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育环境,创建“有效学校”

2018-09-05赵景莲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5期
关键词:教育环境

赵景莲

摘 要:当前,在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的普遍情况下,适时地提出了“有效学校”。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这其实就是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教育环境 学校建设

引言

“有效学校”是指如何利用有限的管理资源获得最大的管理效能。这其中“产出”始终是与人的发展,即学生与教师的发展紧密相联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人的发展及才能的培养是遗传、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不仅受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地、能动地改变环境,又进一步地影响他人和自己。环境是人们精神价值的依托,是促成主体内在品质形成并通过群体自主建构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场”。从生命的视角来思考,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去发挥生命的价值,帮助每个学生健康地、愉快地成长,对学校而言,这种对人的发展及才能的培养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就是学校环境。

学校有效发展,是世界各国关注的共同事务。国外有效学校研究已经形成不同取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1]

一、经济学取向的“有效学校观”

最初的研究依靠的是对学校输入与结果大样本的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关注的是“教育的生产函数”。这种研究在控制各种背景变量的基础上,评价学校教育投入和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一般把生师比、教师年薪、生均支出作为教育投入的变量,学生的成绩作为教育的结果变量。这种有效学校观关注的或是微观的学生层面、或是学校层面、或是学区层面。认为增加投入就会提高输出,是一种静态的有效学校模型。[2]

二、管理学取向的“有效学校观”

从若纳·埃德蒙(Ronald Edmonds)的《城市贫民的有效能学校》研究开始,有效学校的研究逐渐运用比较和案例的方法来描述有效学校的特征。埃德蒙的研究列出了可归因于有效学校的五个因素:(1)强的行政领导;(2)鼓励学习的学校气氛;(3)对学生成绩的高期望值;(4)监控学生学业成绩的清晰的教学目标;(5)重视基本技能的教学。这个时期的有效学校,重视学校过程的影响,关注学校领导的影响力、学校组织气氛的培育、教学的有效组织以及学校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家校合作)。

三、综合多层面的“有效学校观”

这种有效学校观认为,影响学校有效的因素是复杂的,提高学校效能的途径是多样的。它从两个基本方面来考虑学校氛围:一是“人”的方面,由校长、教师以及学生组成;二是“情境”的方面,有教学情境、学习情境以及组织情境。并由此认为,学校有效与校长的行政领导效能、教师的教学效能、学生的学习效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受到三者决定性的影响。

其中,“校长效能”相当重要,它影响各个教师的效能,“教师效能”则直接影响“学生效能”,学生效能的高低则决定教育产出的质量和素质即学校效能的高低。同时,各效能的变项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馈”影响,学生效能可以影响教师效能,教师效能也可以影响校长效能。教师的效能与学生的效能能否发挥,又与客观的外在情境有关,主要有教学情境、学习情景和组织情境。这些因素透过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动态的、有机的关系,从而决定了有效学校的结构。

综观所述,有效性强调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是改进学校办学,提升学校内涵,形成鲜明特色,促进办学水平全面的提高,而优化教育环境,是达到“有效学校”发展目标的必要保障。

关于“有效学校”,国外研究得较多,但由于条件限制,我们所能查到的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较少人关注有效学校的研究,香港、上海等地有学者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讲,很少立足于一个真实的具体的学校现场来进行有效学校的探索,通过优化环境来创建“有效学校”则更少。

“有效学校”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博的概念。它既与教师素养、学生发展紧密相连,又与教学行为、教学绩效紧密相关,在目前教学理论界对它的研究还较薄弱的状况下,有利于拓展和丰富教学理论研究,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性材料。

当前,在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的普遍情况下,适时地提出了“有效学校”。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这其实就是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建设。我们期望通过开展这项研究,力图形成与新课程要求相匹配、相一致的学校环境,以此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的有效性。

通过对“有效学校”的内涵、要素、特征的研究,形成对“有效学校”的独特认识,构建“有效学校”的要素构成模型和变化发展模型。

通过开展优化环境的创造性实践和工作,创建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的学校环境,促进有效学校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

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对教师、学生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学校”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课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有效学校”的要素和特征,进而形成“有效学校”的要素构成模型和变化发展模型。

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不仅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还包括学校的网络环境等。软环境可包括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高雅的校园文化,和谐的师生、生生间的人际关系等。通过观测与调查,对本校所反映的现有问题进行探究,探索优化环境,创建有效学校的方式和途径。

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和重要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質量和办学效益,环境尤其重要。硬环境是生命,软环境是灵魂。好的硬环境能让师生心情舒畅,激励学生上进,促进师生发展。软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各种条件和氛围,是一所学校文化底蕴的体现。总之环境是人成长的雨露和阳光,只有先进优美的硬环境和宽松和谐的软环境相结合,才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结语

人是一种精神生长的群体,不仅包括物质上的生长,也包括思想、观念、态度等精神上的生长,有效学校的归结点是如何有利于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成长。教育事业是每个生命个体共同的事业,不仅要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眼前的、显在的成长,同时也要关注长远和潜在的生长,通过教师个体生命的成长来促使学校、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殷华.浅析虚拟有效学习环境的构建.科教导刊,2010(25).

[2]茹建文.创设有效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科研视窗.2006·10.

猜你喜欢

教育环境
士官学院实战化教育环境探析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小学班主任如何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多种途径实施礼仪教育的研究
浅谈怎样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环境研究
基于人才成长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