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三策略』
2018-09-04朱小红
朱小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就是把数学思维进行外显的过程。数学语言能力与数学思维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基于数学阅读,体会数学语言
由于小学生年纪小,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思考和表达,表现在数学学习上则是解题思路缺乏条理性和严密性。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帮助他们理解数学语言。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性质的内涵,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数基本性质探索后,让他们按照我列出的提纲进行数学阅读。提纲如下:找,找出阅读中出现的你认为的关键词;比,用一个词替换你找出的关键词;说,用自己的语言向同桌讲述你所阅读的内容。
在导读提纲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井然有序,这对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培养数学语言的严密性有着重要意义。
二、基于数学抽象,提炼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之所以与生活语言不同,是因为它的严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这样也会降低数学语言的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一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20个球,平均放在5个筐里,每个筐放几个球?请你们借助学具试一试。”学生通过摆、画、分等方式得出答案,从而对“平均分”的概念进行直观的感知。然后,我组织学生对自己借助学具分球的过程进行介绍。学生说:“把20个球平均放在5个筐里,每个筐放4个球。”这是学生生活化的语言,接下来我让学生用圆圈来代替“20个球”,用圈一圈的方式来体现分球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图将题目抽象化,将这个题目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即“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明白了生活化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区别,又感受了语言转化的过程,对平均分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经过这样长期的抽象化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自然会有不小的提升。
三、基于数学操作,升华数学语言
《数学课程标准》还强调了数学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数学操作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看一看,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三幅图给学生,并提出两个问题:图中的横线将正方形分为了几个部分?涂色的部分占整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涂一涂,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纸片,将他们折一折,然后将其中的二分之一用铅笔涂黑;说一说,结合涂一涂的过程,说说通过折叠将图形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通过这三个操作,学生数学思维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进而培养了他们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数学阅读、数学抽象、数学操作等方式提升他们的数学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