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素养导向的“起承转合”式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2018-09-04费一超
费一超
[摘 要]以《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关键素养,指出以“起承转合”为课堂结构,从语言着手,围绕知识、技能、情意、态度开展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提升语文关键素养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通过构建学习张力空间、引领学生感悟语言、领会语言建构和运用的意图、丰富学生审美情趣来实现。
[关键词]关键素养;起承转合;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17-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建设语文课程,实践语文教学,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必然离不开语文关键素养的养成。
关键素养是指语文阅读素养,是在初中生语文阅读素养形成发展的关键期,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与阅读教学规律,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等提炼的以理解、运用、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为核心的最关紧要的要素,它是语文阅读知识、技能、情意、态度的结合体,其生成与提炼是在学生阅读训练动态优化过程中完成的。
不少古今名作的基本结构都讲究“起承转合”。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起”是写苏轼被美妙的月色所吸引,于是寻张怀民,一起散步。而对月下之景的生动描写则是“承”。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最后,文章苍凉一“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由此想到,若能将语文课也演绎成如行云流水般的诗文,岂不是达成了内容与形式的水乳相融?既能适应文本的谋篇布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提升、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的关键素养。鉴于此,笔者以《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为例,就语文课堂运用起承转合结构来培养学生的关键素养做一点探讨。
一、起——开启课堂,构建学习张力空间
导语设计就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即“起”。古人云:“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部分,引人入胜,方能灵活巧妙地过渡到新课内容的教学。我就以一则关于季羡林的故事来“起”《幽径悲剧》。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北大新学期开始的那个秋天,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管行李,自己轻装去办理报名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等到这位新生办完手续回来,老人已经尽心尽责地看管行李一个小时了。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在主席台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生专心听讲,张大嘴巴,表惊讶、赞赏)
师:季羡林老先生不仅人格高尚、谦逊,学识也很渊博。温家宝总理称赞他的作品“如行云流水,非常耐读”。今天我们有幸一起走进他的《幽径悲剧》,走进他伟大的心灵。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篇课文,诵读时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要读准字音,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讲授季老真实的故事,使学生对季老崇高的人格产生赞叹敬佩之情,从而唤起学习新课的兴趣,构建学习张力的空间,为下面的教学延伸长度、提升高度、拓展宽度等作好铺垫。
二、承——整体把握,引领学生感知语言
“承”在教学中紧接“导入”,趁势而下,引领学生初步理解課文,让学生当堂交流,渐入佳境。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提升学生语文关键素养的有效途径。从语言入手,开展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感知文章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
师: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一棵古老美丽的藤萝被人砍断的悲剧。对于“悲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美的毁灭。”毫无疑问,本文中美的事物就是北大校园幽径上的这株藤萝。那么它美在何处呢?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它的美?联系第8节,读出相应的语句。
生1:“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这是从藤萝的形状来写的,写出了藤萝的豪壮气势。
生2:“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她的美表现在香气迷人。
生1:“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可见花色怡人。
生3: 还通过蜜蜂侧面烘托花香诱人。作者这样写道:“嗡嗡的蜂声也袭入耳内。”
师:你们的回答真是精彩。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较多的笔墨去写第1—7段的内容?
生4:写幽径的四季之美是为写藤萝的悲剧作铺垫。
师:是啊,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写幽径都是为后面的悲剧蓄势。给作者带来无比快乐的古藤萝竟然被砍断了,作者是怎么把古藤萝被砍断的情状描写出来的?哪些词最能表现古藤萝被毁后的惨状?请逐一圈点出来。
生4:“吊死鬼”“失掉了母亲的孤儿”都运用了比喻修辞,写出了藤萝的悲情四溢。
生1:“还在绿叶丛中微笑”以乐景写哀,给人震撼。
师:我们试着把这一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朗读时要注意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震惊、害怕、痛心的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分析—讨论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表层的语言探究内在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如何组织语言来描写事物和抒发情感,即“怎么写”,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特征。
三、转——深入理解,领会语言建构和运用的意图
“转”是课堂的高潮,是学生由对知识的感知、理解阶段转化为对文本的深入挖掘、深刻体悟的阶段。教师引领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等进行欣赏、评价、鉴别。在《幽径悲剧》中,以语言作为抓手,通过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方法,“走进季羡林,探究悲因”,领会作者建构和运用语言的意图。
师:我们可以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么美丽的花朵是怎样枯萎,生机是怎样消失!这就是藤萝的悲剧。作者浓郁的悲戚之情不仅表现在对藤萝的描写上,还表现在第12—14段,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勾画出表现老人内心之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
生5:“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痛苦。”“我简直是悲哀至极。”
生6:“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生7:“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
生8:“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师(一转):此时此刻,我想大家的心情也和作者一样悲﹑痛﹑惜﹑愤,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制造了这出悲剧?
生8:是愚氓,是没有爱心的,对生命缺乏情感的人毁灭了美丽的事物。
师(二转):那作者写这藤萝悲剧的用意是什么?仅仅是批评愚氓吗?
生9:提醒我们关爱生命,珍重生命,善待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师(三转):生活中像作者这样的人多吗?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
生10:“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足见关心的人并不多。
生11:三个“决不会有任何人”,反复强调这样的人太少了。
师(四转):藤萝毁于愚氓之手,但可幸的是,还有季老在矢志不渝地坚持着。很多同学提了这样的问题:“十字架”该怎样理解?
生12:“十字架”代表信仰,就是珍视生命,悲天悯人。而作者愿意“永远永远地背下去”是他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师:藤萝被毁,是人们对美的漠视﹑冷淡。这就是人性中的冷漠。幽径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而作者谴责了愚昧灭美的行径,表达了爱美﹑护美奋斗到底的决心。让我们带着唤醒世人良知和追求美的情感朗读第15—16段。
【设计意图】通过“四转”,引导学生领悟全文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即“为什么写”,同时也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尤其是引领学生析读重要的词句并探究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启发学生准确地理解全文的主旨。
四、合——总结迁移,丰富学生审美情趣
“合”既可以是课堂的总结反思、当堂练习,也可以是布置作业、迁移训练等。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水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个好的课堂收尾,不但要能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归纳,强化教学效果,更要使学生在“合”中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
师: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创造了世界的美丽。爱它们就是爱我们自己。最后老师以下面的话与大家共勉:
智慧的人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愚昧的人制造着一幕幕悲剧,
珍爱环境,善待自然,
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让悲剧不要在我们手中重现!
师: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愚氓之手”“愚氓灭美”的现象?请加以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珍爱一切生命,善待一切美好的事物,提高审美的素质。
【设计意图】最后引导学生在心中树立爱美、护美的决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实现从欣赏美飞跃到创造美的过渡,增强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关键素养。
总之,“起”要凝神激趣,“承”要顺势而下,“转”要高潮涌起,“合”要回味无穷。将“起承转合”式结构巧妙地融合在阅读教学中,能提升学生语文关键素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潘长虹.论语文课堂的起承转合式结构[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4).
[2] 范維胜.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上落地生根[J].语文教学通讯,2017(14).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