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肿瘤中医情志研究的文献回顾性分析
2018-09-05李成媛钟竹青丁四清肖秀珍
李成媛 钟竹青 丁四清 肖秀珍
情志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思想就是将情志因素作为致病和治病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肿瘤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它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这与中医中情志致病本质相似[1]。本研究中,作者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对国内截止到2016年3月止的肿瘤中医情志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当前国内肿瘤中医情志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6年4月1日;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检索词为“中医”、“情志”、“肿瘤”及其同义词、上(下)位词,如“中医情志”、“癌症”等。
1.2 纳入、排除标准与文献筛选
1.2.1 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与主题“肿瘤中医情志研究”有关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排除标准:重复文献、报刊、无正规刊号、无法获取全文、信息明显错误、一文多发的文献。
1.2.2 文献筛选 为了确保文献分析结果真实可信,采用双人对文献的检索、信息录入、提取、统计过程进行核对,对文献是否符合纳入标准存在不同意见者,由第三人进行评判。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1.3 文献分析方法采用NoteExpress2.0对文献进行筛选和管理,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依据计量学原理提取文献信息并进行统计描述。①文献基本信息包括:文题、文献类型、作者、发表年份、文献地区分布、文献期刊分布、合著率等。②文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目的、肿瘤分类、情志干预方法等。
2 结果
2.1 文献计量与年度变化共检索出文献315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纳入研究分析共79篇。其中博、硕士学位论文5篇,会议论文11篇,期刊论文63篇;发表时间为1986~2016年,文献发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每年平均发文2.63篇,其中1986年、1988年、1989年、1996年各1篇(1.27%),1997年 2篇(2.53%),1998年、2000年各1篇(1.27%),2001年、2002年各3篇(3.80%),2003年2篇(2.53%),2004年3篇(3.80%),2005年2篇(2.53%),2006年1篇(1.27%),2008年4篇(5.06%),2009年7篇(8.86%),2010年、2011年各4篇(5.06%),2012年10篇(12.66%),2013年6篇(7.60%),2014年7篇(8.86%),2015年13篇(16.46%),2016年2篇(2.53%)。
2.2 文献地区分布以第一作者所在第一单位为准进行计量学分析,79篇文献共来自于我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按地区对发表文章数量排序,前九位的省市共发文53篇,占文献总数量的67.09%,分别为广东省11篇(13.92%),浙江省、上海市各7篇(8.86%),北京市 6篇(7.59%),湖北省、河北省各5篇(6.33%),江苏省、山东省、四川省各4篇(5.06%)。
2.3 文献类型情况实验性研究28篇(35.44%),经验交流20篇(25.32%),理论探讨18篇(22.78%),类实验性研究6篇(7.59%),综述4篇(5.06%),调查研究3篇(3.80%)。
2.4 文献研究的具体内容情况对筛选出的34篇实验性和类实验性文献提取后进行分析。研究目的、人群类别和区域的统计情况见表1。研究结果均显示对肿瘤患者进行情志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护理满意度等。
表1 我国肿瘤中医情志实验性研究内容分析(n=34)
2.5 文献期刊分布79篇文献共发于50种期刊,收录文献较多的期刊是《河北中医》、《辽宁中医药》,2种期刊共收录文献8篇,占总文献数的10.13%;其中45篇发表于36种统计源期刊,其余34篇发表于14种非统计源期刊。按统计源期刊发表文献量的多少进行排序,排名前9位的分别为:《河北中医》、《辽宁中医药》各4篇(5.06%),《辽宁中医杂志》、《解放军护理杂志》、《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新中医》、《云南中医中药杂志》、《中外健康文摘》、《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各2篇(2.53%)。
2.6 文献合作度与合作率1986~2015年我国肿瘤中医情志研究相关文献均有作者署名,作者总数为147人,每篇文章作者数为1~7人,其中由作者独立完成文献共40篇,合作完成共39篇,文献合作度为 1.86(147/79),合作率为 49.37%(39/79)。
2.7 资金资助情况79篇肿瘤中医情志研究相关文献中共有4篇获得资金资助,分别为省级2项、市级1项、校级1项,占总篇数的5.06%。
3 讨论
3.1 肿瘤中医情志研究概况情志的变化具有两重性,既能有益于人,亦能有害于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百病皆生于气也”的经典论述,并且对情志致病的病机有所阐述,认为“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惊则气下,思则气结”等气机紊乱是情志致病的病机所在[2]。诸多研究表明,许多肿瘤患者在发病前都有情志方面的异常或经历了重大的打击[3]。肿瘤在中医中被认为是“癥瘕”、“积聚”。《外科正宗》中指出:“忧郁伤肝,……所愿不得志,致经络痞涩,积聚成核”[4]。情志因素影响肿瘤发生在现代医学中也被证明。发现肺癌患者中的抑郁与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9.58%、43.75%,并随着肺癌期别的升高而升高,并且发现SDS、SAS分数越高,其CD4+/CD8+就越低,即患者的免疫功能与抑郁焦虑之间存在负相关[5]。情志致病亦能治病,情志治护是在患者的治疗护理中,注意观察了解患者的情志变化,掌握其心理状态,设法防止和清除不良情志的影响,使患者在治疗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同时予以疏肝解郁的药物治疗,以促进病症缓解至康复。情志疗法灵活多变,常用的疗法主要有以情胜情(情志相胜)、情志疏导、移情易性、顺意从欲等,还包括五行音乐、气功疗法、安神静志等。李佩俽[6]的研究显示情志调节疏肝解郁法能改善乳腺癌患者症状、增强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侯黎莉等[7]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医情志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次数及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3.2 我国肿瘤中医情志研究进展文献数量作为衡量科研成绩的重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领域发展的情况和受关注的程度[8]。通过对1986年~2016年我国肿瘤中医情志研究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某些年份如1989~1996年肿瘤中医情志研究处于空白,自2000年后,文献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中医对于肿瘤的作用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认可。原因可能与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关,随着身心医学的发展,中医中的情志也逐渐受到现代研究者的关注。但总体来看,研究的总数仍较少,每年发文仅有2.63篇,可能原因为当今医疗行业以西医为主,治疗护理手段也以西医占主导。中医的从业人员较少,中医刊物相对也较少。按地区发表排序的情况来看,排在前9位的分别是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共发表相关文献53篇,占文献总数的67.09%。可以看出我国肿瘤中医情志的研究相对较集中,可能与这些地区经济水平较发达、中医科室与中医专科医院相对较多、护理人员科研意识和能力较强有关。从所发表的文献期刊分布情况发现50种期刊以中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为主,在刊载量前9位的期刊中药学类占7种,原因可能为中医偏向于专科,而除了专门的中医期刊外,其他医学类期刊为中医所提供的版面较少。
3.3 我国肿瘤中医情志研究内容分析通过对肿瘤中医情志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近些年我国关于肿瘤中医情志的研究多为实验性研究(占35.44%),主要的研究目的包括缓解情绪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护理满意度等,其中最主要的目的为缓解情绪障碍,可见情志干预以心理疗法帮助患者舒缓不良情绪,配合医护人员,从而促进症状的改善和提高治疗护理的满意度;大多数干预研究针对的区域较为单一,其中只有2项研究是在社区进行。许多癌症患者在手术和化疗后都会回家进行休养,因此社区及医院至社区的延续性照护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情况使得医护人员所进行的情志干预难度增加,但也保证了患者在居家和社区中接受不间断持续的干预,使得研究更有意义。因此,加强情志干预的延续性是我国中医研究者们可以深入探索的方向;对筛选出的34篇干预性研究进行肿瘤分类可以发现研究对象所患肿瘤以恶性为主,原因可能为恶性肿瘤对患者情志影响更为明显,其中消化系统肿瘤如胃癌、肝癌,妇科肿瘤如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占研究对象肿瘤分类的大部分,这些肿瘤较为常见,患者较多,且这些患者在治疗前后仍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和自我能力,有较大的重返社会的几率,所以有关研究多集中于这些类型的肿瘤。但由于肿瘤的种类远不止以上几种,肺癌、甲状腺癌、胰腺癌、皮肤癌等发病率逐年上升,需要研究者们加强对这些患者的关注;从文献分析的结果来看,研究者们采用的干预方法可以总结为以情胜情、情志疏导、移情易性、顺意从欲等,其中采用较多的有情志疏导,即通过言语说理或其他方法来开导患者,使患者解除压抑在心中的郁闷、忧愁;以情胜情,即利用五行相克的原理,用一种情志去抑制另一种情绪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如喜胜怒、恐胜忧、悲胜喜等[9];移情易性,即采用某种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消除精神性的刺激,解脱人的情感;其余还有特殊的五行音乐疗法,即遵循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因季、因时、因人辨证选乐。针对性的听音乐,以促进心境稳定,安定精神,舒缓情绪[10]。可见肿瘤中医情志干预的种类多样,并且进行情志辨识、针对施治,保证患者接受正确的情志干预。对79篇文献种类进行分析还可以发现经验交流与理论探讨性文献也占了较大的比重(占48.10%),其研究主要内容有临床工作者就自身工作中采用情志疗法或护理改善患者身心状况的经验体会作出总结、探讨情志因素影响肿瘤的机制、肿瘤情志治护方法的总结等。调查性的研究较少(占3.80%),并且都为肿瘤患者情志状况的调查。
3.4 我国肿瘤中医情志研究质量分析我国肿瘤中医情志研究相关文献类型较多,以实验性研究占比最高,该种类型文献证据级别较高,但本研究结果显示,1986~2016年我国中医情志研究相关文献发表在统计源期刊上的有45篇,比例为56.96%,所占比例高于非统计源期刊,提示文献质量总体水平尚可;科研合作程度为总作者数比总文献数,可以间接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性质、方法及所需的人力[11]。肿瘤中医情志研究的合作度仅为1.86,远低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的4.0[12]。其中因素可能有中医从业人员较少,研究的合作意识较弱。科研基金的资助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13]。从本研究结果来看,肿瘤中医情志研究近些年的资助处于较低的水平,仅占5.06%。而资助经费来源的最高级别为省级,没有国家级别的资助项目,说明对于中医情志研究有关部门的关注和资助力度还较为欠缺,同时临床工作人员缺乏课题申报意识,或者申报的机会较少可能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肿瘤中医情志研究逐渐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但总体的文献数量、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干预性研究,研究者应当重视中医肿瘤治护的延续性,完善研究设计,保证数据的严谨可信,提高证据级别。同时所针对的肿瘤患者种类应当扩大,以在肿瘤领域发挥中医的独特作用。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文化,应当受到国家和医学界的重视,加大对其的资助和支持力度,促进中医不断地传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