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探析

2018-09-02王爱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双创教育专业教育探析

内容摘要:如何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根植于专业教育,实现两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当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困惑和重点难题。然而一种教育理念的提出总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问题的针对性,从创业教育理念的产生与发展出发,探寻解决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教育内涵的合理方向,提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双创教育 专业教育 融合 探析

高等学校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适应新经济发展方式的应然趋势。而目前我国高校两创教育还没有真正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中,较多地只关注专业技能与操作,停留在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技能”上。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溯本追源”,从创业教育理念的产生与发展以至它的出现所引发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教育内涵的根本所在,才是实现两者有机融合的出路。

一.创业教育理念的产生和发展

创业教育起源于1919年美国开展的业余商业活动,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将《新创业企业管理》课程引入到大学课堂。在随后的20多年间,美国处于大工业时代,经济发展速度激增,大公司繁荣发展,小公司不断减少,导致创业教育缺乏成长的土壤环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经济速度放缓、大企业相继倒闭、工人大量失业。而与此相反的是,出现了大量新成长的中小企业却创造了美国经济中81.5%的就业机会。于是,在这场创业者所掀起的创业革命的冲击下,以美国等为首的世界各国政府及高校开始反思传统的专业教育,纷纷采取相应措施,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创业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在随后的10年间,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均把创业作为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从1989年至1991年专门召开了3次国际性会议,专门围绕教育改革和研究项目的创业教育。依据3次会议所提出的目标和发展框架及各国的经验交流,创业教育承载着人们的价值期望和价值选择。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特定教育模式,无论在美国或是在中国诞生,都根源于当前出现的新教育问题,而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是创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双创教育的出现引发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一)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在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进程中,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独立创业技能,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确实收效甚好。但如果将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仅定位于单纯的创业技能操作层面,却忽视对创业素质的铺垫和塑造,则很难取得较大的教育成效,难以获得创业的最终成功。于是从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出发,创业教育的内涵从最初的创业技能培训逐渐深入为涵盖创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培养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成为专业教育深化改革所应追求的价值之一,也突显了创业教育创新的本质所在。创业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唤醒、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从专业型到复合型人才的转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的创新运用带来的价值及其经济效应越显突出,社会发展极其需要基础扎实、文理兼通、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对专业教育而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人们要适应对岗位要求的不断变化,人才规格和专业教育的内容也发生着变化。众多的教育实践证明,创业教育在处理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关系,促进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社会相融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专业型到复合型人才的转变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

(三)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主观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适时作出了转变,根据“育人本位”和素质教育要求,指向侧重于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而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创新力和实践性,其价值观在于培养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的社会个体。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所倡导的能力内核其实是相同的,与马克思专业教育思想不谋而合,都是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教育活动。

三.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顶层设计,打通人才培养的任督二脉。“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过程,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管理工作者的共同行动,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应当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开始,选择适合本校创业教育实际、教学资源的发展模式,并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学校的纵向发展上把创新创业教育编入战略规划,在横向的项目建设中使创新创业成为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主题,从而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结构性融合。在资源的调配机制上,既要注重整合校内资源,又要有效聚合校外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保障,为项目咨询、策划、指导等提供跟踪服务,保证创业教育在专业人才培養过程中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二)课程渗透,促进专业与市场相衔接。市场在一定时期内是知识价值的试金石,能否在把握市场变化趋势与技术进化路线的情况下,最终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成市场的产品,创造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见,创业教育的逻辑线路可以是“产业-行业-知识-产品”。“专业知识+市场知识”课程渗透模式正是实现专业与市场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把具体创业理论、创业知识等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为拓宽学生综合知识结构和创业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每一门具体课程为载体,在具体课程中把综合性的创业知识嵌入到各专业的课程当中,实现专业理论和创业知识相结合。如,在某一专业中,根据市场的成熟度,选择1-2门与市场关联较高的专业课程,以市场为导向,以创业机会分析为切入点,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业管理的知识;或以市场前沿最新技术,根据创业管理的一般原理,结合创业所必需管理知识、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环境认知等知识,形成新课程。

(三)资源整合,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虚拟仿真实训能让学生从认知到熟知现代商业企业的工作内容和特性,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所需的执行、决策及创新能力等,使其具备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以及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创业团队协作能力。面向真实的市场背景,以项目为驱动,是对创新创业体验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升级。通过创业知识和真实创新项目的带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有机关联,为学生创造理论知识的验证途径和专业能力的实践渠道。学校通过各教学单位依托专业实验中心或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并为学生聘请专业教师作为创业技术顾问,为学生在校期間围绕专业领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支持。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增强专业素质的同时,也熏陶了创新精神;此外,在科研成果转化中,有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开启创业之路。

(四)价值引领,着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心理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其核心价值在于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引领学生利用专业技术创造社会价值,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技术创新是工程技能、管理知识、企业家精神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但其根本要素还是归结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即创造或识别市场机会,并抓住机会的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强调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兼顾,在培养技术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创造力、洞察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隐形知识的构建。除了创新思维,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应接受创业心理品质的磨练,学校也要给予创业心理的引导以及鼓励,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从双创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与专业教育的依附关系来看,两者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有机体。高校双创教育绝不能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开展独立技能训练,而是寓于专业教育,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归根结底,双创教育必须以专业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为引领,以培养学生着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心理素质为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曹扬.西方创业教育理念的演进与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2]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3]王爱文.基于“双创导向”的“六元渗透式”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6(12)

[4]谢列卫.陶行知教育思想与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7)

[5]王爱文.大学生“创新力”驱动的创业智慧形成与培养路径研究[J].市场研究,2017(9)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经济转型升级中区域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广东省为例”(EFA150367)、2017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项目(2017GWTSCX066)、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GDGZ16Y135)、广东省高职商业教指委教学改革项目(YSYJZW2017YB37)、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YB201740)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王爱文,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创业教育等)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专业教育探析
VR阅读探析
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HTTPS探析
“双化”视角下培养高职双创型护理人才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