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分析《平凡的世界》

2018-09-02刘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特色

内容摘要:《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畅销书的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去挖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相关观点,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平凡的世界》的特色和价值,可以证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特色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荣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笔者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视角剖析《平凡的世界》,意在说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优秀作品,反映了现实生活、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典型与个性相统一,是一部人民文学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质和丰富的价值。

一.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文艺反映论,即文艺反映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哲学角度考察文艺,认为文艺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上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列宁首先把这一基本原理运用于文艺中,对文艺活动的性质进行解说,他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列宁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的伟大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这句话实质上是指出了艺术和艺术家应该反映革命的生活。关于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观点,毛泽东也作过鲜明直接的论述,在《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也强调:“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宝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平凡的世界》正是这样一部反映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社会背景,以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俩为中心,刻画了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大背景下各阶层普通人民群众的形象,深刻展示了普通人民群众在大历史背景中所走过的艰难的道路。这一创作手法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文学艺术源于物质生产,反映社会生活的观点。

《平凡的世界》作为一篇长篇小说,内容上丰富充实,规模宏大,作者选取特定的时代大背景,描绘了各个阶层的人物。全书可分为三条线索,这三条线索相对独立又有交叉。

第一条线索是以孙少平和孙少安展开,作为长子的孙少安早早承担了家庭的压力和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到来前后,孙少安敏锐地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他的人生轨迹随着改革大潮流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开始的分担包产,到后来的办砖厂,显示出孙少安是改革先锋式的能人;孙少平则是执著追求自我理想和理想的自我,希望走出农村,靠努力拼搏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小说通过勾勒刻画他求学、成长、奋斗的经历。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以史学家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一方地域,以及一个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人生。一个人即是一个环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第二条线索描写双水村,主要表现各式各样的农民群众在1975-1985年十年间,受到时代潮流冲击,其生存环境、价值观念、文化心理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从这条线索上看《平凡的世界》可称作农村题材小说,作者将社会大变革和农村生活联系起来,主要展示社会变革下乡村日常生活及其矛盾。

第三条线索围绕田福军展开,以“要不要改革”为逻辑,把乡、县、地区省的各级干部连在一起,绘成一幅色彩绚丽不同层次的政治画面。从这条线索来说,《平凡的世界》可作为改革题材的小说。

二.典型与个性相统一的佳作

典型与个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角度来解读典型与个性,典型这一概念侧重于普遍性,典型是在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从特定社会群体中各个个体上抽象出来的共同的东西,个性则侧重于特殊性,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对社会现实的各方面有着不同的体验,因此各个人的性格和思想会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对主人公孙少平和孙少安的塑造上就十分注重典型与个性的统一。改革开放之前,孙少平和孙少安家境的贫寒、生活的窘迫,是特定背景下陕北农村生活普遍性的写照,反映了当时陕北农村大多数老百姓贫困的生活状况。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和几乎靠老天爷吃饭的陕北自然环境等特定社会环境下,农民家里人口众多,饿肚子是常有的事情。

作为家里长子的孙少安13岁就早早辍学,回到家中成为劳动力,担负起家庭责任和重担,常年与土地打交道,勤劳聪明的孙少安很快就成为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成为了一个普通平凡的陕北黄土高原农民,在他身上,有着中国千千万农民的共同点:朴实、勤劳,盼望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但同时他又有自己的个性:不保守,勇于革新与进取。1978改革开放前,贫穷是孙少安的最大敌人,

让全家人吃饱饭是他的目标,现实生活的艰辛没有打败孙少安,反而让他变得成熟又刚强,生活教会他务实,只有辛勤劳动才是他切实应该做的事情。1978年改革开放后,勇于革新、积极进取的孙少安不像大多数观望、保守的农民甘于一辈子种地,他选择在村里办起砖厂,自主创业,虽中间经历倒闭风波,但最后他的事业还是重新起色,获得成功,孙少安也成为了一名农民企业家。

孙少平在物质上是苦难的,在县城读高中时一开始他由于自己贫苦的家境、只能穿遮羞的衣服和下等的吃食而在同学的面前充满了自卑,但他在精神世界有着深刻的追求,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缺衣少穿的生活从来没有能够左右这个年轻人对精神的追求。孙少平不甘心一辈子在小村庄做一个农民,他向往城市,渴望新生,他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自力更生,进而帮助家人,孙少平追求理想的生活和理想的自我,这是他身上的重要特色。从学生时代有一点自卑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自强的“揽工汉”,再到成为国家正式煤矿工人,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孙少平经历了太多苦难,这些苦难促使他逐步完成了从平凡到伟大的蜕变。

孙少安和孙少平分别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两类年轻人,一类是为了担负起家庭牺牲自我的,一类是勇于追求自己梦想的年轻人。这两类人都是身处贫困的生活环境,但不曾被苦难打倒的可爱的人。

三.人民文学的代表作

在文学领域,存在文学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文学是为人民服务的。列宁首先提出了具有“人民文学”意含的思想,他在谈到党的文学的时候说:“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个讲话就围绕着“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展开。毛泽东说:“什么是人民群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士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是革命的同盟者,他們是能够长期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的文艺,应该为这上面说的四种人。”

《平凡的世界》以1975-1985年十年间中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全景式的展现了农村生活,堪称人民文学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一书出版以来,持续畅销,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主要原因就在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人民文学的代表作。一方面,作者路遥关注到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大多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境地,为农民抒写、为农民抒情、为农民抒怀,流露出对农民的真情实感,反映农民的心声。《平凡的世界》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大历史背景下中国农民命运的发展变化,作者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另一方面,优秀作品有个共同点,就是对情感的把握到位。《平凡的世界》以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的故事为主线,讲述在国家经济体制放活、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民个人通过艰苦的努力奋斗实现个人理想。苦难和善良是《平凡的世界》的主题,苦难像把双刃剑,既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让人浴火重生。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在贫困饥饿、爱情失意、工作不顺等诸多苦难面前没有低头妥协,以他们为代表的那一代农村青年向命运作斗争,最终实现理想,成就人生。

综上所述,《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持续畅销的作品,与它自身具有的优秀特色是分不开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反映农民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的作品,是一部注重把典型与个性有机统一的作品,更是一部人民文学的代表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童庆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J].东疆学刊,2004(4).

[6]季水河.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6).

[7]连文斌.分析路遥《平凡的世界》中人物形象[J].语文建设,2014(24).

[8]郝庆军.《平凡的世界》:历史与现实[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5).

[9]张志忠.重建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路遥《平凡的世界》再评价[J].文艺研究,2017(9).

[10]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介绍:刘婷,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平凡的世界特色
中医的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黄土高原上的文化情怀
《平凡的世界》富有生命力的美学价值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平凡的世界》(双语加油站●跟我学)
《平凡的世界》里的4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