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精心呵护留守儿童的几点认识

2018-09-03许丽丽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家校合力留守儿童

许丽丽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难题。如何才能让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走进内心,打开留守儿童封闭的心;二是大爱入住,温暖留守儿童荒凉的心;三是创设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四是家校合力,让留守儿童的世界充满关心。

关键词:留守儿童 走进内心 大爱入住 创设活动 家校合力

八年的农村教学生涯,让我认识了一位又一位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留守生活几度让我困惑和担忧。從曾经的不了解到今天的关爱与鼓励,让我的教师生涯也变得意义非凡。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的作文,“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我不记得妈妈的怀抱是什么滋味,也不记得爸爸的肩膀有多宽厚,甚至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总是最后一名,我真不想再考最后一名了……”这就是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留守儿童的心声。农村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可以说,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难题。如何才能让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本文就此略陈浅见。

一、进入心灵,打开留守儿童封闭的心

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叫郑妍的女生,是一名走读生,作为留守儿童的她除了学习以外,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看到面黄肌瘦和整天忧郁的她,我的直觉告诉我,她一定是有很多不愿让别人知道的难题,于是我决定去她家家访,当我历尽艰难来到她家时,她已完成家务后又上山去干活。我在和她邻居的交谈中了解到,她是一名从小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是现在的家庭收留了她将她抚养长大,原本活泼开朗的她,在一次和养父母的交谈中,偶然得知自己的身世。自此,笑容不再出现在她的脸上,沉重的心理压力让她学习没有了动力,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由于当地经济环境不好,她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所以养父母不得不留她在一人在家中而外出打工。

当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的心里不由的一颤:年纪幼小的她竟要独自承受这么沉重的压力,我当时就下决心要助她走出生活的阴影。于是,那一夜我没有回家,和她住在一起谈到深夜。之后,我每节课都要特殊关注她,及时地鼓励她,经常找她谈心。并且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她,给她买学习、生活用品,中午请她在学校和我一起吃饭,坚持每两个星期到她家家访一次。

就这样,我成了她最亲密的朋友和倾诉者,她把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和我无话不谈。我每次和她谈话都引导她要对生活充满信心,懂得回报社会。虽然她没能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但她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她走进社会,要用她的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我们仍然保持着每周一次的电话,我继续做她生活的引路人。

二、大爱入住,温暖留守儿童荒凉的心

我的学生陈梦,住在一个偏远山村里,她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陈旧观念,几乎让年幼的陈梦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是泪水。她上课比较认真,特别是在我的课堂上表现相当出色。她酷爱语文学科,却在英语学习方面找不到自信,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为了让孤独、自卑的陈梦走出封闭的自我,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和英语老师一起交流管理办法,一起分析陈梦的学习状况,竭力解除学习英语上遇到的困惑。我还让班上优秀的同学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活动,在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有关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参与,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经过努力,陈梦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还是在学业能力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而这一切的转变,就其核心而言,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我认为,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三、创设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

教育实践证明,内容丰富生动、形式灵活多样的少先队活动是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留守孩子的具体情况,我们学校认真策划活动方案,定期举行人文关爱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活动,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教育,从而内化为自觉行动。为了帮助留守儿童,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1)给“留守学生”锻炼的机会:从培养劳动观念人手,开展“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我给爷爷(奶奶)做件事”的等活动,加对他们进行如何自理家务、独立完成学业等问题的教育;(2)给“留守学生”爱的呵护。开展“四个一”活动:要求非留守学生“交一个帮扶伙伴”、给帮扶伙伴“写一封信”、“赠一本书”、每月“互访一次”、“互学一门本领”。这一系列的活动拉近了“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让他们享受到了爱的阳光。我们还通过“为留守儿童献爱心”、“送你一个微笑”、“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份爱”等主题队会,用真情、温情感化留守儿童,使留守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成长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同龄孩子多一些,又缺乏家长的及时指导,因此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尤为重要。我利用班会或者活动课,设计一些特色活动,如演讲比赛、故事会、才艺展示、体育竞赛等,在活动中既可以展示留守儿童的才能,又可以让他们自信起来,同时可以让他们感到学校、教师、同学的关爱,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四、家校合力,让留守儿童的世界充满关心

为了把关心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建立了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要求教师及时掌握留守学生情况,做好留守学生成长记录。制度规定,每个班主任、任课老师都是帮扶教师,必须通过联系卡向留守学生及家长、委托监护人公布电话号码,以便互相及时交流;实行“四个一”制,即每学期对每个留守学生至少家访一次,每月与在外打工的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每月与留守学生至少谈心一次,重点帮扶一个父母均在外,委托监护人监护不到位,学习严重滑坡或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偏失的“留守学生”。要求老师要详细填好记录卡,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努力做留守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品德的教育人、成长的保护人。

每个班级都发动学生与留守学生结成互助伙伴,许多学生自发地为互助伙伴捐钱捐物,有的在节假日或周末把互助伙伴带回家,共享家庭的温馨,形成了和谐共进的班级新风。许多老师最初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任务,但在与留守学生的交流中渐渐地融入了真情,一位老师动情地说“对留守孩子的关爱,其实收获更多的是老师,能得到这些孩子的信任和爱,是很幸福的。”

我校还利用春节、秋收等务工人员返乡之际,通过《致留守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与家长联系沟通。建议家长加强与留守子女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利用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进行培训,学习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掌握符合时代特征的隔代交流和沟通技巧,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将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落到了实处。

“用大爱擎起碧空蓝天,让花季共享阳光恩泽”,这是我们对留守学生的心声,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一定会顺利开展,温暖每个留守孩子的心,使他们在关爱中幸福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晓角)

猜你喜欢

家校合力留守儿童
探究职校育人模式,助推学生健康发展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
好习惯成就大未来
耕耘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