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射血分数降低和射血分数保留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探究

2018-09-06张伟萍应海峰俞玉龙黄伟剑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射血左心室住院

张伟萍 应海峰 俞玉龙 黄伟剑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浙江省台州医院老年干部科 温州 317000)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现代人生活及工作压力逐渐加大,加之很多人生活方式不合理,运动量不足,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等因素,均可导致诸多疾病新增病例逐渐增加。老年人具有各脏器及系统功能不断下降的生理特点,而且免疫抵抗力较差,承受能力不足,这使得老年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等脏器疾病发病风险高于年轻人。急性心肌衰竭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按照左心室射血分数情况,可将急性心力衰竭分成射血分数降低(AHFrEF)及射血分数(AHFpEF)。据文献报道,急性心力衰竭致残风险以及致死风险均较高,而且超过30%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出院后短时间二次住院或死亡。虽然临床对于AHFrEF具有一定的共识,少部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发病期间仍然保留心室部分收缩功能,需引起足够的重视[1~2]。据文献报道,过高的BNP水平是导致AHFpEF的危险因素,而过低的射血分数则是引发AHFrEF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3]。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05例,按照射血分数降低及射血分数保留将患者分成两组,即AHFrEF组(55例)及AHFpEF组50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旨在为改善优化AHF预后提供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05例,按照射血分数降低(射血分数低于50%)及射血分数保留(射血分数不低于50%)将患者分成两组,即AHFrEF组(55例)及AHFpEF组(50例)。其中AHFrEF组55例中,男35例(63.64%),女20例(36.36%),年龄55~78岁,年龄平均(69.75±10.38)岁;AHFpEF组50例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58~80岁,年龄平均(70.36±10.55)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1)符合ESC颁布的AHF诊断标准;(2)经Killip标准显示为III级及IV级,出现肺淤血临床表现;(3)经AHF针对性治疗后好转,出院;(4)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意识障碍、精神系统疾病;(2)肺动脉栓塞疾病以及心脏瓣膜病;(3)严重肺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4)血液系统疾病、肿瘤、传染性疾病、重症感染。

1.2 方法

1.2.1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经急诊入院治疗,使用利尿剂以及血管扩张药物治疗,如有必要,给予吗啡以及镇静药物进行治疗。

1.2.2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

本次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Aloka prousound F75负责所有患者超声心动图的检测,选择S5-1探头,检测频率为1~5MHz,左侧卧位,保持呼吸平稳,与同步心电图相连。常规扫查心脏,测量左心室与左房间隔厚度、舒张期末期内径及收缩期末期内径、射血分数等指标。

1.2.3收集临床资料

收集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后随访24个月之间的临床资料,以该患者死亡或再次住院为截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不良嗜好等一般信息,高血压、慢性肾病等合并症,ACS、CHF、BNP等,以及住院期间药物治疗方案、出院医嘱等[4]。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AHFrEF组患者及AHFpEF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AHFrEF组患者及AHFpEF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COPD患病率、ACS患病率、BNP≥220ng/L发生率、CHF患病率、左心室扩大率、ACS发生率、β-RB服用率指标比较差异均比较明显(P<0.05);AHFrEF组及AHFpEF组再次住院原因是脑卒中、ACS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几率差异均比较明显(P<0.05);AHFrEF组患者中由于心力衰竭引发的再次住院率以及总再次住院率均高于AHFpEF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AHFrEF组患者及AHFpEF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

项目AHFrEF组(n=55)AHFpEF组(n=50)χ2P单纯高血压15(27.27)22(44.00)6.10150.0135COPD3(5.45)7(14.00)4.16340.0413单纯冠心病20(36.36)17(34.00)0.38490.5350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3(23.64)10(20.00)0.20240.6528心功能III级18(32.73)15(30.00)IV级37(67.27)35(70.00)0.09040.7637ACS18(32.73)2(4.00)27.5034<0.01BNP≥220ng/L34(61.82)22(44.00)6.37260.0116吸烟史16(29.09)13(26.00)0.12520.7235糖尿病17(30.91)18(36.00)0.30550.5805慢性肾脏疾病4(7.27)5(10.00)0.24860.6181心房颤动14(25.45)8(16.00)1.41350.2345CHF26(47.27)4(8.00)19.7935<0.01ACS18(32.73)2(4.00)14.01720.0002左心房扩大15(27.27)10(20.00)0.76360.3822左心室扩大36(65.45)6(12.00)31.1818<0.01服用β-RB13(23.64)27(54.00)10.23900.0014再次住院脑卒中1(1.82)4(8.00)4.09010.0431ACS4(7.27)9(18.00)5.21500.0224心力衰竭17(30.91)9(18.00)4.37220.0365恶性心律失常8(14.55)2(4.00)3.96470.0465总再次住院32(58.18)21(42.00)5.23590.0221

2.2 AHFrEF组患者及AHFpEF组随访

AHFrEF组患者及AHFpEF组均获得随访,随访24个月,平均时间(18.26±3.55)个月。AHFrEF组患者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8.18%(54/55)、94.55%(52/55),AHFpEF组患者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8.00%(49/50)、94.00%(47/5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AHF主要由慢性心力衰竭恶化、急性心肌炎以及急性心梗等心脏血液动力学突发障碍性疾病,部分患者见于药物性心肌坏死、心脏瓣膜病以及高血压危象等[5],这说明AHF诱发因素诸多,病因复杂,既往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史者均可发生AHF,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异常。据医学调查显示,左心室结构异常者发生AHF风险高于正常人,而且对于AHF患者而言,检测BNP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6],其原因在于BNP在心力衰竭诊断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而且BNP多与年龄及心肌收缩功能有一定关联,但变异程度较小,这表明当患者入院治疗时,可用BNP水平判断心源性疾病预后,以及预测死亡原因。本次研究中,AHFrEF组患者及AHFpEF组患者BNP≥220ng/L发生率分别为61.82%、44.00%,提示BNP可能与AHF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关联。而且AHFrEF组患者及AHFpEF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7.27%及44.00%,提示AHF合并高血压者需加强对血压的控制,有助于减轻AHF病情严重程度。本次研究中,AHFrEF组ACS及CHF患者所含比例显著高于AHFpEF组,证实部分急性心力衰竭既往存在不同程度心脏病史,在传统观念中,AHFpEF组发生风险高于AHFrEF组者,但本次研究中,AHFrEF组患者例数高于AHFpEF组,而且左心房及右心房扩大发生率高于AHFpEF组,这表明左心室扩大发生风险更高。

据文献报道,长时间血压过高可造成患者全身诸多动脉压力增加,左心室肥厚,甚至导致LVEF水平下降,继而使得心力衰竭发生率逐渐提高。本次研究中,AHFrEF组患者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以及再次住院率均高于AHFpEF组患者,说明应在AHFrEF组好转出院后加强随访,并做好出院指导工作,有助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生存率。本次研究中,以心力衰竭为再次发病原因比例最高,AHFrEF组中占30.91%,而AHFpEF组则占18.00%,这表明AHFrEF组相对于AHFpEF组而言,疾病反复风险更高[7~8]。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未能明确左心室其他指标异常情况、样本量较小等,需完善试验并扩大样本量,以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高血压及BNP水平过高可能与AHF患者再次住院有关,因此应加强对AHF患者随访工作,特别是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提高对血压的控制,警惕复发风险。

猜你喜欢

射血左心室住院
妈妈住院了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是心脏病吗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影像学研究进展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