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SKH⁃1小鼠皮肤急性光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研究

2018-09-06徐雨婷王佩茹韩佳彤王秀丽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表皮紫外线小鼠

徐雨婷 王佩茹 韩佳彤 王秀丽

200443上海,安徽医科大学上海皮肤病临床学院(徐雨婷);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光医学研究所(王佩茹、韩佳彤、王秀丽)

紫外线照射可引起急性光损伤、光敏性皮肤病、免疫抑制、慢性光老化等[1⁃2]。膳食中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其中n⁃3 PUFA在心血管系统、结肠肿瘤防治方面发挥保护作用[3]。白种人n⁃3 PUFA摄入和皮肤光老化呈负相关[4]。既往研究表明,膳食补充n⁃3 PUFA可减少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5]。但是,膳食补充n⁃3 PUFA是否可以减轻紫外线引起的光损伤以及具体剂量尚不清楚。我们在紫外线诱导的SKH⁃1无毛小鼠急性光损伤模型上,评估n⁃3 PUFA摄入对皮肤光损伤的防护作用,确定有效剂量,初步探索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仪器和试剂

SS⁃03AB型日光紫外线模拟器(UVA∶UVB=9∶1,上海希格玛高技术有限公司),兔抗鼠IL⁃1β、TNF⁃α多克隆抗体(英国abcam公司),兔抗鼠IL⁃6多克隆抗体(美国Proteintech公司),IL⁃1β、IL⁃6、TNF⁃α DuosetELISA试剂盒(美国R&D systems公司),Heine手持式皮肤镜(Delta20,德国汉尼光学仪器公司)。

二、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自美国JAKSON实验室引进5~6周龄健康雄性SKH⁃1无毛小鼠[实验动物许可证号:SCXK(沪)2015⁃0002],体重25 g左右,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动物中心负责繁育饲养于清洁级动物饲养室内,室温20~24℃。根据文献[6⁃7],采用SS⁃03AB型日光紫外线模拟器在小鼠背部照射,最终确定小鼠背部皮肤紫外线最小红斑量(minimalerythema dose,MED)为500mJ/cm2。

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定制5种饲料(美国Dyets公司),n⁃3 PUF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12.5%、25%、50%、100%,其余营养成分与正常实验小鼠饲料相同,分别喂养5组小鼠。喂养至第50天,用4mm环钻钻取小鼠背部皮肤组织2块,其中1块放入4%甲醛溶液中固定,制作组织病理切片并行免疫组化检查;另1块组织用于制备组织匀浆检测细胞因子。所有实验小鼠接受单次照射,剂量为2MED。

紫外线照射后24 h观察小鼠皮肤变化情况,留存大体照片和皮肤镜照片,并用4mm环钻取背部皮肤组织2块,保存及后续实验同照光前。

三、HE染色和晒伤细胞计数

组织标本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改变。两名未参与本实验的医生在100倍视野下于每张切片上随机选取10个不重叠视野,计数晒伤细胞(细胞体积变小、核固缩)[8],计算每视野下晒伤细胞均值。

四、免疫组化SP法检测IL⁃1β、IL⁃6、TNF⁃α表达

小鼠皮肤组织石蜡切片用兔抗鼠IL⁃1β、TNF⁃α、IL⁃6抗体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用Image J图像分析系统计算阳性表达(棕黄色染色区域)面积百分比。阴性对照用0.1mmol/L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染色。

五、ELISA检测组织中IL⁃1β、IL⁃6、TNF⁃α含量

将组织匀浆低温离心(12 000 r/min,离心半径2 cm)15min,提取上清液100 μl,测定IL⁃1β、IL⁃6、TNF⁃α含量,操作方法参照相关试剂盒说明书。

六、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大体及皮肤镜观察结果

大体观察结果见图1。照光前小鼠皮肤正常,色泽均匀,未见任何损伤。紫外线照射后24 h,对照组、12.5%n⁃3 PUFA组小鼠背部出现红斑、明显水肿、脱屑、抓痕等晒伤反应;25%、50%n⁃3 PUFA组小鼠仅发现轻微红肿,无脱屑及搔抓痕迹;100%n⁃3 PUFA组的小鼠皮肤红肿不明显。皮肤镜观察显示,照光前小鼠皮肤可见皮纹、毛发、血管等正常结构,无特殊改变;紫外线照射后24 h,对照组小鼠皮肤可见明显抓痕、大量鳞屑;12.5%n⁃3 PUFA组小鼠皮肤可见轻微抓痕;其他组小鼠皮肤均未见抓痕、鳞屑。

二、组织学观察结果

见图2。照光前小鼠皮肤组织结构完整,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层次清晰,表皮厚薄均匀。紫外线照射后24 h,对照组、12.5%n⁃3 PUFA组小鼠表皮厚薄不均,细胞间水肿,炎细胞聚集,可见大量晒伤细胞;25%、50%n⁃3 PUFA组小鼠仅见轻微表皮增厚,晒伤细胞较少;而100%n⁃3 PUFA组小鼠表皮未见明显变化。见表1。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照光前小鼠皮肤组织内无明显炎症相关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紫外线照射后24 h,小鼠表皮和真皮均不同程度表达IL⁃1β、IL⁃6、TNF⁃α;且n⁃3 PUFA含量越高,炎症因子表达越少;对照组和12.5%n⁃3 PUFA组3种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高于25%、50%、100%n⁃3 PUF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图3。

三、皮肤组织匀浆中IL⁃1β、IL⁃6、TNF⁃α含量

ELISA检测显示,照光前3种炎症因子含量极低,紫外线照射后24 h,各组小鼠炎症因子表达明显升高,且25%、50%和100%n⁃3 PUFA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β含量低于对照组、12.5%n⁃3 PUF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NF⁃α和IL⁃6检测结果与IL⁃1β组间变化趋势类似。见表2。

讨 论

紫外线是致皮炎、光老化和皮肤癌变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9]。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产生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使皮肤发生一系列光生物化学反应,引起皮肤急性光损伤[10],临床上可表现为皮肤血管扩张、红斑、肿胀等;组织学改变包括细胞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表皮出现“晒伤细胞”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从分子水平上看,在ROS刺激下,细胞中的各种磷脂酶活化,动员细胞膜上磷脂中花生四烯酸(AA,属于n⁃6 PUFA)或二十碳五烯酸(EPA,属于n⁃3 PUFA)等不饱和脂肪酸,在脂加氧酶(LOX)和环氧合酶(COX)作用下产生前列腺素(PG)、白三烯和血栓素A2等类二十烷酸,增加血管通透性、趋化中性粒细胞,从而调节IL⁃1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产生[11⁃14]。

图1 紫外线照射前后5组小鼠皮肤表现 照光前小鼠皮肤正常。紫外线照射后24 h,对照组、12.5%n⁃3 PUFA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红斑、明显水肿、脱屑、抓痕等,25%、50%n⁃3 PUFA组小鼠仅发现轻微红肿,100%n⁃3 PUFA组小鼠皮肤红肿不明显

图2 紫外线照射前后5组小鼠皮肤组织病理改变(HE×100) 照光前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结构完整,表皮厚薄均匀,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层次清晰。照光后对照组、12.5%n⁃3 PUFA组小鼠表皮厚薄不均,细胞间水肿(红色箭头),晒伤细胞(黄色箭头)、炎症细胞聚集(黑色箭头),25%和50%n⁃3 PUFA组可见轻微表皮增厚,晒伤细胞较少,100%n⁃3 PUFA组里未见明显结构改变

表1 紫外线照射后24 h小鼠皮肤中晒伤细胞数量及不同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s)

表1 紫外线照射后24 h小鼠皮肤中晒伤细胞数量及不同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s)

注:a与对照组和12.5%n⁃3 PUFA组比较,P<0.05;b与同列25%、50%、100%n⁃3 PUF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

组别对照组12.5%n⁃3 PUFA组25%n⁃3 PUFA组50%n⁃3PUFA组100%n⁃3 PUFA组F值P值只数10 10 10 10 10晒伤细胞(个/100倍视野)17.50±4.93 14.25±1.71 6.50±1.73a 4.75±2.06a 4.50±1.73a 19.1<0.001白细胞介素1β(%)9.90±0.75b 4.05±0.50b 3.98±0.49 1.31±0.20 0.84±0.10 175.8<0.000 1白细胞介素6(%)12.25±0.52b 3.61±0.79b 2.42±0.23 1.04±0.13 0.71±0.24 332.6<0.000 1肿瘤坏死因子α(%)4.96±0.21b 4.06±0.27b 1.43±0.47 1.08±0.12 0.79±0.16 145.7<0.000 1

表2 ELISA检测紫外线照射前后各组小鼠皮肤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s,ng/L)

表2 ELISA检测紫外线照射前后各组小鼠皮肤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s,ng/L)

注:a与同列25%、50%、100%n⁃3PUFA组相比,P <0.05。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

照光前照光后组别 只数对照组12.5%n⁃3 PUFA组25%n⁃3PUFA组50%n⁃3 PUFA组100%n⁃3 PUFA组F值P值10 10 10 10 10白细胞介素1β 112.30±24.74 72.36±12.02 75.96±9.22 69.80±21.93 58.73±19.76 2.931>0.05白细胞介素6 104.80±5.65 94.80±36.16 82.30±26.16 115.80±32.07 67.80±16.97 1.458>0.05肿瘤坏死因子α 92.06±12.35 84.15±40.44 71.90±11.45 94.70±45.43 66.86±12.10 0.398>0.05白细胞介素1β 1962.44±451.78a 1276.67±531.54a 862.52±102.08 746.39±28.76 312.11±39.35 11.670<0.001白细胞介素6 396.30±70.00a 373.80±67.55a 271.80±52.74 264.80±10.54 222.30±14.85 5.262<0.05肿瘤坏死因子α 492.33±27.30a 547.67±63.31a 308.15±36.96 272.00±51.64 297.00±47.68 21.830<0.000 1

图3 紫外线照射前后不同炎症细胞因子在5组小鼠皮肤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100)

既往人体实验表明,膳食鱼油能显著增加免疫细胞膜磷脂中EPA、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使AA含量下降[15⁃16],而且n⁃3 PUFA可通过与AA直接竞争,对脂加氧酶、环氧合酶作用或者影响酶活性来减少AA来源的PGE2和白三烯B4等类二十烷酸[17],从而发挥抗炎作用。n⁃3 PUFA除了对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结肠肿瘤等有一定防治作用,对皮肤最小红斑量、长期紫外线照射所致皮肤光老化亦有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摄入来自鱼贝类等海洋来源的EP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受试者光老化程度较轻[4]。但是影响急性光损伤的具体剂量和保护作用之间的关系尚未见研究。

我们定制5种n⁃3 PUFA含量不同的小鼠饲料,分别喂养5组SKH⁃1无毛小鼠。该型小鼠皮肤裸露,同时又具有健全的免疫功能,类似于正常人体皮肤,便于紫外线照射和实验观察[7]。SS⁃03AB型日光紫外线模拟器发射的光线比较接近日光紫外线的组成,因此我们选择其作为照射光源。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18],小鼠膳食摄入n⁃3 PUFA第2周皮肤中n⁃3 PUFA包括α-亚麻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即可显著提高,但n⁃6 PUFA如AA、亚油酸的含量降低,这种变化在第4周趋于稳定。因而本研究在特殊喂养第50天进行急性光损伤造模,因1MED引起的小鼠皮肤红肿反应不强,故采用2MED造模。在紫外线照射24 h后大体和皮肤镜观察均显示对照组、12.5%n⁃3 PUFA组小鼠皮肤出现红斑、水肿、脱屑、抓痕等,组织病理观察到两组小鼠表皮厚薄不均、细胞间水肿,可见晒伤细胞、大量炎症细胞聚集等现象。该结果与胡坚等[7]研究结论相同,表明成功建立急性光损伤模型。25%、50%n⁃3 PUFA两组照光小鼠仅见轻微红肿、表皮增厚、细胞增生等,而100%n⁃3 PUFA组照光小鼠只观察到轻微红肿,且其表皮厚薄均匀,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与照光前小鼠的表现相似。表明n⁃3 PUFA对紫外线所致急性损伤有光保护作用。

本研究中免疫组化检测还发现,紫外线照射后,各组IL⁃1β、IL⁃6、TNF⁃α在表皮或真皮中有不同程度表达;且随n⁃3 PUFA含量升高,组织内3种因子的表达基本呈下降趋势。ELISA检测发现,与对照组、12.5%n⁃3 PUFA两组相比,25%、50%、100%n⁃3 PUFA组IL⁃1β、IL⁃6、TNF⁃α含量降低。结合25%、50%、100%n⁃3 PUFA组小鼠皮肤损伤程度较轻,提示n⁃3 PUFA可能通过抑制上述炎症因子产生,减轻急性光损伤。

以上结果表明,小鼠膳食中n⁃3 PUFA的比例达到25%时对紫外线所致的急性光损伤即可产生显著防护作用,而且,比例越高,防护效果越显著。这与一些研究证明饮食中n⁃6 PUFA/n⁃3 PUFA的比例不应超过4∶1结果一致[19]。但这些脂肪酸是否具有直接的紫外线防护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表皮紫外线小鼠
紫外线指数,提醒你保护皮肤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miR-373通过P2X7R影响抑郁症小鼠行为的作用机制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
建筑表皮中超薄基材的应用分析
萌小鼠,捍卫人类健康的“大英雄”
让人又爱又恨的紫外线
小鼠大脑中的“冬眠开关”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今天不去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