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务管理人本化缺失的表现及对策
2018-09-03李静蔡慧萍
李静 蔡慧萍
[摘 要]高校信息化教务管理中的人本化缺失主要体现在排题管理、成绩管理系统、教学评价管理、教材征订这几个方面。要想解决高校信息化教务管理中的人本化缺失问题,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培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务管理;人本化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7-0183-03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务管理的信息化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四大职能的重要保障。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近些年来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学分制的实行、选修课的设置、教学形式的日益多样化等因素都使得教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高校教务管理的需要。在这个背景下,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教务改革的必然要求。信息化的高校教务管理具有许多优点,如使教务管理工作流程规范,提高了效率;数据库管理使教务信息存储和使用更方便,避免了纸张的浪费,且提高了安全性;利用网络使得信息的传输、查询和处理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等。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教务管理的效率,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目前各个高等学校都在设法加快教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是也显现出了不少问题[1][2],特别是人本化的缺失。
人本化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西方国家的一种管理文化,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其着眼点是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简言之,人本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3]。“以人为本”的管理要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对人的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务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只有“以师生为本”的人本化管理,才能充分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一、教务管理中人本化缺失的若干体现
(一)排课管理方面
在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中,排课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的重要前提。由于学生人数多,课程种类多,教师和教室资源又是有限的,这些因素使得排课工作非常复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使用了智能排课系统,这使得排课工作摆脱了以往人工排课费时费力、易出错、效率低等问题,使排课工作更高效、更合理。但是智能排课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人本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教师的特殊要求重视不够。高校教师除了固定的授课工作,还肩负着科学研究、学生管理等工作,而科学研究工作没有固定的时间分配,完全由教师对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分配。只有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使教师更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高校教师由于身体条件、家庭情况、工作习惯等的不同,对上课时间、地点、工作强度的适应性也会存在差异。比如有的教师上午上课方便,有的教师下午上课方便;有些教师希望同一天的课程能集中上,以便合理安排剩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而有的教师由于身体原因则不便连续上课。但在排课过程中这些问题往往得不到重视,教务管理者在排课前不收集教师的意见,不进行个性化的设置便直接由系统进行排课,或者一级排课管理者(校教务处)直接由排课系统生成公共课的初始课表,把有特殊要求的个性化调课任务安排给二级管理人员(学院教务管理人员),但是由于二级管理人員的协调能力和调课权限有限,往往导致调课不成功。最终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对自己来说不合理的课表。
其次是对学生的学习规律缺乏考虑。课表的安排只注重一些“硬约束”条件,比如同一时间同一个教室只能安排一门课程,同一时间同一个教师只能在一间教室上课,同一时间同一班级只能在一间教室上课,教室容量要满足上课人数的要求等[4]。对关系到排课的优劣的“软约束”条件则重视不足,比如较难的课程应该放在学生接受能力较强的时段,同一个班级的连续课程的教室不宜间隔太远,同一门课程的时间间隔要合理等。较难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适,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连续课程的教室间隔较远,会使学生课间忙于在不同教室间奔波而浪费精力和时间;同一门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当会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预习,这些都有悖于学生的学习规律。如果这些问题在排课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成绩管理系统
学生成绩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教务管理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成绩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在应用中也展示出了许多的优点,比如便于学生成绩的集中录入,便于统计和分析学生成绩,便于储存和随时随地查询成绩等。但是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在设计和使用过程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够人性化的因素。
首先是成绩录入界面的布局不合理。如在录入成绩时字体较小,无法根据个性化需要调整字体大小和页面比例;同一个学生的学号、姓名、成绩所在的单元格间隔较远,造成输入成绩时费神费力;而不同学生的信息的间隔却较小,不便于检查成绩输入是否错位。其次是在学期末学生成绩录入高峰时期常常会出现系统反应慢,甚至打不开系统,或者成绩输入后系统无法保存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形成,除了有硬件、技术等客观原因,还有教务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管理方面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一些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反映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反馈信息,增进师生交流;诊断教学问题,提升教师能力。另外,教学评价还具有决策和鉴定功能,许多高校都把教学评价结果作为薪酬待遇的重要依据。但是教学评价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管理者对教学评价工作的组织和监管不到位,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太过随意。首先,对学生评教的管理只是简单粗暴地设定学生必须评教才能查询成绩来提高学生教学评价的参与度,而没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的目的、意义及其严肃性,这样,学生就会因急于查询自己的成绩而敷衍了事,应付评教,造成学生评教过于随意。其次,对于教学评价的结果反馈不具体、不及时,对教师的发展起不了促进作用;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太过简单,评价结果等级划分太粗略,只对评教结果排前列的进行奖励,而对所谓前列之外的没有任何的奖励,这样就使得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四)教材征订方面
教材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合理选择教材、确保教材质量是保证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秩序的重要环节。因此,教材征订工作是关系教学工作是否能够有序进行的一件大事,必须加以重视。即便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在,依然有很多高校的教材征订工作还是人工管理的模式,这已经很难满足实际需要。教材征订管理工作必须采取信息化管理手段,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教材征订工作的效率。目前,教材的征订工作中普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低,管理者往往都避繁就简,教材统一征订,统一发放。普通教师选择教材和学生根据需要购买教材的个性化要求都得不到实现,结果是上课教师经常不能提前知道自己的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学生想通过借教材使教材循环利用或减轻经济负担的要求也不能得到满足。
二、教务管理中人本化缺失的原因
(一)教务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泊
我国传统的管理体制有着显著的“官本位”特征,在高校管理系统中也存在一些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管理过程中重机构、重权利、重程序化,但却缺乏人文关怀。教务管理在更多的时候是体现的是所谓的刚性管理,强调对管理对象的控制和监督。这种管理机制的弊端有很多,严重影响了管理的效益[5][6]。
(二)教务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
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教务管理人员,其信息化水平要符合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化管理。随着教务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务管理信息化对教务工作者的信息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教务管理人员只会进行简单的、程序化的操作,对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没有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单位组织培训力度不够、个人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因素造成了教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适应教务管理信息化进程。由于信息化水平不高,有些教务管理者即便有心提高管理水平,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务管理工作的每年都有新变化、新问题。教务管理工作繁重而且责任重大,导致很多教务管理人员疲于应付各项工作,于是就用简单的、程序化的管理方式处理各种事务。对于教务管理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缺乏应对的积极性,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
三、解决人本化缺失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
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为广大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教务管理人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真心把教师和学生视为服务对象,而不是管理、管制的对象。教务管理人员要提高为师生服务的意识,真正做到“以师生为本”,设身处地地为师生着想,把为师生做事放在首位。
(二)加强培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教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还要培养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要紧跟信息化进程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务管理人员要不断进行学习、实践,以提高自己信息化管理能力。高校或其他相关部门要积极为教务管理人员组织专业技能培训、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参观学习等活动,提高广大教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于教务管理工作中的新变化、新问题要采取不回避、不敷衍的态度,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建立起长效的机制,对教务管理工作者的创新工作给予奖励。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观念和思想代表着时代的最前沿,他们是新思想、新理念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因此,教务管理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学生和青年教师群体,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使用信息化工具的方式。
总之,在进行排课之前,教务管理工作者要对教师的基本情况加以了解,对情况特殊的教师的排课要求进行详细记录,并在排课过程中尽量考虑他们的情况,做到既照顾了特殊,又不影响一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综合考虑师生的情况,安排出合理的排课方案。教务管理工作者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在成绩管理系统录入成绩的过程,找出成绩录入系统的不合理之处并加以改进。教务工作者可以在成绩管理系统增加显示实时在线人数和最大容纳人数的功能,便于教师选择合适的时间录入成绩。在期末录入成绩的高峰期对录入秩序做一些必要的引导,既避免教师反复试录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又可以减轻网络拥堵。而对于教学评价问题,应该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让他们认识到评教活动是一项神圣的权利,让他们认识到评教的目的、意义,并且认识到评教是对教学活动的一个反馈,积极、真实的评教有利于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和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教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对教师的重大意义,因此要对教学评价的过程认真负责,对评价结果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并及时有效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对于教材征订工作,虽然统一订书可以节省很多人力、物力,但是会造成很多图书资源的浪费和贫困生的负担。教务工作人员可以在教务网络平台将拟订购书籍提前公布给师生们,使教师可以在平台中反馈订书意见,或推荐新书;确定了征订的各种教材后,再把图书信息发布给学生,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要定的书,并把书单反馈给教务系统。教务管理人员统计书单,按需订书,以达到图书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结语
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教务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协调运作,需要教务管理工作者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如果教务管理工作者能够“以师生为本”,切切实实为师生着想,那么广大师生必然倍受激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与学中去。
[ 参 考 文 献 ]
[1] 唐文利.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7):80-81.
[2] 陈榕坤.略谈高校课表编排的人本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5(5):138.
[3] 陳辉,宋川主编.领导科学与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 刘飞.地方高校排课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 丁琳.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如何正确处理高校教务管理与服务的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210+212.
[6] 孙海玲. 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132-134.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