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闻作品教学探究
2018-09-03梁起
梁起
【摘 要】本文针对高中新闻作品教学中教学内容脱离课标与实际、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和陈旧、教师缺乏新闻素养等问题,提出明确教学内容,注重新闻素养培育;因文而异,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提升教师素养等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闻作品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099-02
“新闻”有很多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新闻的含义也不一样。从新闻学角度而言,“新闻”是对就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高中语文教学角度而言,“新闻”是指各种题材的新闻作品,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新闻作品这类文章占有一定分量。如新闻作品集中分布在高一语文必修第四单元,主要篇目有《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包含了消息、报告文学、通讯等题材。但是,在教学中,新闻作品这类文章的教学往往难以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也无法体现这类文章在教材中的价值和地位。这既浪费了教材文本资源,又忽略了高中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本文围绕新闻作品的教学,通过分析高中新闻作品教学现状,从内容、策略、教师素质等方面对新闻作品教学提出教学对策。
一、高中新闻作品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新闻作品”提出的教学建议是:“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有的还可以了解其采写过程,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新闻作品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新聞作品时,教师往往集中精力分析新闻作品文本,忽略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这一目标。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缺乏创新。三是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新闻学知识,对新闻作品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教学时无法体现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
(一)教学内容脱离课标与实际
教学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闻作品,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也就是集中学习和掌握新闻作品的特点。例如,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确区分新闻作品的体裁,同时结合具体作品明确这种体裁的新闻作品的特点。教学内容脱离课标的另一个表现是,教师极少指导学生开展新闻实践活动。其实,教学语文教材中的新闻作品,教师可以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学会收集新闻写作素材。另外,高中语文教材里所选取的几篇新闻作品都源自纸媒,但时下纸媒已经不是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体的新闻也具有其独特性,因此,教师要结合时代特点、学生实际与媒介环境的变化等,考虑如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进教材中的新闻作品,再从教材中的新闻作品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新闻。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陈旧
在高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困难,尤其是教学并不受到重视的新闻作品就更加困难了。教学新闻作品,教师采取的依然是讲授法,极少有创新。实际上,新闻作品是一种不同于一般阅读类文本,它包含着一个时代或当时社会环境的印记,所以,教学新闻作品时,教师要积极探索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
以《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作品为例,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分析这则消息的结构、新闻六要素、标题作用、背景资料等,如此教学较为单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枯燥。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变换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尝试缩写这则消息,或者模仿播音员播报这则消息,又或者用一句话改写这则消息,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表达能力素养。
(三)教师缺乏新闻素养
虽然高中语文教师大多出身科班,但对新闻学知识掌握得并不多;虽然高中语文教师能够上好一节语文课,但并不说明在新闻作品教学上也游刃有余;虽然高中语文教材有新闻作品教学,但高考不考,教师也就不太重视新闻作品的教学。但是,高中语文教材里出现了新闻作品,就说明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新闻作品的相关知识,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应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新闻学素养,提高教学新闻作品的能力。
二、高中新闻作品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内容,注重新闻素养
高中生在阅读新闻作品时,大多从文本呈现出来的表层信息进行感知。因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知识,对新闻的几大要素也十分明确,教师不需要在教学时再重复说明。所以,在教学高中新闻作品时,教师可以尝试从新闻的类型入手展开教学。例如,上文提到的高一语文必修第四单元中的几篇新闻作品,包含了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几大类型,教师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分析它们的文章结构、文本内容选择、言语表达手法等。虽然这样教学还是处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但毕竟是从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去认识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的特征,这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新闻作品的效率。
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教师的而言,长期以来,新闻作品教学一直是按照解读文本这样的方式来教学,这里面也有原因。一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新闻作品,有的是表现个人情感的新颖的作品,比如《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新闻视角比较特别,比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在阅读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时,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就会上升到鉴赏名作品的层面。也是正是因为这样,教师在教学新闻作品时,就很自然地从文章主旨、文本情感的角度去思考,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和判断意识。实际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新闻素养,也是高中语文课程科学的重要任务。所以,在确定新闻作品的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区分清楚什么是新闻事实、什么是新闻背景,进而明确什么是客观陈述、什么是主观议论。以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新闻作品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A.香港回归,作者为何不从中国人的反应这个角度去写?
B.在这则消息里,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提到了哪些事物?
C.这则消息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起到了什么样的意义?
D.从标题看,你认为标题是否具有不一样的内涵?为什么?
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新闻作品报道的技巧,探寻新闻背后的“秘密”。因此,教学新闻作品,教师要立足新闻作品这一文本,将新闻内容与新闻表达形式、作者的态度与语言文字的表达联系起来,从而把握新闻作品中的新闻事实,并联系生活实际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提高学生新闻素养和语文能力。
(二)因文而异,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
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闻作品包含了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三大种类。虽然消息、通讯、报告文学都是新闻作品,但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闻作品的不同特点,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具体来说,消息所叙述的事实比较簡单,一般由导语、主体两部分内容组成,使用的语言也较为简洁、简短。所以,教学时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可较为灵活多变。比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讲解法进行教学,但教师可以围绕这则消息进行相应的拓展训练,适当开展新闻采写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媒体采写流程和新闻稿的写作要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生活,进一步认识新闻消息的特点,提高新闻素养。学生在采写新闻实践活动中,也能够提高口语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目前,很多高中都有多媒体设备,教学新闻作品时,教师充分发挥这些多媒体设备的功能。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区分什么是纸质新闻稿、什么是电视新闻稿,还可以尝试把教材中出现的消息、通讯改写成电视新闻稿,模拟主持人进行播报。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兴趣。
(三)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地位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由于一些教师缺乏新课标理念,加上新闻素养不高,在教学新闻作品时,很多时候还是习惯自己讲,学生在讲台下面听,并不理会学生的提问与质疑,导致新闻作品教学实效性不高。既然语文教材中设置了新闻作品,还是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就意味着新闻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要教好新闻作品,语文教师就要具有一定的新闻知识素养、新闻教学能力,提高新闻专业知识能力和相应的新闻素养。
语文教师基本上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缺乏一定的新闻学知识基础,教学新闻作品时,不可能像处理一般文学类作品那样游刃有余,这也是很多高中没有开设新闻选修课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中语文教材出现了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这几种新闻作品,总共4篇新闻作品形成一个单元,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新的教学需要,不断学习,提高新闻素养和教学技能。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真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课标相适应;二是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顺应时代的要求,提高新闻素养,学习新闻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以便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
总之,新闻作品具有自身独特的文本特点和性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新闻作品,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媒体素养,使学生通过学习新闻作品获得相应的新闻知识,提高新闻媒介素养。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