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学生在生物课堂情境中自主思维

2018-09-05杜丽莎

关键词:生物课堂主体情境

杜丽莎

摘 要: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生物课堂情境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自主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此外,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角度创设高效课堂教学情景,注重能力与习惯培养,开启学生自主思维大门。

关键词:生物课堂;思维;主体;情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1-063-1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要求学生参加特定的教学活动,并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等活动发现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一、教学情境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在《植物种子的结构》一节中,关于“种子的萌发过程”,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的接受,课堂气氛平平。

笔者认为,这堂课应该先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就是一颗种子,你如何破土而出?”,提出问题后,班级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我是遗留在田地的一颗玉米种子,我的萌发过程是胚根首先突破了种皮,然后胚芽伸出长成了茎和叶子,努力破土而出,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暖洋洋的,一天天我不断长高长壮,成为了参天大树。”、“我在《植物大战僵尸》中,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豆子,通过自身努力,突破种皮限制,发育成了豆芽,这时的我有根有叶,能够自给自足,通过太阳光的帮助,我茁壮成长,最终晋级为一名超级厉害的植物。”

多种想法频现,此时老师再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课本(图5-2红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示意图),关注萌发的过程细节。观察图片,发现种子到植物经历了明显的变化。种子的胚吸收营养物质,胚根、胚芽迅速生长发育,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芽逐渐破土而出,发育成茎和叶,子叶逐渐消失,胚就发育成了一株新植物。

学生自发演绎了“种子”的角色,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将七年级学生的童真遐想呈现在课堂里。小组合作时,组员彼此分享内心世界,交流思维过程,碰撞出思维火花,发挥了他们的自语功能。

从上述过程看,学生将“我的发展”与“种子萌发”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命题链接在一起,将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到探究的问题之中。

二、自主思维能力支持独立思考习惯

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教学一定要设法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从教学“五认真”入手,细心备课、讲课、练习等,为学生提供有效训练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把自己内部自然的思维状态表达出来。学生在寻找不同答案的过程中,可以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为学生制造了思维碰撞的契机。

体现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前是否准备充分,是否了解学情,是否全面把握教材,是否提供了适当的课堂情境,尤其是提出问题环节,如果问题能引人入胜,则能够激起探究和思考欲望。

例如,在“探索生命的方法”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实验包括哪些内容?”教材设计的知识体系为,科学探究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这五个环节。其中,实验包括“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两个部分。教师针对第三个环节设问。学生小组讨论,记录讨论的结果,展示分享。分享内容多数与教材的知识结构雷同。意外发现某个小组的作品为:“实验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部分学生发现了“问题”,开始激烈讨论。教师并没有及时点拨,没有引导学生说明支持与反对的理由。

大家很容易发现某个小组作品的自我矛盾的逻辑——“实验”怎么包括“实验”呢?先来欣赏学生如何说明他们的思路:(任何)一项科学探究活动就是(一项)实验,自然就有了他们当前的结论。依据他们的逻辑,第三环节“实验”也就该是“实验过程”。“实验过程包括制定计划与实施计划”,“实施计划”时需要收集实验数据。他们的思维逻辑“自然是有道理的。”反观教材设置的知识结构,似乎出了什么问题。很显然,教材本身设置的逻辑没有矛盾。两者的分歧在哪里?

老师繼续引导大家讨论,多数学生“已经形成教材预设的逻辑思维程式”,往往很难转变。我们把问题的焦点定位在该小组的第一个命题上来,“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否等同于“一项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又是否等同于“实验”呢?即使通过再讨论,统计数据说明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思维依旧停留在对“实验”这一概念的模糊性认识水平。他们觉得“实验”是大而全的领域,囊括一切科学探索活动。因此,“实验”也就是指“科学探究方法”,该组的整个逻辑程序也就成立了。如何评价这一现象?以教材设置的知识结构为评价标准,该小组的作品则属于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作品。假如,以“课堂真实发生的思维才是有效的”为标准,评价学生在课堂上行为作品质量,该小组作品的生成就不能评价为“无效”或“错误”。

三、小结与反思

尊重学生的元认知水平,逐步拓展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为遵循教学基本规律。评价课堂上的行为作品,教材本身不是唯一的标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行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尤其是思维表现,不仅是评价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价课堂生命力的一项参考依据。

此外,我们要善于营造或捕捉有效课堂情境,激发学生进入自主性思维,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训练场。

[参考文献]

[1]马复,章飞.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2]马云鹏,张春莉.数学教学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孔凡哲.新课程典型案例与点评.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生物课堂主体情境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何谓“主体间性”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