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课之“五个说透”
2018-09-01郝悦
郝悦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课应注重五个说透:提纲挈领说透教学设计理念;夯实基础说透教材;有的放矢说透大一学情;环环相扣说透教学整体流程;举一反三说透课后教学反思。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课;说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说课这种教研形式在高校逐步普及。说课是指在备课时或在评课前,由授课教师讲述课时教学的设计情况。即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讲述自己对某一章或某一课时的教学方案设计及其指导思想、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说者答辩,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目的的一种教研活动。
通过对教学设计系统研究、酝酿的说课过程,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教师能够从教学设计全局的角度,把教材、学生、教学方式方法等有机结合,思考如何优化备课、上课的各个环节,弄清楚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去教等基本问题,而且不受时间、空间和有无学生配合等多种因素限制,是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有效形式。
通常说课需要说透的内容包括:第一,说教材,即对于教材地位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并说明确立的依据。第二,说学生,分析教学主体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以及身心发展特点。第三,说教学方法手段以及组织形式。第四,说教学设计程序,这部分是重点内容,是整个教学活动安排的再现。另外,贯穿于整个说课过程的设计理念最为关键,要说透理念指导。因此,尝试以“改革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以下简称“改革”)一课为例,来说透说课的各个环节。
一、 提纲挈领说透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向,是教学的灵魂。教学理念也是说课首先应该提及并系统论述的关键。
“改革”一课总体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首先,在课前布置任务,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调查的能力,课上学生展示调查数据以及图片,对比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切实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其次,遵循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感性直观到理性认识改革的必然性。再次,采用反面对比法,学生自己探索反面例证,主动总结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性。最后采用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讨论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整个设计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夯实基础说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高效率教和学生系统学习的依据,科学理解把握教材体系,说透教材,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是说课的基础性环节。对此说课环节“改革”一课从四个方面加以说透。
1、说透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无论从教材整体还是从在本章的地位来看都十分重要。从教材整体来看,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四大基石之一,也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点之一。从内容本身来看,改革包含对内和对外两部分,通常意义理解改革是对内的,但改革也包含对外,对外的改革即对外开放。因此,第一节的内容实际上是涵盖了全章的重点,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2、说透教学目标
“改革”一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改革的涵义及必然性,理解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能力目标为通过学习,培养对比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能力;培养深入理解理论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理性思维。情意目标为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今后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维护改革开放的安定局面。
3、说透教学重难点
“改革”一课的教学重点为改革必然性即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因为此知识点对于本章学习具有基础性作用,是三维目标实现的前提。难点为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来说具有一定难度,知识点本身也具有一定理论深度,需要深入挖掘讲清理论的来源以及概念的区分。
三、有的放矢说透大一学情
教师说课必须首先说透对学生学情的理解,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正确地把握学情,才能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改革”一课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大一的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储备,思维活跃,不喜欢被动灌输,具有积极探究学习的潜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机会,尽量引导他们切身体会、参与思考得出所要的结论。由于学生对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状况没有深刻的实践认识,所以,尽可能地运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全方位展示必要的情境。另外,结合学生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较高、思考问题角度全面的优势,通过探究式、研究型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和难点的把握。
四、环环相扣说透教学整体流程
在说课过程中,教师应该说透如何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怎样促进其有效衔接、高效运行,如何合理调控以及手段设计等,使说课最关键部分得以详细展示。教学整体流程这部分说课内容“改革”一课从七个环节加以说透。
1、学生参与,课前准备
学生遵循自愿的原则分成探究小组,进行针对性调查,并整理出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撰写对应的发言稿。具体题目为搜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状态等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特别是着重搜集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取得的成绩,针对性搜集跟自身密切相关的村镇、家庭的可喜变化。
2、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指出1979年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之路。音乐导入法在给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歌词本身也提供了最佳导入点。通过预设学生行为即学生展示有关图片和视频,共同感受改革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运用展示法进行生动直观展示,强化学生对改革的成就以及必要性、改革作用的感官認识和把握。这样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合作学习的能力,检验学生社会调查的成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能力。
3、对比分析,引出重点
在教师总结改革四十年非凡的成就基础上,学生展示改革前我国社会生活相关图片和视频,进行小品表演,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说明。通过表演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态,寓教于乐切身体会加深对重点问题改革必要性的理解,为深入学习改革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奠定基础。通过改变单纯教师说教、展示的传统做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的师生互动也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相长,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4、理论讲授,突出重点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证明了改革的必要性,从实践角度证明了小平同志所说的:不改革死路一条,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关系到当代中国命运的伟大抉择,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从理论角度对此加以论证,通过教师引导复习回顾高中哲学关于“矛盾”的相关理论,运用形象讲授法使学生深入思考。配合运用情境法、讨论法由学生自主推出正确的结论。在突出重点这个环节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鼓励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结合矛盾学说,利用不改革的后果来验证所学结论,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5、问题启发,突破难点
教师讲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必须始终坚持改革的基本观点。接下来突破重点问题,即改革作为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意义上的革命。在此基础上分析改革中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及如果迷失方向会出现的后果。教学设计上采用探究法,学生分别探究出本组的结论,然后进行组间交流和辩论。教师采用问题启发方式,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探究关键难点。探究一:改革和革命的多层涵义。探究二:在什么意义上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探究三: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探究四:国际上不坚持改革方向的反面教训有哪些?从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地对教学难点进行突出和突破,进而完成已有教学目标的设定,即理解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6、畅所欲言,深入理解
完成重难点教学后,学生对我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由衷赞叹。但全面深化改革还面对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是今后的攻坚课题。通过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类归纳,对我国改革中突出的问题如何解决采用讨论法进行宏观探讨。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和认识水平不同、角度不同,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也给解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就比较突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问题做深入剖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艰巨使命。
7、角色互换,课堂小结
在总结全课阶段教师把权利交给学生,教师负责总体引导,通过学生个体总结、代表总结、全体学生共同总结三个步骤,完成对全课内容的提炼。让全体学生都能结合自身理解,对课程内容有全方位把握,能够培养学生归纳整理信息能力。通过师生角色互换,采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做了“老师”,换位思考、换位协作,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必要的实践探索。
五、举一反三说透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有效反思对于教师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说课基本程序中说透教学反思是画龙点睛之笔。
“改革”这节课说透教学反思包括:第一,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其调查结果,运用小品等手段再现历史面貌,教师通过积极肯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让他们享受到从探究到成功的心理体验。第二,在课堂上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和分组协作研究方法,可以强化学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探究问题的创新精神。第三,教学是师生共渡生命的历程,师生角色互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享彼此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沟通彼此的体验和观念,对于教学相长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刘强.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郝 悦(1974-),遼宁丹东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