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国初学者使用汉语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分析

2018-09-02张志豪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偏误分析

内容摘要:汉语趋向补语对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了解初级学习者对趋向补语“起来”的掌握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对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频率最高的例子,从而总结出偏误类型和原因,通过分析结果发现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易出现偏误的原因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属于语际偏误,另一种原因是由目的语的规则泛化引起的,属于语内偏误。针对对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趋向补语“起来”的学习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趋向补语 起来 偏误分析 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

一.引言

根据科德(1967)是最早系统论述偏误研究重要性的学者。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可以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偏误是指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目的语语法规则之后出现的系统性错误。此时学习者已经可以生成大量合格的句子,但由于对目的语语法规则还掌握得不准确、不全面,常常出现因目的语规则泛化而产生的偏误。另外,母语的语法规则还经常发生影响,对学习者产生负迁移并引发偏误。失误则指学习者因未形成自动机制而偶然出现的错误。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语法点的规则,绝大多数场合可以生成正确的句子,只是因为没有像母语者那样成为习惯,或由于粗心、意外等因素偶尔出现一些错误。他们可以找出原因,可以自行改正,也时常出现在母语者身上,母语者的失误大多是由于过分紧张或过于随意而出现,一般可分为口误和笔误两类。科德还认为,偏误有三个作用:1)能使教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2)能使研究者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学习语言的;3)是学习者赖以发现目的语规则的工具。

对外汉语领域运用偏误分析对趋向补语“起来”的研究主要有:李淑红(2004)的《留学生趋向补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该文归纳了美国学生学习动词趋向补语时出现的错误,主要在:①立足点偏误,②缺动词,③缺趋向补语,④趋向补语误用; 杨德峰(2004)的《朝鲜语母语学习者使用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指出宾语的类推泛化是朝鲜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的主要问题,金善熙(2004)在《韩国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中对汉语趋向补语与朝鲜中的相应成分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二者在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上的不同,并据此采用调查问卷对韩国学习者使用汉语趋向补语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归纳分析。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研究一直是比较引人关注的课题,趋向补语偏误分析的通行研究模式是比某種母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对偏误类型进行归类,然后从语言迁移的角度分析偏误的成因。本文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分析研究泰国初级学习者汉语学习中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规律的。

二.趋向补语“起来”的语义指向探讨

趋向补语“起来”既有基本的趋向意义,又有引申意义。它的基本趋向意义表示的是从低到高的位移过程,而引申意义表示的是它的非趋向意义,引申意义有结果意义、开始并继续下去意义、分散到集中意义以及估量或评价意义,各类趋向补语意义如下:

(一)趋向意义,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由下向上(吕叔湘,2012;刘月华,1982;朱德熙,1982;符珍珠 1999),如图一。

图一 趋向意义

图中,A代表动作低处的起点,而B代表高处的终点,例如:

(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吕叔湘,441页)

(二)结果意义,表示动作完成,兼有聚拢或达到一定的目的、结果的意思(吕叔湘,2012;刘月华,1982)。例如:

(2)我们已经建立起来了一批大型工业生产基地。(吕叔湘,442页)

(三)开始并继续下去意义,表示动作开始,并有继续下去的意思(吕叔湘,2012;毛悦,2010)例如:

(3)天气热起来了。(毛悦,165页)

(四)分散到集中意义,表示动作使事物从分散到集中(毛悦,2010;符珍珠,1999)。例如:

(4)他把地上的玻璃收拾起来了。(毛悦,165页)

(五)估量或评价意义,表示说话人着眼于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进行估量或评价(符珍珠,1999;刘月华,1982)。例如:

(5)这个手提包看起来不大,装起东西可不少。(符珍珠,244)

三.语料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文将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的试卷调查中误用频率最高,又具有代表性的偏误例子进行了分析归纳,发现偏误类型主要有两种,即语法偏误和语义解释偏误。

(一)语法偏误:是指留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复合趋向补语与句中其他成分之间的句法规则而造成的偏误现象。具体可以分为三小类:

1.语法搭配上的错误,主要是指动宾搭配不当和修饰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如:

(6)*晒干的衣服都收下来了。此句应为“晒干的衣服都收起来了。”(xiaoan da,322页),在此句中,“下来”的引申义表示动作使事物分离或者固定,故用“下来”是错误的。此句的意思是动作使事物由分散到集中,所以应用“起来”的引申义。泰国学习者由于不清楚或掌握不好“起来”的这一引申义而出现的错误或者有可能与“收下”混用才导致出现这样的错误,这样的现象属于语法上的搭配错误。

(7)*他到教室的时候,同学们已经练习上来了。在此句中,“上来”的引申意义是表示动作使人或事物由较低的部门到较高的部门(立足点在较高的部门),故用 “上来”是错误的。此句意要表达的是,他到教室的时候,同学们已经练习起来了。(xiaoanda,322页),“起来”的这种状态是表示动作或情况开始并继续,前面多为动作性较强的动词或表示变化的形容词,所以“上来”放到这里搭配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泰国学生们因掌握不准确“起来”的这一引申用法而造成的错误的现象。

2.主观位移立足点的误代,是指趋向补语都有确定的立足点或者着眼点。吕叔湘(2012)认为,“来”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而“去”是从说话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所以“来”和“去”对趋向补语不同的引申意义起很大的决定作用。它表示的不是空间位移立足点,而是主观位移、抽象位移的立足点。

(8)*他从地上拣上来一支钢笔。此句应为“他从地上拣起来一支钢笔。,(xiao anda,320页)”。虽然趋向补语“上来”的本义是表示动作使事物由低到高(立足点在高处),但是此句的立足点是不在高处的,故用“上来”是错误的,“起来”的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使人或物体由低处向高处移动。“起”组与“上”组趋向意义比较是不完全相同的,第一,“上”组在表示位移方向时,都涉及终点,而“起”组只着眼于人或物体离开了起点向高处移动,不涉及移动的终点,即用“起来”时,位移可能没有终点或说不清楚终点,或说话人不理会位移终点。第二,用“起”组时,没有固定的立足点,立足点可能在高处,也可能在低处,而用“上”组时有固定的立足点。所以此句要用的是“起来”才符合语法规则。泰国学习者由于掌握不够全面“起来”和“上来”的引申义区别往往会出现的错误,还有母语负迁移造成出现的错误,若把“起来”和“上来”与泰语的词语对应的是“kun-ma”,“起”和“上”与泰语词语对应的是“kun”,而“来”与泰语词语对应的是“ma”。因此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容易受其母语的影响形成该类型的偏误。即这一类型的偏误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属于语际偏误。

3.误代偏误,是由于学习者对复合趋向补语引申义的混淆,以及对动词语义和语用的限制特征不明确而造成的,误代偏误是留学生学习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最主要的偏误。

(9)*我把小册子、照片和南瓜子包上来了。

此句应为 “我把小册子、照片和南瓜子包起来了。(刘月华,346 页)”,复合 趋向补语“起来”的引申义是表示动作使事物由分散到集中,而不是用“上来”搭配,所以放到这里是不对的。如果学习者没有掌握好这个语法点,就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二)语义偏误:是指由于对趋向补语的本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不全面而产生的使用偏误。

(10)*这件事说出来容易,做下去难。

此句意要表达的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刘月华,346 页),趋向补语“起来”的引申义是表示说话人着眼于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进行估量或评价,而 “出来”的引申义是表示动作使事物从无到有或由隐蔽到显露,“下去”的引申义是表示已在进行的动作继续进行。故用“出来”和“下去”放到这里是不对的,符合此意的应是“起来”。

(11)*您的建議很好,请继续说起来。

此句的意义要表达的是“您”的建议很好,请继续说下去,并且动作已经开始,且在进行中。“起来”虽有开始并且继续下去的意思,但它强调的只是开始的状态。即表示正在进行,又有继续下去意思的趋向动词是“下去”,所以在这里的趋向动词应为“下去”。此句应为“您的建议很好,请继续说下去。”(xiaoanda,325页)。

(12)*夏至以后,天短下来了。

在此句中,用“下来”虽它可以结合的形容词,但只限于负向形容词中的一部分,即表示光线(“暗、黑”)、声音(“低”)、速度(“慢”)、人的情绪(“冷静、 冷、平静、松”)、健康状况(“弱”)以及人的态度、语气 (“软、暖和”),在这里不可以与“短”搭配。此句应为“夏至以后,天短起来了。”(刘月华,87 页)才符合语法规则。

四.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国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模块四“教学方法”中标准6.5要求,“在语法教学中,教师能了解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具备将汉语语法知识传授给学习者的能力和技巧”。标准6.5中关于语法教学基本原则有六条:第一,注重结构、语义、功能相结合的汉语语法教学;第二,注重语法形式与意义相匹配的认知解释;第三,注重在交际活动中进行语法教学;第四,注重循序渐进、复式递升的语法教学;第五,注重针对学习者的语法偏误进行语法教学;第六,注重语法教学的互动性、多样性和趣味性。为了针对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使用趋向补语“起来”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本文总结出几类较为简便的教学方法。

(一)使用图示法,在语法教学进行趋向意义的解释时,可以借助图示来进行教学,如图二。

图二 (趋向意义)

从位置1到位置2,动作是由下向上的。教师可以借此方法讲解语法点,再加上教师的动作,使学习者有深刻的印象,增加学习者的兴趣,丰富课堂活动。

开始并继续下去意义的教学,也可以使用图示法,动作从时刻1开始,经过时刻2、时刻3……一直持续下去。

图三(开始并继续下去意义)

当具有分散到集中义项时,具有聚合意义,存在聚拢的趋向,图示表示为:

图四(分散到集中意义)

(二)情景释义法,语法教学一般会设置一定的情景,在语境中带出新语法,创设情境引入、通过问答引入、使用学习者所学过的旧知识引入等,让学习者在体验中理解语法点的内容。例如对于估量或评价意义的教学,可以采用:

1.情景一

老师拿着一张苹果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

学生:这是苹果。

老师:苹果好不好吃?

学生:好吃。

老师:如果加上“起来”怎么说呢?

学生:看起来,这个苹果很好吃。

老师写道:看起来,这个苹果很好吃。

2.情景二

老师拿着一张照片,是全班同学第一次出去玩的照片。

老师:同学们,这是什么?

学生:这是照片。

老师: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照片?

学生:一起去芭提雅的时候。

老师:那一起去芭提雅的时候好玩儿吗?那一天怎么样?

学生:非常好玩,很喜欢。一起玩水,在海滩一起玩游戏等等。

老师:对了,想起来,那天的确很开心。

老师写道:想起来,一起出去玩儿的时候很开心。

那天,想起来,非常开心。

通过以上情景,把“想起来”表示估量或评价意义穿插于自然的情景对话之中,使学习者在情景联想中理解和掌握此意义。

(三)对比法,对比分析是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比较熟悉的理论之一,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来确定其相同点和相异点,避免混淆。

例如趋向补语的教学中,学习者常常会混淆“起来”、“上来”和泰语词语“kun-ma”,若把“起来”和“上来”与泰语的词语对应的是“kun-ma”,“起”和“上”与泰语词语对应的是“kun”,而“来”与泰语词语对应的是“ma”,因此学习者容易受其母语的影响形成该类型的偏误。裴晓睿(2001)《泰语语法新编》中指出泰语缺少了动补结构。所以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趋向补语来说是一个难点。

此外,语法讲解时,教师要用尽量少的时间“精讲,多练”,抓住最重要的语法规则进行讲解,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对所学的语法规则进行练习。学汉语的外国学生绝大多数都不是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汉语是为了能用汉语进行交际,在课堂时过多分析和讲解语法会让他们产生厌烦情绪。另外,给他们更多机会练习,不但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也更容易使学生掌握所学的语法规则。

五.结语

泰语与汉语同属汉藏语系,都是孤立语,缺少形态变化,词序排列具有重要的语法意义。一般認为两种语言的相似度很高。基于这一特点,我们提出这样的假设:泰国学习者的语际偏误高于其他语种的汉语学习者。原因有二:第一,研究表明,母语对目的语习得的干扰更可能出现于两种语言间存在决定性相似度(Jackson,1981)的时候,当两种语言的等值项或等值结构之间存在一些相似点和一些差异时,偏误容易出现。第二,上述干扰还可以被视为学习者的借用策略(科德,1978),当学习者,尤其是初级学习者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回到母语去寻求帮助,也就是利用旧知识弥补新知识的不足。由于泰语和汉语相似度较高,可以推断,泰国汉语学习者因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也较多。

参考文献

[1]毛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要素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周小宾,朱其智,邓小宁.《语法偏误研究》[M],北京语言出版社,2010.

[3]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版)[M],商务印书馆,2001.

[4]刘月华.《汉语语法论集》[M],现代出版社,1988.

[5]Xiaoanda.《现代汉语语法》[M],Trading出版社,2004.

[6]裴晓睿.《泰语语法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邢程.作补语的趋向动词语义的引申[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2)。

[8]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J].汉语学习,2005,(1)

[9]李淑红.留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4,(4).

[10]杨德峰.以朝鲜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金善熙.韩国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介绍:张志豪,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

猜你喜欢

偏误分析
越南留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运用偏误分析
英汉辅音系统差异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韩国留学生汉语写作常见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外国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从话题一焦点结构审视连动式中的偏误问题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
英语学习者焦点句式习得的偏误现象及成因研究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心得
留学生使用成语的偏误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