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18-09-03郭健斌郝文渊张英魏天峰

大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一体化实践教学

郭健斌 郝文渊 张英 魏天峰

[摘 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研究结合西藏农牧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基于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遵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律和少数民族学生认知规律,以资源环境合理利用为主线,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实践内容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实践教学;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7-0010-04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变高等学校存在的本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的状况,1999年教育部将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两个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专业可涵盖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学以及管理学4个一级学科的教學内容,虽然全国百余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但不同高校依托不同学科背景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定位和不同的课程体系[1],且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准,主要方向不明确,研究范围广博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等问题[2]。为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两个专业。

西藏农牧学院自2003年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至今已14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城乡规划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应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学校于 2012年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划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响应国家“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要求,学校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定位为培养兼具地理科学和资源科学、环境科学跨学科背景优势,能够从事资源调查与评价、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资源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专业。

本文以西藏农牧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背景,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模式,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西藏农牧学院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立以来,通过十几年的学科、专业建设,目前建有“气象学实验室”、“高原土壤与植物营养实验室”、“生态学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实验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实验室”和“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实践学时比例得到了提高。同时积极开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针对该专业多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特征,同时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教学实践的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的调整,构建了由课程实验、课程实习、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全学程3163个学时中,实践教学共计1001学时,占31.65%,其中课程实验182学时,课程实习221学时,军事训练52学时,劳动实践156学时,社会实践78学时,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312学时。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

首先,实践教学体系中课程实验课时比例小。在全部58门教学课程中,仅有11门课程开设了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学时仅占全部课程计划教学学时的7.76%,占全部实践教学学时的18.18%。即便在开设实验的课程中,课程实验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平均值仅为34.66%,个别课程的实验学时不足课程总学时的20%见(表1)。其次,没有开设专业综合实习课,而课时比例较大的劳动实践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实践教学作用。专业综合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却没有开设专业综合实习课,显然是不合理的。作为劳动性较强的农业院校,在涉农专业中开设劳动实践课,可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而我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中开设的劳动实践课,完全脱离了专业的实际需求,起不到教授实践技能的作用。第三,第二课堂没有被纳入实践课程体系中。第二课堂具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特点,对于学生形成完整人格和专业技能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藏农牧学院还没有将第二课堂纳入课程体系中,第二课堂还处于人才培养计划之外。

(二)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开设课程的教学过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依托于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计的课程实验亦是如此,各门课程均强调自身的完整性,其实验项目互有重复。

自然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核心实践能力,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也具有极强的系统性。由于实习时间、设备以及指导老师的限制,课程实习只能从中选取一个环节进行,如测量学选取水准测量实习、地理信息系统选取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图制作实习、土地利用规划选取农田规划与设计实习。而且一些关系密切的课程在实习内容上又互有重复,且多在同一地点实习(见表2)。

缺乏系统性的课程实验、实习,既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也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和时间。

(三)实践教学效果差

当前课程实验仅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设置课程实验的目的仅为演示或验证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使得课程实验沦为课程理论教学的附属。实验中,学生仅需要观看教师操作或自己按照既定实验步骤,逐项完成操作,就能获得预期实验结果。这样的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创新的意愿。

由于没有专业化的实习基地,所有课程实习均采取“一日游”的模式。加之林芝地处藏东那高山峡谷地区,交通极度不便利,路途上耗费的时间远大于实习时间。以去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实习为例,一般学生在早上9:30从学校乘车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到达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大约在中午12:00,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考察一个实习点后,已至下午13:00。午饭后再考察一个实习点,已至下午15:00,再经历两个多小时方能返回学校,一天中的实际实习时间仅两小时左右。近年来,学校对教学实习的管理越来越繁杂,完成一门课程实习的任务,除了要准备应有实习材料和备课外,还需要多方联系、协调用车事宜,更要承担交通安全等责任。这样一来,教师教学实习的积极性就越来越低,课程实习的开出率逐年降低。

(四)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实效性和专业性不强

为充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西藏农牧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参与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和考核机制,大多数学生对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重视不够。个别学生杜撰调查报告或申报书以交差了事,并未做任何调查研究工作。即便是能够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同学,其实践活动内容与专业关联度小,对他们专业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中,虽然也有指导教师,但教师投入精力有限,使第二课堂活动的专业性难以提升。

二、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2015年教育部提出:今后将逐步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自然地理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解决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专门人才,具有典型的应用型特征。

为培养面向西藏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一线,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平台,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研究与实施,使之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分工协作体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遵循以下原则。

(一)遵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律

西藏自然地理环境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薄弱,师资力量缺乏。由于受特殊的文化环境的影响,西藏教育有重文轻理的特点,高等教育中理工科师资尤其缺乏,特别是少数民族师资。西藏处于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决定了西藏高等教育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遵循少数民族学生认知规律

作为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西藏农牧学院的教育对象以藏族学生为主,课堂教学用语则为汉语。对于相对简单的专业知识,藏族学生可以通过其第二语言——汉语来直接进行理解;但对于相对陌生或者复杂的专业知识,藏族学生就必须转用其母语——藏语来理解。这一特殊的认知过程,要求教学过程要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从简单认知到综合实践的原则,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依次开设公共基础课实践、专业基础课实践、专业课实践、专业选修课实践和专业综合实践,实践课教学逐渐增加,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倒金字塔形状,使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得以逐步加强和拓展。

(四)实习内容系统化原则

由于每门实践课程均强调自身设计的完整性,而容易忽视各门课程间的联系性,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重复劳动,降低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既要避免各门课程中相同实践内容的重复,又要使各门实践课程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专业综合技能。

(五)以資源环境合理利用为主线的原则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地理科学背景,从事区域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其核心技能是区域自然资源环境调查、评价及规划。因此,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以资源环境合理利用为主线,主要技能包括资源环境调查、资源环境评价和资源环境规划,应将各项技能合理分解到各门实践课程中。

(六)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综合技能的人才。一体化实践教学要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加强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将各门课程之间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能够综合应用专业技能。

三、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由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七个模块构成,各模块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形成有机整体。教学时序上,按照由简单到综合的认知规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次在不同模块中开设资源环境认知实践课程、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课程、资源利用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学模块和实践内容也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增强。总体上,形成一个四年实践教学不间断、教学内容和形式逐渐丰富多样、专业技能逐渐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表3清晰地显示了这一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课程实验、实习

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程实验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和专业课实验三部分。按照从简单到综合的认知规律,一年级,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基础课实验外,还开设自然地理学、中国地理实验和实习,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各类自然地理要素;二、三年级,按照自然地理要素类别开设专门的实验、实习课程,如土壤学、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地貌学实验实习,按照资源环境调查、评价与规划所需的技术手段,开设3S等实验实习课程,使学生掌握各类资源环境要素的调查、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四年级,开设资源利用规划实验实习课程,使学生掌握合理规划利用资源的方法和技术。

同时,按照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这一主线,科学厘定每一门课程培养的学生技能,制订学时充足、内容具体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习教学大纲,避免各门实验实习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又保证彼此紧密联系,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重要实践环节。在低年级时,仅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区域内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做调查研究;随着学生专业技能的不断增强,在高年级时,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技能从事资源调查、评价、利用规划等实践活动。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监督和考核制度,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第二课堂具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特点,对于学生形成完整人格有重要意义。我们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等课外科技活动类的第二课堂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中,制订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考核办法,鼓励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参与资源环境调查、评价和规划实践,探索和创新其技术方法。

此外,为提高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专业性,我们建立班级专业导师制。为每一班级指定一名富有经验的教师作为班级专业导师,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联系专业指导教师或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

(三)专业综合实习

专业综合实习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于像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这样应用性强的专业,专业综合实习可使学生全面接触资源环境调查、评价与规划利用的工作实践,获得该专业初步的技术方法和管理知识,也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整体教学计划,专业综合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的下学期和第四学年的上学期两次进行:大三下学期,主要锻炼学生对区域自然资源环境进行综合调查与评价的方法与技能;大四上学期,学生在同一实习区域,在资源调查与评價的基础上,对区域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与布局。

(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主要采用导师安排与个人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导师安排,一般由导师依据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接受科学研究锻炼,完成毕业论文。个人分散实习,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在锻炼实际工作技能的同时,针对论文选题进行调研,收集数据,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 参 考 文 献 ]

[1] 黄贤金,赵小风,钟太洋,陈志刚,陈逸.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40-42.

[2] 谢双玉,刘大均,胡静,郑文升.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173-180.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一体化实践教学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