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

2018-09-03李晓旭

神州·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形成史上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心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变革,全面制定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彻底批判了以往一切错误的唯心史观。开创了唯物史观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现实的个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全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这部手稿,阐明了自己的思想和费尔巴哈的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撰写这部手稿,也适应了无产阶级的需要。19世纪40年代,德国是当时欧洲社会新旧势力矛盾斗争的焦点,国家分裂、经济落后、政治反动使它不能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潮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新兴的政治力量,处于历史的舞台上。他们迫切的需要能够真实反映自身利益的新的世界观,以及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成为了他们最有利的理论武器,也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

一、对费尔巴哈、鲍威尔与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序言中写到:“这本书的目的是揭露哲学斗争与现实的阴影,并揭露哲学斗争的懒惰的德国人民谁是如此沉迷于幻想,斗争是不可信任的。”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也对自己过去的信仰进行了批判和清算,同时也对费尔巴哈、鲍威尔与施蒂纳所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批判。

黑尔格哲学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对德国传统哲学的批判上,只是抓住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方面来反对另一方面,离不开黑格尔哲学体系,始终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没有触及到其问题的根本,整个德国哲学的批判都局限于宗教观念的批判。

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颠倒了思维逻辑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它按照先验逻辑的需要去看待历史和生活,没有以生活和实践为基础去提炼思维逻辑。尽管有着辩证法的支撑,但是脱离了现实生活和实践的思维逻辑中心主义,始终还是摆脱不了主观虚妄和神秘主义,注定了存在历史的局限性。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迄今为止,所有的历史观都没有完全忽视这一现实的历史基础(指物质生产活动),这只是一个与历史进程没有联系的偶然因素。因此,历史总是遵循一定的尺度。因此,这种历史观只能看到历史上的政治事件,看不見宗教与一般理论的斗争,而必须认同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时间错觉。”在这一段论述里,马克思明确的指出了唯心史观的症结所在,提出了要把抽象的人的研究转变成对现实的人的研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了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指出要确立一个正确的前提和出发点来研究历史观。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体系的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体系,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在德国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了唯物史观与唯心主义的区别,表明了人在社会生活中既是主体也是客体,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人性的现实基础。

(一)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提出:“所有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无疑是一个活着的个体的存在。因此,首先要认识的是这些个体的身体组织以及它们与其他自然生物之间的关系。“你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其他任何事物来组织人和动物。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自己的物质材料(这一步骤是由他们的身体组织决定的),人类自己开始与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它间接地产生了它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人的生命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没有人的生命就没有物质生产,也就没有一切历史活动。唯心史观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将人类的物质上次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们为了可以创造历史,就必须首先要生活。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基本条件。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唯物史观研究过程中特别重视考察社会的历史要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出发,物质生产史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二)唯物史观的核心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在以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对人的活动进行了分析,还提出了决定人们交往关系的因素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指出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社会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决定着一切社会关系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着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研究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矛盾发展的历史。得出了“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都在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的结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交往形式和个人的物质活动的关系。生产关系受制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应该与那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由它所建立的相对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以致不能保持其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必须保持一定的变化。当生产关系完全不能满足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要进行全面的改革,以取代原有的生产关系,失去原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表。因此,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新的相互联系的联系形式。即不断更替的所有制关系。

(三)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人“不是处于某种虚幻和固定的状态,而是在现实中,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的过程。”现实的人是自然的存在,也是实践的存在。只有认识了解到现实的人的概念,才能正确把握人和社会历史的关系,把握住人的本质。每一个现实的人,在社会生活活动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是,这样并不意味着创造了社会历史,社会历史是指一定的群体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然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群众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发展,人民群众的总体行动和总体意愿也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这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创造一个变化的社会的感性劳动和实践的总和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

(四)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他们所提出的世界历史的理论,实际上在今天来说也就是“全球化”的理论。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和现代世界市场,创造了世界历史。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生产世界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性的力量,无产阶级的存在及其历史使命也具有世界性。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普遍发展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之上的。才能扬弃人的活动的异化,消除贫困的普遍化,建立起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共产主义是一种历史性的世界存在,它只是作为一种直接的历史存在而得以实现,它是基于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

三、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清算以前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改革,实现了哲学的改革,奠定了马克思政治经济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基础。它为人类认识社会生活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而广阔的科学领域。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我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都提供了理论指导。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也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王平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3]吳晓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上饶师专学报

[4]曹凡跃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体思想及其独特视角.探索

[5]马俊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探讨.龙岩师专学报社

[6]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

[7]秦宣.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重读《共产党宣言》.教学与研究

作者简介:李晓旭(1991-)女,汉族,江苏省宿迁市,南京林业大学在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