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思维下高三学困生转变的策略与思考
2018-09-03韦屏山
【摘 要】本文在分析学困生自我效能特征、学习策略特征、成绩走势特征、典型错题特征后,刻画出“学困生群像”,提出侧重成长性学科、不同阶段的辅导侧重不同的学科、放慢节奏突破重点、进行有效训练等转变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思维 学困生 学情特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006-03
商业、医疗等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正在拓展,教育领域也逐步开始研究应用。国务院颁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5 年 8 月),提出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决策管理机制。对学困生所做的研究,过去教师往往基于行动经验进行总结,大多是个案型的质性研究,缺少学困生学业发展的大样本数据,无法在实证上寻找决策支持。本研究采用大数据思维下学困生转变研究的新范式:数据驱动→学情特征→转变策略。在分析学困生自我效能特征、学习策略特征、成绩走势特征、典型错题特征后,尝试刻画出学困生学情特征的“学困生群像”,为学困生转变找到有力支撑。
一、基于大数据的学困生发展特征研究
(一)学困生自我效能特征
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Bandura 首创,是当代心理学普遍用来研究和解释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知觉或信念的重要的理论之一。南宁三中每年均进行学业自我效能调查,采集了大量学生自我效能数据。本研究采用南宁三中心理组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共 14 个题目。学业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对应的维度,各 7 个题目。该量表的一致性系数为 0.78。
把高三理科全体学生 663 人按成绩总分分高中低三组(SPSS 聚类),以成绩分类为自变量,能力自我效能、行为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均分情况:高分组 27.4 分>中等组 24.9 分>低分组 22.7 分。结果表明,中等组、低分组学生(学困生)在能力自我效能、行为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方面和高分组均有显著差异,中等组和低分组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就自我效能对中低组成绩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解释变量系数都不显著,说明对学困生来说自我效能不是区分中低组的有效维度。但是,自我效能感均分低于中等组和高分组,说明学困生自我效能感仍有提升空间,对学生进行自我效能的培养仍是重要一环。杨海波等人在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绩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学困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优等生和中等生,而后两者差异不显著。本文所采用的成绩数据是总分,杨海波采用的是数学成绩,或许学科自我效能感有差异使其得出这样的结论。
(二)学困生学习策略特征
本研究采用张业恒编制的学习策略量表,包含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资源利用策略。其中,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三个分量表,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三个分量表,资源利用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多向互动四个分量表。本研究把当年的学力调查和同时期的月考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 1 所示,是学习成绩和学习策略相关度排序。
研究表明,元认知策略(调节策略、监视策略)和成绩显著相关,学会学习的确是最重要因素。而努力管理排第三位,比认知策略(精加工策略、复述)略显重要。调查给本研究的启示是,在学困生转变中,关注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关注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无疑是关键。
(三)学困生成绩走势特征
本研究独创学业成绩呈现方式,把高三学生的学业成绩全部转换为标准分,把所有学科成绩和总分放在同一坐标系下连续呈现。
本研究把 2011 年至 2017 年高三学生(7000 多人)的成绩数据转换为标准分,放在同一坐标下连续呈现。然后选取 7 年中在当年高考一本线下 30 分的学困生 1826 人,对他们的成绩走势图进行分析。典型的学困生走势图如图 1 所示。
在分析大量走势数据基础上,本研究得出学困生学业成绩发展特征如下:
存在弱势学科、优势学科(100%)—— 指的是所有学困生均存在弱势学科、相对优势的学科。教学启示:学业指导应侧重相对优势的学科(或兴趣学科)。
波动大的学科,潜力也大(100%)—— 指的是所有波动大的学科潜力也大。教学启示:波动的原因往往是知识板块发展不均衡导致,找到学困生学科短板后进行针对性指导是關键。
优势学科(或信心学科)发展潜力要比弱势学科大(82.5%>36.8%),弱势学科往往提升难度更大(36.8%),弱科走势比较平缓(63.2%)—— 指的是保持走势平缓的学科占 63.2%,这说明弱势学科的提升难度往往更大,而波动大的学科(信心学科)发展潜力要大(占 82.5% 的学科进步超 30 分标准分)。教学启示:学习时间、精力的分配要倾斜于信心学科、兴趣学科,不一定是弱科。
有进步的学生,其成绩的进步走势贯穿在高三整个学年(76.3%)—— 指的是 76.3% 的进步学生,进步进程贯穿在整个高三年度。说明大部分进步并非短期内达成,进步上升趋势是平缓上升,短期大幅进步的占比很少。教学启示:高三备考及早抓很重要,在高二下学期开始要对学困生采取特别指导对策。
在高三后阶段有大幅提升的较少(15.6%)—— 指的是在高三下学期成绩总分有大幅进步学生占 15.6%。教学启示:后期的进步需要更科学精准的指导,仅靠题海战术效率不高。
(四)学困生典型错题特征
在阅卷试题库中筛选出近三年各学科学困生(按学科成绩后 27%)的错题。阅卷库中三年每学科的错题(月考、段考、期考、联考)近千题,对试题特征进行人工分析的工作量很大,近乎不可能。本研究根据“选项干扰度和题目难度系数”两个标准,运用电脑进行分析。
按选项干扰度分析学困生错题特征。现以某选择题为例,说明选项干扰度分析的方法。如图 2 所示是某道选择题的答题情况,B 为正确选项,答对人数为 652 人,占比 67.71%;A 为错误选项,选 A 人数 281 人,占比 29.18%,即 A 选项干扰度 29.18%,反映学困生在该选项上的迷思。经过对所有学科的题目进行干扰度比对分析,统计发现,学困生的典型错题存在超过 20% 的干扰度。
根据题目难度系数差异分析学困生错题特征。在按选项干扰度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题目虽然选项干扰度不到 20%,但有多个选项的干扰度都是百分之十几。像这样的题目,我们采用难度系数的办法来确定。在统计分析三年所有学困生(按学科成绩后 27%)的错题难度系数后,结合本校不同学科的情况研究,确定学困生典型错题的难度系数介于 0.3~0.5 之间。
二、高三学困生转变策略
在对学生进行的各种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本研究提出高三学困生的转变策略。
(一)侧重成长性学科的发展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有明显的区别。学困生的学习能力相对差些,全面出击显然不妥。根据本研究调查和成绩走势特征分析的结论,优势学科、有潜力学科的突破更易,成长性学科(信心学科)的发现和打造是学困生实现突破的极重要一环。我们在实践中极力指导学生在信心学科上投入更多学习精力。常听到的“确保优势学科、重视薄弱学科”的这种说法其实不具有指导作用。
(二)不同阶段的辅导应侧重不同的学科
高三备考复习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不同的,要结合学科的知识特点差异,比如,有的学科是长线学科(语文、英语),有的是短线学科(可以突击训练提升的学科),不同学科能力侧重不同,或侧重逻辑分析能力,或侧重记忆性知识。根据本研究对学困生群体的研究,英语和语文成绩的进步趋势是贯穿高三整年,很少能在一个学期有大提升。为此我们认为,有些学科必须提前抓,如英语、语文。在高三上学期必须狠抓这方面的学困生。但是,到了高三下学期则要调整倾斜数理化生学科。
(三)放慢节奏突破重点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研究结论,弱科的改变很不易,如何有效帮助学困生进步,则需要对学习内容做出选择,即选择弱科的某方面的板块进行重点突破,特别是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迫的高三下学期,守住弱科或咬住弱科应该是更多学困生的策略。教师的指导策略应是放缓节奏,甚至大胆取舍某个复习板块,针对个别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情况直接建议舍去某部分知识的复习。
(四)对学困生采取有效训练策略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多年的学情反馈,编制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训练题很关键,想办法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在高三学困生辅导中,尽可能地使辅导的效果最大化,其训练策略是:选的题目要少而精,难度要恰当,类型要典型,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做到既不影响优生,又能带动学困生,使学困生有兴趣去做、会做。针对学困生的后进学科,建议在高三第一学期的训练与测试中以基础题为主,降低重心,把握尺度,坚决删去偏难怪题,紧扣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原理。根据学困生本身学习能力较差的特点,所有阶段的训练量均小于高考要求。
(五)先长信心,后转方法、补知识,最后提高认识、抓规范
1.长信心:学困生需要不断地鼓励,找闪光点助力成长
指出闪光点,因材施教。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和优点,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这样能够使学困生重新审视自我,获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转方法:学困生最需要哪些学习方法
在 2014 届的学力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和学业成绩显著性相关的是元认知策略,即审视学习的能力。在 2015 届学力调查研究中,平行班在元认知策略中得分也明显低于重点班。在两届调查中,我们都发现成绩靠后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较差。针对这种学情,本研究的培养策略是重点启发、触动学困生进行反思学习:经常开展学习方法与策略有效性与实用性的评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反馈转化为以学生自己的内部反馈。也可以充分发挥言语调节的作用,如“出声思维”的影响、学生口述解题理由。
3.补知识:抓牢基础知识,不要在大题、难题上纠缠
学困生的“通病”是基础不扎实。这些学生最需要的是全面、厚实的基础知识。在学生知识基础还没有夯实的情况下,进行过深、过难的训练,往往会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甚至使学生丧失走向考场的信心。
4.提高认识、抓规范:制定“一分增分计划”
考场上非智力因素失分的情况很多,帮助学困生消除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失分非常重要,这是提高学困生成绩的有效方法之一。面对如何克服考场心理波动失分这一问题,本研究从提高认识、抓规范两方面来解决。
提高认识。无论是急躁的性格问题还是粗心的毛病,归根到底是认识的问题。我们认为,考场上最重要的认识有以下幾点:①减少失分就是多得分;②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③细节决定命运;④我难人亦难,我易人亦易;⑤丢分不丢时。思想上认识清楚了,才会给心理的调节带来帮助,从而减少失分。
抓规范。向规范答题多要一分。规范性问题:答题不规范,表述不准确、不完整,书写不规范、不清晰,卷面不整洁、不悦目,是许多学困生的毛病。学困生距离上线差距微小,提升 3 到 5 分答题规范分会极大影响上线可能。
本文提出大数据时代学困生转变研究的新范式:数据驱动→学情特征→转变策略。以实证研究法找到支持高三学困生转变策略的有力支撑,依据学困生群体的特征提出转变策略,促进学困生学业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难点在于,作为学困生转变的数据驱动,要求中学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要有较强的数据意识、数据采集能力、数据分析和呈现能力、数据解释能力、数据决策能力。普通老师很难有熟练的数据操作能力,为此,教育研究和管理部门要大力加强教育大数据建设,加强教育大数据人才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杨海波,刘电芝,杨荣坤.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成绩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15(10)
[2]张业恒.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的编制及相关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作者简介】韦屏山(1964— ),男,壮族,广西都安人,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南宁市第三中学党委书记,中学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物理教育。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