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日语课程改进策略
2018-09-03咸舒瀚
咸舒瀚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对中职日语课程进行改进,并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和组织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四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岗位需求 日语课程改进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067-02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中职学校全面展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然而,中职日语一直以来把教学重点放在语法、生活会话方面,学生就业时很难适应岗位的需求和达到有效的学以致用,所以导致学生日语能力和首岗适应程度普遍评价较低。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旨在探索如何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对中职日语教学进行改革,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一、中职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与“用”脱节,影响岗位适应与工作进展。当前学校的商务日语专业采用的日语教材是《新标准中日交流日本语》《大家的日本语》《新标准中日交流听力课程》三套教材,侧重于单词、语法讲解和练习,会话部分偏重生活会话,与学生就业的行业和岗位相关的内容很少,这就导致学习和应用严重脱节,学生毕业时只会简单的日常生活会话,专业知识几乎为零,到岗时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尚需花费较长时间学习专业日语,严重影响工作进展和个人职业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差。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作为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却只开设日语基础、日语会话、日语听力三门基础性的课程,既没有针对“商务”和就业需求的课程,也没有学习外语需配套的日本文化相关的课程。开课时间和学时从开学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基本不变(见表 1),以基础日语为主,会话和听力训练为辅,导致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对日本文化了解甚少,与日本人交流时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問题。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欠佳。商务日语专业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更新,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所以当前主要采用的还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师讲解单词、语法,播放录音,朗读课文,学生通过跟读、造句、翻译和情景模拟对话等进行练习,力求掌握课堂灌输的内容。以职业教育改革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倦怠、学习效果越来越差,从而无法培养出适合岗位需求的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人才。
(四)评价体系片面,无法达成以评促教。考核评价体系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结果,从而反映其存在的问题,促使其改进而设定的,应该面向未来,以将来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设置。而目前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结合教师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主观评分的形式进行。缺乏学生参评的环节,只以单纯的上对下的评价来衡量各个阶段的表现,一刀切的弊端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及时反馈学生的优劣表现及促使其及时改善,因此没有发挥评价体系所应有的作用,难以达成以评促教的目的。
二、中职日语课程的改进策略
(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和组织教学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中职商务日语教学应确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突出服务专业和岗位需求的特点,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对此,笔者针对 2009 级、2010 级、2011 级、2012 级的商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主要从事商务文秘、导购服务、旅游服务、饭店服务、宾馆服务以及对外贸易等工作。因此,针对教学内容脱节于实际应用的情况,笔者组织本专业教师重新编写了与岗位需求有效衔接的教材,即包含了商务文秘、导购服务、旅游服务、饭店服务、宾馆服务以及对外贸易等内容的会话教材,在第一学期掌握日常会话的基础上,分别于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实行施教。如此一来,学校学的知识和工作所需要用到的知识是衔接的,学生可以很好地学以致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岗位适应速度。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日语相关知识,提高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对原有课程和时间、学时安排做了以下的调整。首先在课程上,把日语会话具体化,每个学期根据学情开设不同内容的实用性内容。日语听力是比较单一的训练课,改为“日语视听说”的综合性训练课,多方面训练学生运用日语的能力。增加《日本概况》和《中日文化比较》这两门能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日本历史人文文化的课程,增加日语的综合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每门课的学时根据其特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了调整,如第一学期打好基础很重要,日语基础安排每周 8 学时,后面的第二、第三、第四学期酌情减少,而增加会话和视听说的训练。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所以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听说训练更重要。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着重提高职业综合能力。高素质的技能型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不仅包含日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包含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岗位上或行业中的职业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和市场需求,突出商务日语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转换教师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以任务驱动法为例,教师把导游带领团队旅游作为任务分配给学生,学生 5 人一组共同完成任务。领取任务后,学生首先需要解读任务:旅行社接团、安排旅游行程、导游带队出游。组内推选组长,把任务分配到个人,设定完成时间等。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完成任务准备工作,如通过学习教材、借助网络、请教学长或老师、小组讨论等。完成任务后进行总结发言、提问、评论,教师再进行评价。学生对这样的真实的职场场景非常感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策划、执行等能力。最终所有任务评价的平均分加上学生的出勤分就是学生的总成绩。
(三)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形成校企“双赢”局面。多年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是很显著的,确保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大大提高了毕业生与工作的无缝对接。具体而言就是利用寒假、暑假安排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参观、见习、实习,了解行业的特点、岗位的需求,以指导自己下一步的学习。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会,邀请企业代表、优秀经理人来校讨论,互通信息,研究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既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办学质量,又可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大大提高学生的首岗适应能力,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形成校企“双赢”的局面。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考核作用。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应该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以能否适应社會需求、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最高标准。合理的考核流程是确保学生考核效果的基础,考核并不只是识别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考核发现学生在学习中与实习中的不足,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日语课程中,通过对德育教育、专业能力和社会评价实行自评和他评,以平均分为最终得分。具体细分如表 2。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是考核考评的目的,只有考核结果在合理的期限内得到合理的应用,学生考核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职日语教学改革要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与时俱进的实用型人才。课程改革对中职的专业课来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紧密联系行业发展最新需求的过程,专业课教师必须不断开拓进取,树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面向新世纪的专业人才,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影途.对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基础教育,2014(12)
[2]陈曼倩.岗位职业能力导向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3]刘淑敏.关于高职商务日语课程的现状和改革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3)
[4]徐灵芝.商务日语课程改革探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5]王金玉,吴 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商务日语》课程改革初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4)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