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单孔和双孔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2018-09-05朱林超
朱林超
(河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郑州 450003)
小儿腹股沟斜疝属于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一般在新生儿3个月阶段发病率较高。该疾病发作时会出现腹内压力增高,肿物下降至阴囊等,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一般认为是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引起,需及时进行治疗,否则严重威胁患儿健康和发育[1]。当前对腹股沟斜疝治疗以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为主,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选择腹腔镜单孔和双孔疗法则成为临床研究重点[2]。本研究探讨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采用腹腔镜单孔治疗和腹腔镜双孔治疗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河南省人民医院于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5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均经B超检查诊断确诊,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疾病及免疫性疾病患者,依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双孔组和单孔组。双孔组500例:男295例,女205例,年龄0.6~10岁,平均(3.65±1.14)岁;左侧182例,右侧318例。单孔组550例:男317例,女233例,年龄在0.6~10岁,平均(3.65±1.14)岁;左侧201例,右侧349例。2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儿家长均知晓本研究内容及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双孔组:采用全身麻醉,协助患儿取头低脚高位,选择脐下缘切口,长度为0.5 cm。设置气腹压力为8~10 mmHg(1.064~1.330 kPa),随后插入5 mm Trocar置入腹腔镜镜头,另选择健侧腹直肌外缘切口,长度为0.5 cm,插入5 mm Trocar置入分离钳,探查腹腔内部情况,明确是否存在对侧隐匿性斜疝。选择内环口体表腹壁血管较少处刺入缝针,利用腔镜选择腹股沟内环10点位置进针,于膜外后3点位置出针,再进针,潜行于腹膜外,分离输精管及精索血管束,再从10点位置出针,排尽积气后关闭内环,并进行内环高位结扎。出针后撤出两处戳卡,并进行伤口缝合,利用无菌敷贴覆盖伤口。
单孔组:采用全身麻醉,协助患儿取头低脚高位,选择脐下缘切口,长度为0.5 cm。置入气腹针,设置气腹压力8~10 mmHg(1.064~1.330 kPa),拔出气腹针,再经此孔置入5 mm Trocar,将腹腔镜镜头接通充气导管,探查腹腔内情况。在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刺入穿刺针,跨过输精管后刺穿腹膜,退出穿刺针,再选择穿刺针经原穿刺点刺入至腹膜外,跨过精索血管或子宫圆韧带,与前腹腔内圈装线位置0.3 cm重叠退出穿刺针,利用内侧丝线带出外侧丝线。排尽积气,收紧丝线,观察内环完全闭合后,丝线打结,缝合伤口,利用无菌敷贴覆盖伤口。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手术及康复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血肿、阴囊水肿、阴囊积气、切口感染)及半年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手术及康复指标比较
单孔组各手术及康复指标数据均显著低于双孔组(均P<0.05),见表1。
组别n手术时间 t/min术中出血量 V/mL下床活动时间 t/h住院时间 t/d单孔组55015.24±1.582.34±0.876.24±1.082.24±0.35双孔组50020.57±1.655.94±1.427.58±1.253.67±0.48t53.4550.0218.6255.59P<0.05<0.05<0.05<0.05
2.2 2组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
单孔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与双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
*P>0.05(χ2=0.30)、#P>0.05(χ2=0.43)与双孔组比较。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主要是指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不同方向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和皮下环进入阴囊的疾病,属于常见的腹外疝类型[3]。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病率较高,一般是由于腹腔内压过大引起,给患儿带来腹股沟肿块和疼痛症状,且伴随咳嗽、排尿困难等,若不及时加以治疗,则会引起肠管坏死[4]。为确保患儿不良症状尽快消除,促使其健康成长,需及时采用手术治疗,如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中双孔腹腔镜方法应用较为普遍,虽然可有效处理疝囊,但术后会留下瘢痕,不易于被患者接受[5]。而且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为确保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并加强术后恢复,单孔腹腔镜方法得到推广[6]。与双孔腹腔镜相比,采用单孔腹腔镜治疗可实现对侧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同时处理,无需放置2个Trocar,减少缝合时间和麻醉时间,减少对患儿的创伤。同时患儿在术后能够快速下床,无需使用止痛药、抗生素等,可快速恢复正常状态,缩短住院时间[7]。在治疗中选择脐和白线入路,可有效避开肌肉、神经和血管,减轻损伤和减少出血量,而且该术式虽然会在脐部留下5 mm瘢痕,但由于白线处颜色较深,基本不可见,易于被患者接受[8]。但需要注意,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且需预防线结松动,避免复发,即在进行组织缝扎时,需合理控制,避免缝扎组织过多,确保在针扎腹膜后可观察到针尖。在打外科结时,需将阴囊内气体和液体挤入腹腔后收紧,且需在第2个结打好后,再次进行第1个外科结收紧。当打结全部完成后,需仔细检查阴囊是否存在漏气情况,若存在则表明线结松动,需重新缝合处理[9-10]。本研究结果显示单孔组各手术及康复指标数据均显著低于双孔组,表明与双孔腹腔镜手术相比,单孔腹腔镜可减少术中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加快术后康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单孔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双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双孔腹腔镜和单孔腹腔镜手术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引发严重或较多的并发症,且可有效预防复发情况。本研究结果与惠远见等[10]研究的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采用腹腔镜单孔治疗和腹腔镜双孔治疗在手术指标和康复指标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腹腔镜单孔治疗效果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