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发展的悲哀
2018-09-03韩里鸣
韩里鸣
摘要:当今动画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在这种大环境下,新的元素不断充斥着市场,3D技术的日趋成熟让很多动画悄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这真的是一种时代发展的悲哀!但是我认为,即便在数字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偶类片依旧不会消失,它将永远存在,不会被新兴技术所代替。
关键词:偶类片;逐格拍摄;艺术价值;动画史;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日趋成熟,我们在影院看到的动画越来越有视觉冲击,也越来越吸引人。可能大多数的我们已经忘了有一种动画叫做偶类片,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却逐步退出我们的视线,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沦陷、时代的悲哀,但我还是坚定的认为偶类片是不会被替代的。
首先,我们先从动画的定义来看:动画是利用各种美术创作手段拍摄的影片,如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等。定义中包含木偶片,就证明她是动画中独一无二的一类,是新兴的数字技术取代不了的。此外美术电影一般采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把一系列分解为若干环节的动作依次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便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强调了动画片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逐格拍摄,美术造型。偶类片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逐格拍摄”,那些关节偶靠着作者的手工操作一步一动,与其说它是动画,不如说它是艺术品。
那么我们就从艺术领域来分析一下:说起新兴的数字媒体,它的自身并没有实体性,仅是抽象符号的集合,还需要依脱其他媒体的作品才能够进行创作呈现自身。而“数字三维动画片”,只是数字技术在造型上模拟了偶动画的空间感,在人物动作上模拟了动画的运动规律,将动画片所具有的流畅运动感与偶动画所具有的三维空间感组合在了一起,创造出的动画新类型。虽说新兴的这种技术很好的弥补了之前偶类片与一般动画片的不足,但却是基础。若是因为发展新的技术而把最根本的东西舍弃掉了,岂不是舍本逐末?所以即便它并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也并不会消亡,它将作为根基一直存在动画发展史中。
从偶类片的发展历程来看:木偶动画起源于中国西汉时期的傀儡戏,傀儡戏到东汉时有了戏剧表现的形式。而到了17世纪,欧洲出现了撑杆傀儡。动画师渐渐将这种表现形式纳入动画制作当中。中国的木偶动画发展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始,从1955年的《神笔马良》,到1979年的《阿凡提》,这一系列的木偶动画都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说到经典,就说明他们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岂能是新兴技术说取代就取代的。
然而当今的局势是:木偶作为一种历史遗留的文化,正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文化机构的保护,而动画电影中的偶类片却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国内的偶类片生产基本停止,国外的商业制作还能看到,但是数量也是非常稀少。造成这类现象多半是因为它不能同时许多人来制作,制作起来很麻烦,虽说成本很低,但是效率却远远达不到现在市场的要求。可这些并不意味着偶类片可以被取代,三维动画在有着诸多优点的同时也有着很多缺点,这便是数字技术对传统艺术的消解。他在兼容并包的同时丧失了个性,没有自身的艺术魅力。正如现在有很多人把3D制作的图像为动画,这便是一种对艺术性的误读:3D只有在符合动画特性的条件使用的时候才能制作出动画。新兴的技术渐渐让人们丧失了对动画的理解,甚至产生了误导作用,这对动画业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冲击。而偶类片作为经典的动画,已经被计入动画史册,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淹没,相反,他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数字技术因为更新的较快,反倒更容易被人们遗忘掉。
说起偶类片,不得不提的就是捷克著名的动画大师伊里-特恩卡,作为捷克动画的开拓者,他是一名木偶制作家、插画作家、动画制作家、导演。因其制作的木偶定格动画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在歌颂国家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同时,也隐约的对当下的政治评论提出评论。其制作的木偶可爱而细致,场景与服装也一样精细美丽,而且他注意到木偶动画与木偶剧场的不同之处,不再让片中的木偶仅仅有上下运动的眼睛和嘴巴,还利用镜头和灯光来转换气氛,使其更具有戏剧感,更有电影的感染力。后来捷克长期沿袭着特恩卡时代的木偶动画。这说明偶类片在大师们的雕琢下,愈发的光彩照人。现在之所以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也很有可能是因为没有再出现这样的大师让偶类片重新散发光芒。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观点,至于偶类片究竟何去何从只能交给时间来检验,不过我可以肯定的是,它作为经典的动画类型将永存于史册。任何新技术的诞生都是适应市场的需要,我们重视了偶类片自然不会消失。我也希望《阿凡提》这样的童年回忆,会伴随着我们成长,等待我们来去革新。
参考文献:
[1]《动画概论(第三版)》,聂欣如,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2]《中外动画电影史》,吕江,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
[3]《动画史》,周越,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4]《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5]《法国动画史》,李铁,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6]《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
[7]《电影艺术词典》,徐南明,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