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强化路径
2018-09-04蒋小芳
蒋小芳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古诗词教学是语文课程活动体系中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重要板块。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无论课程的标准、目标、结构还是课程的教学、评价和管理体制,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模式,迈出了革故鼎新的有力步伐。然而从专项调研和校园观察中不难发现,古诗词板块却被“排斥”在教学改革的大门之外。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而言,只有始终坚持在新课程“三维目标”指引下,才能切实走向有效教学的良性发展之路。
一、以有效资源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用普通话进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基础要求和基础项目。作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古诗词教学同样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要本着“为教服务、为学而用”的指导思想,懂得利用各类有效课程资源,不断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效和水准。
比如,可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或通過网络资源途径,或借助图书室内外的报刊杂志等形式积极查找相关资料,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辛弃疾、范仲淹等唐宋诗词家的许多资料都可以详细搜寻得到。久而久之,非常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和熟能生巧中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既可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情趣和信念,又能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滚动学习效益。
二、了解古诗词基本常识,增强音律美感
初中生对古诗词知之甚少,这是影响古诗词学习的最直接因素。我们要把了解基本常识作为引导学习的“敲门砖”。古诗可分为古体诗、乐府诗和近体诗等,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以隋唐格律诗来划分的。近体诗属于格律诗范畴,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
再如,格律诗声序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两种排列。音律节奏分标是“四言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使至塞上》节奏划分:“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夜雨寄北》划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学生掌握了节奏划分,能从中体验到古诗词独特的音律美。
三、善于揣摩意象,引导学生品味意境美
体会意境美既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点,又是无可规避的难点所在。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教学为例。这首小令虽然只有5句28个字,却不只写了9种事物,并且把它们自然巧妙地融合起来,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和谐映衬。值得强调的是,其中“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了“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在反差甚大却和谐一体的画面中发挥了非比寻常的奇特效用,令人读来能够迅速地进入意境之中,并且切实体悟到漂泊游子那孤寂悲凉的心境。这就是古诗词文学的意境美。
四、从古诗词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尤其是人文教育中的核心元素。尤其是初中生群体,他们生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普遍带有“90后”“00后”的时代特质,情感元素特别是爱国主义意识相对淡薄。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要善于从古诗词文体中寻找各类人物典型和先进事迹,对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这既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又是我们不容推卸的应尽职责。
比如,陆游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的赤忱爱国之心,范仲淹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精神,辛弃疾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之情,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至上情怀,对学生进行以“爱国精神”为主的人文素养中的强大正能量教育。这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大贡献。
五、鼓励多元解读,体现古诗词价值取向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在切实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同时,鼓励他们联系自我实际,对古诗词内容(意涵、情感等)进行个性化地解读和体悟,从而显示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取向和个性魅力。
比如,在阅读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时,有些学生质疑——善于打猎骑虎的怎么就算得上是“英雄”呢?笔者不置可否,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主旨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文中所集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反击敌人的豪情壮志,才是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和关键之所在。至于“装备”和“射虎”只是主人公那英姿勃发的壮士形象而已。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程体系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有效地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