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周时期的玉璧
2018-09-04李天志
李天志
摘 要:中国玉器历史悠久,它以独特的风格和民族特色享誉全球,并且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器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由其材质、形制和纹饰来决定,玉璧也不例外。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璧就开始出现,其形制也是大同小异。夏商周时期,玉璧在甲骨文和古代书籍中开始有所记载,其功能也与史前时期的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玉璧的祭祀功能在商周时开始减弱,并被青铜器逐渐替代。后文将对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周时期的玉璧进行分析。
关键词:玉璧;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璧
(一)玉璧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形制
玉璧在《尔雅·释器》中被解释为:肉倍好谓之璧“。這是对玉璧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解释。玉璧除了基本的圆形中间有孔的形制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形制。从考古的资料来看,古人对于玉璧并没有严格的规定。根据考古资料来看,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等为代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各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璧,在造型和纹饰上都有所差异。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6000~5000年。红山文化除依靠神庙和女神像的发现轰动考古界以外,还因出土大量的玉器而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均为就地取材的岫岩玉,种类比较单一。虽然红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的玉器,但是玉璧出土却不算多。红山文化中的玉璧,器体扁平,呈方圆形,中间一个圆孔。玉璧的上端或中央有两到三个小圆孔,以便穿系。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距今4000~3500年。龙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山东龙山文化和陶寺文化中发现的。在山东龙山文化发现的玉璧的形制与其它文化中发现的不一样。这种玉璧呈圆形,外侧有三个齿轮形突出且方向相同。根据其特点,可以看出这类玉璧与大汶口时期的玉牙璧相似。其出土时大都放置于墓主人的胸部。陶寺文化中出土的玉璧最大的特点是,孔径比较大,而且造型规整,大多数玉璧外缘和中间的孔呈正圆或近正圆形,少数为椭圆形。在陶寺文化中出土玉璧的墓室,墓主人大多都是男性,出土位置多是在手臂或胸腹部,极少数握在手中。
(二)推测玉璧在新石器晚期的社会功能
在史前文明时,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所以对于玉璧的功能只能进行推测。在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玉璧都有自己的形制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形制,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进一步推测玉璧的功能。关于史前玉璧功能,学界众说纷纭。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象征天体,用于祭祀天地,是玉礼器;敛尸用玉;与财富观念相联系,是财富的象征物。
对于玉璧是否为玉礼器,个人认为是有道理的。在红山文化中出土的一些玉璧,它的标准形制就是方形圆角。而当时的先民对宇宙的认识是有限的,它们对天地的崇拜与他们当时天圆地方的观念相联系,而玉器的材质均就地取材,这样玉璧作为祭祀天地的礼器就出现了。从牛河梁基址也可以看出红山文化人民天圆地方的观念。所以认为红山玉璧是用于祭祀天地的礼器。玉璧似乎就是巫师沟通上天的一个器物。还有人认为玉璧代表着权力和地位。
从出土的玉璧来看,大多数玉璧都是从墓穴中发现的,因而一些考古学家认为玉璧是敛尸用玉。最早提出玉璧是敛尸用玉的是南京博物院汪遵国研究员。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璧大都来源于墓室。这就会让人想到是不是当时先民有天地崇拜的观念,根据出土的玉璧,其形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中间有一圆孔。这是否代表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或者说利用玉这种材质,做成圆的象征符号,将死后的灵魂寄在玉璧上,达到飞升天际的愿望。红山文化中的玉璧出土位置,有的被放置在头骨的两侧,玉璧很可能就是帮助死者灵魂升天的。
二、夏商周时期的玉璧
(一)夏商周玉璧的形制
许多专家认为,夏代玉器虽然发现不多,但却上承周边地区石器时代玉器的造型、风格,下启商代玉器之先声。夏代的玉璧在形制上应该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璧相似。商代早期的璧,器形厚重,光素无纹,孔周与璧面平齐或边缘稍薄呈弧刃状。晚期的璧,一般形体较早期略大且薄,有些孔边缘有一周凸起的棱,绝大多数仍为素面无纹,个别在肉上琢有几周同心圆纹饰。西周的玉璧出土数量较多,早期的玉璧光素无纹,玉璧表面内厚外薄,边缘不规整,还遗留切割痕迹与伤残,中间的圆孔多为单面钻。中晚期的玉璧,在玉璧表面出现了阴线刻划的凤鸟纹、云纹等。
(二)夏商周玉璧的功能
在夏商周时期,开始出现了文字记载,这对玉璧功能推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据史书记载,对于玉器的使用在夏代便开始了。《左传》记载大禹曾在涂山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诸侯所执的玉就包括玉璧。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实物验证,所以对玉璧是否为礼器,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根据甲骨文中出现的璧、玦等字,并且祭祀中有焚玉和沉玉的仪式,他们所焚和所沉的玉大都是玉璧,可以看出这时的玉璧是作为一种祭祀天地的礼器。
在商周时期,玉器有了各自的礼玉制度。玉器的使用有了明确的规定。特别在周代,有了更严格的宗法和礼俗制度,开始注重玉器的佩戴功能。在这个时期玉璧的一些祭祀功能开始衰退,更多的是用于佩戴,来彰显身份。商周时期玉璧虽然被广泛使用,但玉璧的一些社会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因为商周作为礼制社会,所以祭祀的礼器开始以青铜器为主,玉璧的祭祀功能减退。
总结:通过对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周时期玉璧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玉璧在形制和功能上的演变。玉璧在这一时期的演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玉璧在形制上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但是玉璧在其功能上却发生了明显变化。玉璧功能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玉器功能的演变。玉璧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出现,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现。
参考文献
[1]常素霞.玉器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编,中国文物大辞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杨伯达.玉文化玉学论丛[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4]杨伯达.巫玉之光:中国史前玉文化论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臧振,潘守永.中国古玉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2001.
[7]方向明.良诸文化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9.
[8]殷志强.中国古代玉器[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9]汪遵国.良诸文化“玉敛葬”述略文物[J].文物,1984
[10]郑建明.史前玉璧源流、功能考.华夏考古[J].2007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