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单元提示 激活语文教学
2018-09-04于丽娜
于丽娜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體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单元提示是编者直接向读者说明学习的内容,不仅让学生明白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对此,要加强重视,充分利用,有效提高学生自觉性,增强其学习的有效性。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挖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单元提示的作用,探究其运用策略。
一、拉近距离,唤醒认知思维
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还是一个个大孩子,对于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新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我,确定位置。教材关注到了这一点,在第一个单元设置了很好的提示,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启发学生,充分激发其好奇心,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像七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就这样写道:今天,进入中学的第一堂语文课就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门,接着你将读到著名作家巴金、冰心的优美诗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的动人小说,我国思想家的寓言故事。在这里,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尽收眼底,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将使你着迷,令你陶醉……这一段提示放在初中教学的开篇,与其他提示都不同,语言亲切、明确,丝毫没有指令性的强制语言,十分注重学生心理,为其新阶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导入,简明概括了即将要学习的内容。
此外,单元作为新篇章的导入,其激发作用不容小觑,对此,要充分结合学生心理精心引导,充分挖掘其主动性,让其对新单元学习产生期待。像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关“高新科技”的提示就很有趣:高新科技装点了五彩斑斓的世界,给人类的生活、生产、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种种革命性的变化。你可以自由选择读本这一单元……由此,便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像“航天”“克隆”“基因”等,充分吸引其注意力,促使其探究、发现。
二、明确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单元提示之所以置于单元文本前面,是因为其本身具有指向性作用,能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就了解相关内容。像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就有这样的提示,学生可以据此了解单元的主要内容,即反映童年趣事和童年生活。除此之外,细心的学生还可以发现更多,有的文章是描写童年趣事的,可知其趣味性很强;有的文章是写少年立志成才的,很有启发性。由此,学生就能预知一些道理,像说真话,抒真情,珍惜自己的金色年华等。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探究,主动获知。对此,就可利用单元提示帮助其明确方向,在单元学习前树立目标。像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就是这样的提示: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萝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由此,便突出了“情感价值观”的目标学习,借助单元意识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尝试从具体的事物了解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并在认知、感悟的过程中掌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启发点拨,培养学习能力
小学教材中的文本生动有趣,简明易懂,学生不用花费多大力气就能理解,初中教材不同,其在难度、深度、广度上均大幅提升,对学生有着更高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不光要讲解知识,深化认知,还要关注学法,适时启发、点拨,促进学生认知,提升其阅读、理解、感悟的能力。单元提示寥寥数语,却暗藏玄机,不仅揭示了单元的各项目标,还引导学生掌握学法,习得策略。
九年级上册的单元提示就具备这方面的功能,上下两册一共十一个单元,围绕“学会读书”的主题展开,形成一个序列,每个单元都讲授一种读书方法,学生反复阅读、反思,就会有很多收获。像第六单元“读书动笔”主要教学生读书动笔,正确运用批注、圈点、勾画,一边阅读,一边标注,有效强化文本印象与记忆,促进自身情感态度的确立。在下册第二单元“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的提示中,学生就掌握了“一目十行”的本领,学到了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较多文字中迅速捕捉信息,对其中内容展开比较,分辨出重要与次要,以此突出核心内容,重点学习。再如,下册第三单元“疑为学之始”,就强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这一理论,引导学生发现阅读,在认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促进理解能力的提升。
总之,单元提示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阅读前行的方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语文学习的道路还很长,要培养其资源利用意识,充分发挥现有的助读材料,辅助自身阅读,让认知、探究更加轻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