44±0.251.34±0.320.75±0.21

注:与实验组比较,aP<0.05,bP<0.05。

2.2 两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分析

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共出现相关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共出现相关并发症11例,发生率为27.5%,可见实验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较大(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分析[n(%)]

组别恶心呕吐低血氧症心律异常意识障碍总发生率实验组(n=40)1(2.50)2(5.00)1(2.50)0(0.00)4(10.0)对照组(n=40)4(10.0)3(7.50)3(7.50)1(2.50)11(27.5)χ2值1.9200.2131.0531.0134.021P值0.1660.6440.3050.3140.045

2.3 两组护理总满意度统计分析

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其中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7.5%,对照组则为80.0%,可见,实验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较大(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总满意度统计分析[n(%)]

组别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实验组(n=40)18(45.00)12(30.00)9(22.5)1(2.50)39(97.5)对照组(n=40)10(25.00)10(25.00)12(30.00)8(20.0)32(80.0)χ2值3.5170.2510.5816.1356.135P值2.6920.6170.4460.0130.013

3 讨论

大部分手术患者因病情危重,术前均需进行麻醉或复杂麻醉,麻醉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疼痛,保证手术顺利连贯,以提高手术质量及成功率。但手术完成时,大多患者体内麻醉药物药效尚在,其机体保护性反射并未完全消失,此时患者生理功能也未恢复,尤其老年人群合并各种疾病的情况较多,对手术及麻醉药物耐受程度低,在麻醉、肌松药物残余药效下,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几率比青年人群更高。

麻醉恢复评分指标可分为呼吸、意识、活动力、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总结评估以上5项指标的综合评分,可直观看出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情况,对反映患者麻醉恢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预见性护理主张“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是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展开有计划、有目的的护理,该护理方法对患者病情加重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很大程度上可有效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根据麻醉恢复评分结果,对手术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即根据患者症状对其病情程度作出预见性判断,并可以有针对性的按照个体差异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病情加重有一定的预防意义[5]。本研究对实验组患者采用麻醉恢复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根据研究结果,实验组出室麻醉恢复评分与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麻醉恢复评分与预见性护理联合应用于手术麻醉患者恢复中临床效果较好。

由此可见,麻醉恢复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生理功能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入室预见性麻醉
入室盗窃案
入室盗窃案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疑点重重
入室盗窃案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