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2018-09-05郑越生
郑越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骨科,广东 广州 510168)
胸腰椎骨折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柱损伤,主要是经外力而导致胸腰椎骨质出现连续性破坏。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常用的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在对脊柱三柱的固定上有明显优势,此方法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容易造成椎旁肌以及脊神经后支损伤,术后恢复较慢[1]。随着微创外科技术水平的发展,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得到了应用,该方式可以减少对其他组织的损伤,从而缓解术后疼痛感,并且方便进行康复训练[2]。本研究针对胸腰椎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两种方式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均为38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23至59岁,平均年龄(34.32±3.53)岁;体质量45至81 kg,平均体质量(62.34±4.23)kg;骨折部位:T1110例,T129例,L112例,L27例;骨折分型:A1型17例,A2型11例,A3型10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1至60岁,平均年龄(32.22±2.34)岁;体质量47至79 kg,平均体质量(61.58±3.47)kg;骨折部位:T1112例,T1211例,L19例,L26例;骨折分型:A1型15例,A2型12例,A3型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并同意。纳入标准:患者均确诊为不稳定骨折,骨折涉及前柱以及中柱;不存在脊柱或者神经根损伤,不存在神经压迫。排除标准: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骨质疏松患者;存在脊髓以及神经损伤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全麻,俯卧位;使用软垫垫高骨盆和胸廓,悬空胸腹部后对其位置进行固定;使用“C”型臂X线机对伤椎定位后,以伤椎为中心作长度约为12 cm的纵向切口,并对皮下组织进行分离;在距棘突1 cm处将腰背筋膜切开后从多裂肌间进入,使椎体上的关节突能够暴露,以确定内固定的放置角度和位置;将椎弓根钉置入椎弓根后连接螺钉,按照脊柱的生理弯曲使用固定帮对其进行临时固定;撑开和复位骨折椎体后锁紧螺帽;放置引流管后对皮肤进行逐层缝合。
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全麻,俯卧位;使用软垫垫高骨盆和胸廓,悬空胸腹部后对其位置进行固定;使用“C”型臂X线机对伤椎定位并使用记号笔在体表标记投影点;在“C”型臂X线机的引导下,以椎弓根投影点旁5 cm处为中心将开口器和开路器放置到椎弓根中后,将导丝沿开路器中空置入到椎体前中柱;将导针置入后安装5级扩张管,之后安装工作通道;将扩张管拔出后,使用空心丝沿导针进行攻丝后将导针拔除;将椎弓根钉顺着工作通道置入,使用合适长度的固定帮沿椎板逐一插至伤椎上下椎体的螺钉;使用撑开器在“C”型臂X线机的透视下将伤椎的上位螺钉撑开,助手进行矫正和复位后将固定帮锁定;如果固定的椎弓根钉数量超过4枚,可应用万向螺钉在近端或远端固定。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等相关围术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状况。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X片、CT等影像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的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椎体前缘相对高度进行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均得到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 论
胸腰段是人体活动力度最大的腰椎和固定胸椎间的移行部位,并且是胸椎前突和后突的衔接点,所以胸腰段是应力集中区域[3]。胸腰椎骨折常见为车祸以及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性损伤,容易造成脏器出现损伤,治疗的难度比较大,主要表现为损伤位置出现剧烈疼痛。选择手术方式时要有针对性,应该达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治疗效果,例如提高患者手术后的活动功能,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4-5]。
传统手术治疗中常用的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该方式是将椎旁的肌肉进行剥离直到关节突的外缘,为了扩大手术视野还需要持续侧向的牵开椎旁肌,点到剥离很可能对神经造成损伤,并且在手术中患者的脊神经后外侧支和主干位置处于张力情况,稍有操作不当就会损伤脊神经的后支,从而导致患者背深肌发生神经萎缩或者肌纤维的瘢痕化,因此该手术方式存在出血量大以及手术后恢复慢等缺点[6]。随着微创技术在医学上的发展,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得到广泛应用,此手术方式主要从椎旁肌的肌纤维进入,不需要对关节突进行暴露,这样会减少椎旁肌的损伤,避免对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内侧支造成损伤,因此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以及疼痛轻等特点[7]。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完成后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均得到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表明,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治疗都可以对改善骨折症状,但是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手术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手术损伤、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
综上所述,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对于有效减轻患者的手术创伤,加快愈合速度有积极的意义,该方式与传统切开复位手术的疗效相似,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