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2018-09-01缪宇萍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布置母亲

缪宇萍

单单从阅读量的增加上已经很难对学生的阅读产生较大的影响,再加上初中的课业相对于小学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想要通过加阅读量的方式弥补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变得十分的不现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提升学生阅读有效性上下功夫。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对阅读知识的传输和阅读量的布置,更重要的应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将传统的“粗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化为“精耕细作”的引导化教学。而教材文章的选择都是经过专家仔细研究后选择的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教材的讲解,重视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在科学的课堂训练过程中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维立体的阅读能力提升。

本文以人教版初一上册《回忆我的母亲》分析如何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一、“定点爆破”预习任务布置

在求学阶段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生学习最要效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的有效率,学生课下任务的布置需要尽可能地照顾到课堂。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中,布置的预习任务要紧紧围绕着课堂展开。可是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具有让学生预习的意识,却很少将预习的内容具体到某一要点,更不必谈将预习与课堂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

在《回忆我的母亲》的预习任务的布置过程中,一些教师可能会在课前告诉学生们,预习一下《回忆我的母亲》。至于预习什么、怎么预习,却很少提到。或者让学生做一下学案、练习册之类的教辅材料再了解一下作者。

这种预习任务的布置,产生的效率是较小的。首先,这样很容易将课堂与预习割裂开来。如果仅仅接到了“预习《回忆我的母亲》”的任务,很可能导致学生仅仅读一遍,或者从别的地方看看《回忆我的母亲》的简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而单纯地做一下教辅材料,学生可能有了对课堂的基本框架与教师课堂讲授似是而非的了解,对教师的讲课兴趣会大大的降低,产生“知识都在课本里写着,老师讲的内容没啥意思”的错觉,这更不利于将学生预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如不预习。其次,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漫无目的的预习,容易让学生产生无力感,而教案式的预习,一方面容易掩盖学生对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在完成复习作业的同时还要完成书面的预习作业,预习变成了一种负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进一步被挫伤。

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预习任务的布置,一定要有效具体,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预习任务与课堂内容紧紧地结合起来。比如,《回忆我的母亲》的预习任务可以布置成四个问题:课文背景、简介概括故事、作者的情感变化、小作文字数不限:说一说我的母亲。

这样学习目标明确地完成对课文从背景到整体到部分,然后上升到自身的预习历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阅读方法的掌握,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完成立体的提升。而且,这样的预习任务与课堂由浅入深的教学顺序巧妙地结合起来,又十分利于课堂的进行,一举多得。

二、“学生自主”重视引导,强调方法引导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战场在课堂上,但是每天分配给语文学科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形成了一个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就是提升课堂的应用效率。要让语文课堂的教学,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通过对课文的讲解,有效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需要提升阅读能力的对象是学生,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阅读积极性。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回忆我的母亲》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再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一直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或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小组讨论的问题设计一定要具有开放性或者有一定的难度,显而易见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效果不大,任何形式的组织方式都是为了更好的教学而准备,不能为了小组讨论而小组讨论。在《回忆我的母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要提出“讨论一下作者的姓名”这种问题,也不要提出“请某个小组讲一讲第几段”这种问题,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感受。

要注重方法的学习,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淡化了对一些技巧的讲授。在语文课本里面很少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比如句子成分的分析。但是这些东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有用的,我们需要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并且着重的训练。

在《回忆我的母亲》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插叙、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地点出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与情感升华,真正优秀的文章也产生于生活点滴和细微之处的所思所想,需要在深刻感悟作者积淀的文学情愫之后产生心理共鸣,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发展规律的本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阅读方法和阅读方向的理解与重视,达到文学素养积淀,形成优秀的阅读习惯,产生对于优秀文章的情感依赖。如果跳过知识的解读,直接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价值观态度的引导,容易造成学生根基不稳的情况,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再进一步提升便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因此,语文学习的重点在于阅读理解,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造就学生情感共鸣的积极策略。而学生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学习,到了一定的阶段,主要就是看这些技巧的掌握情况。由技入道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支持与鼓励,对于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阅读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尤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入对表达技巧的解读和训练。尽量起到以一当十的课堂作用,并发挥出教学引导的优势和主控力。进而通过加强学生阅读方式的引导,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共鸣,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产生从阅读数量到阅读质量的变化,最终完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支持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并运用得当。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产生主观认知和行为引导的推动力,在不断加强阅读量的基础上掌握客观的阅读技巧,才能达到读一本书获得十本书的知识含量,并在相应阅读内容中学习到写作技巧和完整的文学解析能力,形成高质量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有效阅读能力,不仅仅要重视学生日常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立体的提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完成从能力到方法到情感态度的三维提升,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215500)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布置母亲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