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运动员成就目标、耐力水平和心理坚韧性对其应对自我效能的影响
2018-09-04李巧灵吕旭涛
李巧灵 吕旭涛
(1河南大学心理学系,开封 475004;2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开封 475001)
1 引言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概念,用于指代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某种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 (班杜拉,2003)。纵观自我效能研究过程,学者们针对是否存在一般自我效能(general self-efficacy)和特殊自我效能(specific self-efficacy)莫衷一是。 一般自我效能以德国心理学家舒尔茨为代表,他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上的自信。基于此,舒尔茨和其同事研制了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特殊自我效能则以班杜拉为代表,班杜拉比较倾向于自我效能的特定领域和特定任务。不同活动领域需要的能力、技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个体在不同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是不同的。而应对自我效能(coping self-efficacy)则是自我效能理论在应对研究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心理咨询、运动心理、职业管理等领域。
在运动心理学领域,对已有文献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应对自我效能的有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运动员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效果,主要包括:(1)运动员的 竞 赛 成 绩 (Nicholls, Polman, & Levy,2010;Reeves, Nicholls, & Mckenna, 2011; Levy et al,2011);(2)运动员的生理反应,主要涉及儿茶酚胺的分泌、心率和血压等 (Bandura& Taylor,1985);(3)运动员的无助感和冒险程度(Smith,Smoll,&Patcek, 1992; Cieslak, Benight, Lehman, 2008);(4)运动员的疼痛和疲劳管理 (Tripp,Stanish,Ebel-Lam et al,2007);(5)与运动员负性想法和决策困难的关系 (Gyurcsik,Johson,& Perrent,2006)。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运动心理学领域,有关应对自我效能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运动员身心健康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效果方面,而从不同角度探讨高水平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则相对缺乏。从运动管理实践来看,探讨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对于运动员的选拔、教练组的管理工作以及赛场技能发挥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高水平运动员个体的视角,探讨影响高水平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的因素,进而为提升高水平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提供学理视角,所涉及的个体变量主要包括运动员的成就目标、耐力水平和心理坚韧性。
2 研究假设
2.1 运动员成就目标与应对自我效能
成就目标理论(achievement goals theory)是解释运动员成就动机最为有效的理论之一。所谓成就目标是指个体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目的和原因,是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在学习动机研究中的具体体现,其理论基础源于Nicholls提出的能力理论和Dweck与 Leggett提出的内隐理论。Roberts(1984)较早地将这一理论引入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视域,用于研究运动情境中的运动员成就动机和行为表现。在应用研究领域中,Harwood等人(2000)在分析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运动目标定向在概念和测量上的症结之后,提出了体育运动成就目标三维结构,即任务目标(task involvement)、自我关联目标 (self-referenced ego involvement)和他人关联目标(norm-referenced ego involvement)。其中任务目标是指个体尽最大的努力学习,这和教育领域中的任务目标在内涵上是一致的;自我关联目标是指个体在比赛中能够使自己的潜能得以最大发挥的能力;他人关联目标是指个体对其能力优于其他运动员的信念。
在运动心理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均表明,运动员的成就目标和其自我效能存在正相关。比如,Sari等人(2015)研究发现,高任务导向的运动员比低任务导向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这是因为高任务导向的运动员可能会采取更多适应性的应对策略,比如合理计划。殷瑞等人(2011)研究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存在正相关。因此,作为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变量,自我效能在个体动机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个体的成就受个体、环境和行为因素的交互影响,这些因素相应地又会影响到个体在目标行为中所选择的行为、付出的努力和努力的恒久性等。基于此,我们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1:高水平运动员的成就目标对其应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2.2 运动员心理坚韧性与应对自我效能
关于心理坚韧性(mental toughness)的内涵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黄崇儒(2003)认为,运动心理坚韧性是指参与竞技运动的个体所呈现的心理坚韧性,具体是指个体在运动情境中知觉受到威胁时,心理上不容易被击败的特性,包括特质性和状态性两类。前者是指个体拥有坚韧的个性倾向性程度,在运动情境中遭遇困难时其不容易被击败的特性一般会呈现的水平;而后者是指个体在某一特定的运动情境下,知觉遭受威胁时其不容易被击败的特性所呈现的水平。其中,状态运动心理坚韧性受特质运动心理坚韧性影响。目前,学术界认为,心理坚韧性是指个体在积极或消极情境下,能够保持专注和成就动机水平,并达成目标的一系列的价值观、态度、情绪和认知特质(Gucciardi,Gordon,& Dimmock,2009)。
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本,研究表明,心理坚韧性对于提升运动员的应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效果。高应对自我效能的运动员会采取更多的基于问题的应对策略,而较少采用基于情绪的应对策略,从而使他们较少体验到那些限制个人能力发挥的心理和生理不适(Nicholls et al,2011)。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心理坚韧性和自我效能之间呈正相关(Gucciardi,Gordon, & Dimmock, 2009)。因此,有学者认为,韧性是指个体的一种人格特质,其作用如同生活压力和个体对压力反应之间的缓冲器,涉及个体知觉情境的方式,以及如何决策出适当的行为反应,从而在压力情境下保持冷静和专注(Kobasa,1979)。因此,本研究基于个体的视角,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对其应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2.3 运动员个体耐力水平与应对自我效能
优秀运动员需要具有良好的专项运动素质。这些专项运动素质除了力量、速度和耐力之外,还包括柔韧、协调、灵敏、平衡、节奏、水感和速度感等(刘爱杰,2001)。其中耐力素质(endurance)反映在个体身上是指个体进行长时间的工作和运动过程中耐受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青少年群体中,杨春江(2013)认为,体育锻炼是提高耐力素质的有效手段,并且耐力素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水平,增强他们完成任务的信心。基于此,我们提出下列假设:
假设3:高水平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对其应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本研究拟验证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应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模型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在第十七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Chinese U-niversity Basketball Association,CUBA)西北赛区比赛期间,通过会务组协调对来自西北赛区8个省区20所高校的26支篮球队队员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共发放问卷321份,回收后经过甄选获得有效问卷269份,回收有效率为83.8%。其中,男运动员172人 (63.94%),女运动员95人(35.32%);国际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 5 人(1.86),一级运动员 101人 (37.55%),二级运动员 135人(50.19%); 前锋 109 人 (40.52%), 中锋 73 人(27.14%),后卫 81 人(30.11%)。
3.2 研究工具
应对自我效能测量。本研究对应对自我效能的测量采用研究者自编的高水平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问卷。在本研究中应对自我效能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69,表明该问卷的全部计量条目一致性良好,应对自我效能问卷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验证,根据应对自我效能问卷的维度结构设定三因子模型为预设模型进行问卷结构效度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χ2=288.79,df=64,χ2/df=4.51,CFI=0.96,IFI=0.96,NNFI=0.95,RMSEA=0.084。 上述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表明应对自我效能问卷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成就目标测量。本研究对成就目标的测量采用姒刚彦等人 (2007)编制的运动成就目标问卷(achievement goal questionnaire, AGQ)。 该问卷由9个项目3个维度构成,这3个维度分别为任务目标(task goal)、自我关联目标(self-referenced goal)、他人关联目标(norm-referenced goal)。为避免作答的趋中趋势,问卷采用李克特六级计分方法,从1-6分别为 “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不太符合”“有些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验证,根据问卷维度划分设定模型和因子载荷判断标准,剔除第2题和第3题后各条目因子载荷均符合最低判断标准,最终在本研究中保留7个项目。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χ2=36.62,df=11,χ2/df=3.33,RMSEA =0.094,CFI=0.98,NNFI=0.97,IFI=0.98,上述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表明修订后的运动员成就目标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同时采用信度检验的方式对问卷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在本研究中,运动成就目标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6,三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分别为 0.71 (任务目标)、0.73 (自我关联目标)、0.71(他人关联目标),运动成就目标问卷整体以及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表明修订后的运动成就目标问卷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心理坚韧性测量。本研究对心理坚韧性的测量采用Sheard等人(2009)编制的运动心理坚韧性问卷(sports mental toughness questionnaire,SMTQ)。该问卷由14个项目3个维度构成,这3个维度分别为自信心(confidence)、一贯性(constancy)、自控性(control)。为避免作答的趋中趋势,问卷采用李克特六级计分方法,从1-6分别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不太符合”“有些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同时,根据原始问卷编制时对项目的设计,其中有6个项目采用反向计分。在对该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的过程中,根据因子载荷判断标准,最终在本研究中剔除6个项目,最后保留8个项目。心理坚韧性计分方法为由保留的8个项目总分来计算,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坚韧性越强。在本研究中,心理坚韧性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 0.76,三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分别为 0.74(自信心)、0.76(坚定性)、0.70(自控性)。验证 性因素 分 析结果 表 明 :χ2=57.10,df=17,χ2/df=3.35,RMSEA =0.094,CFI =0.93,NNFI =0.91,IFI =0.93,上述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统计学要求,表明修订后的心理坚韧性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耐力测量。本研究对耐力素质的测量采用Marsh和Redmayne编制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hysical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PSDQ)中的耐力分问卷。该问卷由杨剑(2002)翻译成中文并进行了修订检验。耐力问卷包括6个项目,为避免作答的趋中趋势,问卷采用李克特六级计分方法,从1-6分别为 “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不太符合”“有些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耐力素质计分方法为由6个项目总分来计算,总分越高说明耐力素质越强。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上述6个项目能够归于一个因素,方差解释率为61.22%。在本研究中,耐力素质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7。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χ2=24.51,df=9,χ2/df=2.72,RMSEA=0.081,CFI=0.99,NNFI=0.98,IFI=0.99,上述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表明耐力素质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3 统计方法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统计软件为SPSS20.0和LISREL8.7。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在获得数据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调查对象自评方式,因此所获得的研究数据有可能会受到同源误差的影响。在对高水平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探讨之前,需要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首先,根据Podsakoff等人(2003)的建议,运用Harman单因素检验调查数据的共同方法偏差,即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将所有调查问卷包含的项目负荷到一个潜在因子,结果见表1中的单因子模型。由于单因子模型中各项拟合指数没有达到统计检验的最低标准,即表明本研究调查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其次,本研究按照周浩和龙立荣(2004)的建议采用加入“无可测方法学因子”的方法来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的效应。具体而言,将调查问卷中的四个研究变量作为预设模型构建四因子模型,然后在四因子模型中加入无可测方法学因子构建竞争模型,对所获得调查数据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如果加入无可测方法学因子后五因子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显著优于所预设的四因子模型,则表明本研究中存在严重的共同偏差效应,需要在后续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控制共同方法对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偏差,反之,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中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由表1可知,和单因子模型、二因子模型和三因子模型相比,四因子模型各项拟合指标达到最低判断标准且相对理想,加入不可测方法学因子后各项拟合指数均未达到最低判断标准,并且两个模型的χ2之差△χ2为109.1,df之差△df=34,△χ2/△df=3.21(p<0.01)。 因此,当加入无可测方法学因子后模型拟合程度显著变差,即本研究中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共同方法偏差对研究结果不存在严重影响。
3.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是本研究所涉及的四个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矩阵。从表中可以看出,高水平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和成就目标(r=0.53,p<0.01)、心理坚韧性(r=0.43,p<0.01)、耐力素质(r=0.21,p<0.01)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初步验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然而相关系数只是初步探讨了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还不足以为本研究假设提供充分证据,接下来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模型进行检验。
表2 变量间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3.4.3 应对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模型验证
为了克服传统线性回归只能逐个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和无法处理测量误差的缺陷,根据研究假设,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对研究模型进行估计。在对预设模型进行设置时,本研究的自变量和结果变量均作为潜变量进行运算,其中耐力素质为单一维度的变量在模型中设置为外生潜在变量,心理坚韧性、成就目标和应对自我效能感这三个多维度变量均作为内生潜在变量进行估计。为了更加准确的估计结果变量的影响因素,在对研究模型进行估计时首先构建了一个完整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即允许成就目标——应对自我效能,心理坚韧性——应对自我效能,耐力素质——应对自我效能的路径系数自由估计。
本研究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1967.39,df=515,χ2/df=2.72,RMSEA=0.097,CFI=0.91,NNFI=0.91,IFI=0.90,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统计检验最低标准,表明本研究假设模型调查数据和理论模型拟合良好,可用于应对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探讨。在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方面,心理坚韧性能够显著提升高水平运动员的应对自我效能(γ=0.22,p<0.05),即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能够解释其应对自我效能22%的变异,研究假设1得到验证;高水平运动员的成就目标显著影响其应对自我效能(γ=0.54,p<0.01),即高水平运动员的成就目标能够解释其应对自我效能54%的变异,研究假设2得到验证;高水平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同样显著影响其应对自我效能(γ=0.36,p<0.01),即高水平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能够解释其应对自我效能36%的变异,研究假设3得到验证。本研究应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详见表3。
表3 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4 讨论
如何提升高水平运动员的应对自我效能?这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运用结构方程全模型技术,本研究发现,高水平运动员成就目标、心理坚韧性和耐力素质对其应对自我效能均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本研究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均得到验证。具体分析如下。
成就目标对高水平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也就是说,高水平运动员成就目标水平越高,其应对自我效能越强,这和国内外已有研究存在一致性。普通心理学强调,动机是引发个体活动,维持并保持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是激发个体行为的基本源泉。作为个体动机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成就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态度、付出努力程度、对困难和失败的态度。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表明,个体成就目标不仅和自我效能存在正相关,而且自我效能在个体成就目标和个体行为表现之间还扮演“中介桥梁”的角色 (白学军,刘旭,刘志军,2013;Payne et al.,2007)。高成就目标的个体本身对工作具有较高的控制感和设定具有挑战性且能实现的目标,因此,他们往往对目标非常投入并愿意通过积极主动的寻求信息实现其设定的目标。对目标投入的努力强度和努力数量确保个体不轻易放弃所设定的目标。因此,当个体遇到困难或压力时,高成就目标的个体会通过对其能力感、自尊、信息反馈需求等合理的认识来确保设定的目标实现。上述这些变量实际上和自我效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成就目标的个体其自我效能也就较高。在运动心理学领域,姒刚彦(2004)认为,运动员成就目标应该和运动员临场应激应对结合起来,这是因为运动员成就目标会影响其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评价,进而影响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而知道采取什么样的合理的应对策略正是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的体现。
心理坚韧性对高水平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也就是说,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坚韧性越强,其应对自我效能也就越强,这和国内外已有研究存在一致性。已有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大五人格中的责任心维度强调的是个体做事条理性强、责任心和事业心高等人格特征,具有这些特征的运动员面对困难时更能坚持、努力解决问题,因此,他们的自我效能较高(王智等,2009)。此外,心理坚韧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也影响运动员的应对方式,符合特质性应对理论,即个体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由其人格特质决定并表现出独特的应对倾向 (王斌等,2014)。基于认知-情感过程系统,Smith认为,高心理坚韧性的运动员相信他们能够成功应对压力情境,并且抱有积极的结果预期。因此,作为一种先天遗传和后天开发的心理优势,心理坚韧性能够使运动员较好地应对比赛、训练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并表现出果断、专注和自信,从而在竞技比赛中获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也就是说,高心理坚韧性的运动员对压力源有更高的控制信念,倾向于将压力情境评价为挑战而非威胁,这种积极的认知评价有助于降低压力知觉,从而产生良好的应对自我效能感。
此外,通过观察第十七届CUBA比赛实况转播以及结合本届比赛的最后结果,抽取第十七届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子组冠军华侨大学、十六强队伍华东师范大学和任意一组宁夏大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三个代表队的心理坚韧性平均得分与其应对自我效能的平均得分呈现正相关(见图2)。在此基础上,对比CUBA官网关于球员技术得分数据统计和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心理坚韧性和应对自我效能平均得分高的华侨大学运动队,在赛场上的得分、总投篮以及命中率等统计得分都要高于另外两个运动队。比如,华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宁夏大学的总投篮命中率分别是 52.5%、41.8%和 44.4%, 罚球命中率分别是 63.2%、59.2%和 57.8%。 从篮板、快攻以及抢断等技术得分上也明显能看出三个队的差异。所以,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我们是否可以预测如果提升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就可以提升他们的应对自我效能,进而提高运动员的投篮命中率和罚球命中率呢?这需要后续进一步做追踪研究。
图2 心理坚韧性与应对自我效能平均分值
耐力素质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也就是说,高水平运动员耐力素质越好,其应对自我效能也就越强,这和国内外已有研究存在一致性。耐力素质是指个体进行长时间工作和运动过程中耐受疲劳的能力,是个体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表明,那些认为自我身体素质较好的运动员会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效能,进而能够更有效地完成技能和任务。随着运动员耐力的提升,他们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得以提升,进而将这种自信移植到其他相关领域中,如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整体水平。一方面,由于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主要依赖于先前经验所提供的行为信息,而耐力素质能提高运动员完成挑战性任务的成功概率,增加其成功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运动员对应对的积极感知,提高应对自我效能。另一方面,随着运动员耐力素质的提升,他们对完成某项比赛的难度预期也会增加。由于运动员对自己能否较好地完成某项竞技比赛的感知受其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当他们身心疲惫时能否有效应对比赛中面对的各种困境也就会降低。作为高水平运动员重要的身体能力之一,耐力素质不仅能提升他们完成体力任务的信心,也会拓展到其他各类任务中,从而提高他们的意志力,增加对生活、学习和工作各个方面的胜任感。根据班杜拉的观点,已有成功的经验是个体应对自我效能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运动员在其他领域中完成任务的胜任力会提升其自信心。这种自信心的提高又能够增强个体成功的心理体验,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应对自我效能加以提高。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需要思考。首先,数据样本容量需要进一步扩充。由于时间、精力和资源有限,本研究问卷调查所获得的全部数据是借助全国CUBA比赛基于方便取样选取了西北赛区的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因此,研究结论的推广性需要进一步检验。其次,本研究数据的获得主要是基于同一时间取样的横断面研究,而高水平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在后续研究中要采用实验室研究、追踪研究、干预研究等多种方法相互结合,进一步深入探讨高水平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的本质。第三,后续研究应该基于不同角度选取更多的个体变量和团队变量深入探讨高水平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的相关议题,进而为高水平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的提升开展干预性培训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
5 小结
在个体层面上,高水平运动员的成就目标、心理坚韧性和耐力素质对其应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因此,在高水平运动员日常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同时帮助他们设置合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