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有效落点,引导“说数学”

2018-09-01韦金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说数学数学语言

韦金明

[摘 要]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交流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不是很严密,“说数学”是他们进行数学表达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基于知识的“生长处”“冲突处”“易混处”“变式处”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规范、有条理地“说数学”,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关键词]数学表达;说数学;数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66-02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有很多,其中,数学表达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说数学”,使学生的数学表达规范化、条理化,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在“生长处”说一说,引导数学概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知识“生长处”用数学语言说一说,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厘清思路,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数学概括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教师出示例题:准备2个棱长均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将这2个小正方体拼接成1个长方体,计算该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师:通过比较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1:2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之和与拼接之后的长方体的体积相等,都是2立方厘米。但是表面积不同,2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12平方厘米,拼接之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0平方厘米。

生2:为什么拼接之后表面积反而变小了?

师:对啊,为什么变小了呢?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规律可循?

生3:可以用3个小正方体拼接起来试试,再找原因。

师:生3的想法很好,那就试一试吧。

生3:3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之和与拼接之后的长方体的体积依旧相等,但是表面积变小了很多。

生4:拼接2个小正方体时,表面积减少了2平方厘米;拼接3个小正方体时,表面积减少了4平方厘米。

生5:拼接2个小正方体时,减少的面积等于2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拼接3个小正方体时,减少的面积等于4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

师:生5总结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拼接6个小正方体,看一看可以组成的长方体有几种?在这几种长方体中,哪一种的表面积最小,并分析原因。

(学生拼出两种:第一种减少的面积等于10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第二种减少的面积等于14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因此,第二种长方体的表面积小于第一种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再讨论一下,看看导致表面积减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分析,分别找出两种拼法减少的面,并思考其中的原理)

生6:减少的面就是那些相互重合的地方,数一数就可以得知每一种拼法中表面积减少的面的数量。

生7:2个小正方体拼接时,减少的面的数量是2个;3个小正方体拼接时,减少的面的数量是4个……

生8:在拼接后,每重合一次就會使面的数量减少2个。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知识“生长处”组织学生拼一拼、说一说,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

二、在“冲突处”说一说,激活数学思维

当碰到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既解决了冲突,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讲述碰到的冲突问题,再用数学语言解释理由,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数学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创设情境:“猴妈妈出门之前留下了一张饼,午餐时3只小猴平分了这张饼,每只小猴能分得这张饼的几分之几?晚上猴妈妈带回了一盒桃子,要求3只小猴平分,每只小猴又可以分得这盒桃子的几分之几?”当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后,教师追问:“猜猜盒子中可能有几个桃子?”学生有的说3个,有的说6个。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提供了相应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结合每只小猴所分得的桃子数量,探讨是否可以用分数表示。经过交流和探讨之后,学生得出结论:在分桃子的过程中,是将这盒桃子作为一个整体,由此无论盒子中有几个桃子,每只小猴所分得的桃子数都是这盒桃子的1/3。

上述案例中,分饼是教师的提前预设,是为了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进行回忆和巩固。猜测在盒子中可能出现的不同个数的桃子,也是非常巧妙的伏笔,先为学生架设整体概念,使学生可以通过分数分别表示每只小猴所获得的桃子的个数,再对此进行具体化认知,最后基于现在的这个分数和之前的分数展开对比,发现其中的异同,由此帮助学生深化对整体的几分之几的印象和认知。

三、在“易混处”说一说,推进数学辨析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点非常接近,学生在理解时容易弄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些知识的“易混处”说一说,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辨析易混的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让学生单独理解平移现象或旋转现象很容易,但是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学生就会弄混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三种图形变换的异同,教师先让学生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进行表述。学生通常会以平时的生活为切入点来讲,如平移现象有电梯的升降、汽车的行驶;旋转现象有旋转玻璃门、旋转按钮……

上述案例中,碰到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没有直接陈述相关知识,而是先让学生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联想和表述,从而把具体的生活事例和知识点联系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在“变式处”说一说,深化数学理解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学生在读了多遍要解决的问题之后,还是不能真正理解题意。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来表述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题意,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多少”时,教师出示例题:“一年级有80本漫画书,一年级的漫画书比二年级的少35本,求二年级有多少本漫画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比多少”这个问题感到非常的头疼,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比二年级的少35本”换一种说法来表述。有学生说:“如果一年级的漫画书再多35本的话,数量就和二年级的一样了。”也有学生说:“二年级的漫画书比一年级的多了35本。”……通过这样的表述,学生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有助于他们解决问题。

通过改变表述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机会给学生做变式训练,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思考问题,准确掌握知识,同时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对学习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碰到的问题进行表达,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应把数学语言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学语言与数学知识的培养紧密结合,更好地完善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责编 李琪琦)

猜你喜欢

说数学数学语言
浅析提高数学教师课堂口语艺术和表达能力的方法
由内而外 说出己见
学好数学,从数学语言开始
让“说数学”成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催生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