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能避免革命吗?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教学探讨

2018-09-04张元祥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沙皇俄国资本主义

张元祥

(平和第一中学,福建 平和 363700)

一、发现问题:教材有一标题表述欠妥

在教学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第14课后,有学生提出:课本用“避免革命的改革”来概括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什么改革之后俄国还是爆发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呢?学生的发问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既然是“避免革命的改革”,为什么在这之后短短的50来年相继发生两次革命?1861年俄国的这场改革果真如教材里所说的那样能“避免”革命吗?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有一个显著特色,用通俗形象的文字对每一节课的标题精心概括。九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第14课在讲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时,用“避免革命的改革”这个标题,意在以此提纲挈领,突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然而,专家给出的结论明显与此后俄国的历史并不相符。

二、分析问题:还原俄国历史

(一)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9世纪初期,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但农奴主霸占着大量的农奴,造成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严重短缺;政治上,实行沙皇专制制度,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日益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广大农奴不甘心永远处于被奴役地位,为争取土地、人身自由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十二月党”人发动了两次武装起义,提出了“废除农奴制、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口号。两次起义都被沙皇政府镇压,但它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

被农奴斗争困扰的沙皇政府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统治困境。1853年,俄国发动克里木战争,随后英、法对俄宣战。1853年—1856年克里木战争,俄国屡战屡败,证明农奴制不堪一击,俄国在国际上处于孤家寡人地位。这场战争使俄国整个国家几乎一贫如洗。据统计记载:1853年到1856年,俄国国家预算赤字达7.96亿银卢布,超过每年整个国家收入的2倍。此外,封建农奴制危机也伴随着克里木战争的失败而加深。由于战争,1853到1856年,农村的年青壮年男子仅充军者就有150万人;1856年欧俄34省播种面积相较于1852年减少了35%;战争期间谷物出口量只及战前的1/3。战争使得国家经济萎缩,人民怨声载道,尤其是农民“争自由”运动风起云涌,这成为“国家脚下的火药库”,不能不使亚历山大二世及其左右加强对实施改革的紧迫感。[1]

(二)沙皇的艰难抉择

在严重的国内外危机中,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关于改革农奴制的法令。这个改革法令的颁布,使得2000多万农民成为自由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从而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劳动力。农业机器被广泛采用,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俄国紧张的局势暂时得以缓解。

(三)自上而下的改革决定着改革的不彻底性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其目的是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这次改革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这些残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没有获得真正人身自由。农民这一股劳动力,刚从农奴主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又受到村社实行的连环保的束缚,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的农民被纳入地方政权的控制之下,农民事实上难以自由地向外流动而成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

2.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农民在经济上仍然处于被奴役的状态。改革中,对农民另外的残酷掠夺就是逼农奴缴纳高额的赎金。[4]列宁曾说:“1861年的改革是一场对农民厚颜无耻的掠夺。”当他们获得自由时,已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农民经济生活依然贫困痛苦。在政治上,农民没有任何权利。当农民觉醒过来,发现被欺骗了马上起义。据统计,1861年到1863年,农民起义就达2000次以上。

3.沙皇专制制度依然存在。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主持的,是为巩固其统治而采取的对策,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其左右聪明地通过“舍小利”来“保大利”,成功加强了专制统治,沙皇专制制度依然存在。

(四)改革暂时延缓革命,俄国难逃革命宿命

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沙皇政府为应付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而采取的对策。改革虽然使俄国由此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它并未彻底解决制约俄国历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随着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危机四伏的俄国成为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综上,1861年改革从近期效果来看,确实化解了俄国当前危机,避免革命即刻爆发,但从长远来看,改革后俄国各种矛盾交织,难逃革命宿命。因此,1861年改革充其量只是暂缓革命的润滑剂,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历史使命。

三、解决问题:以史实为依据,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有了以上俄国历史史实作为依据,笔者根据课标“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的要求,对教学内容适当补充,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探究学习上。为此,笔者精心准备了以下四则材料: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拉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旧的崩溃中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一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革命》

材料一这样设问:假如俄国不进行改革是否会爆发革命?为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这则材料可以知道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如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农奴制的腐朽、农民起义的冲击、对外战争的失败等,俄国统治面临巨大的危机)。

材料二:1861年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在即位6周年之际,签署了国务会议批准的《2月19日法令》,农民改革最终通过,农奴制被废除,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转折,这场改革成为俄国后来相继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前奏,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对俄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张广翔《俄国1861年改革新论》

材料二的设问:为什么说这场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学生通过阅读这则材料可以得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历史进步作用:获得人身自由后的农奴,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雇佣劳动力;改革后俄国国内市场、资金、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俄国工业化的进程加快。

材料三: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希望获得绝对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材料三的设问:这场改革遗留下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俄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通过这则材料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并没有给农民真正的自由,农民仍然必须接受沙皇专制统治和地主贵族的经济剥削。农民的极不满意,为日后自下而上革命埋下种子。同时,这场改革农奴制残余深刻影响着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消灭农奴制残余、完成民主革命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使命。

材料四:1917年3月15日午夜,沙皇签署退位宣言。罗曼诺夫王朝崩溃!俄国沙皇体制终结!

——节选自李惠军《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课件

材料四的设问:1861年改革能否起到避免革命的重任?为什么?通过这则材料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俄国改革后使俄国社会诸多矛盾错综复杂,成为资本主义链条的最薄弱环节,民主革命无法避免了。时隔56年,沙皇专制一夜间土崩瓦解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了解农奴制改革前后因果关系,笔者设计一个简单的知识思维导图(图1)如下:

图1 知识思维导图

通过以上史料的解读及思维导图建构,引导学生既掌握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又科学认识这场改革的不彻底性决定了民主革命不可避免,使学生对俄国历史有较完整的认识,避免了课文标题欠妥对学生造成误导。鉴于此,笔者认为把本课的标题“避免革命的改革”改为“延缓革命的改革”似乎更为恰当。

猜你喜欢

沙皇俄国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谢甫琴科见沙皇
女沙皇之画杀死33人之谜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薪酬沙皇”走马上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