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
2018-09-01孙少云
孙少云
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想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将其视为基础与依据,重新审视目前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要求
1. 品读背诵,感悟思想感情
品读背诵古诗词时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避免单调的反复诵读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影响诵读效果;引导学生多听读,可以听教师泛读、录音泛读,在听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可以给学生创设诵读的情境,深情地讲述与诗词有关的故事,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在乐曲、图片的展示中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
2. 展开合理想象,感悟古诗词意境
古诗词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作品用寥寥数语,通过一些丰富、生动、鲜明的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浓浓的情思。古诗词追求言简意赅,其魅力主要来源于创设的一系列鲜明的意象,意象是理解古诗词的关键所在,意象是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创造出的独特形象,主观色彩较浓,不用生活原态而又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要感悟古诗词的意象,须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填补古诗词中的空白,感悟诗词意象带来的整体画面,体会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古诗词教学
1.融入意境教学,培养鉴赏能力
古诗词属于一门十分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囊括了丰富的文学典故、历史背景、文学理念以及文学修养,也涵盖着丰富的情感、价值观念以及思想伦理精神等內容。倘若初中语文仅仅以死记硬背的模式教授学生古诗词,便无法使学生养成较高的文学素养,导致语文教学的工作量庞杂,且更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语文教师可以考虑通过情景分析或者意境塑造的途径,再现古诗词表现的意境美,使学生直接感悟这种情景与意境,体验其中的文化历史背景与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美学鉴赏水平的提高。
以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这个故事很简单,也很生动,蕴含了真挚的情感,对初中生来说也更容易理解。教师可以为大家模拟场景,例如,使学生体会某篇赠别诗中诗人的细腻情感,领悟那种质朴的情怀,且能够从中延伸出友情的珍贵和无价,引导学生思考现如今社会的友情之道,并比较对照分析古今友情文化的差异。诗词形式简单,却蕴含着无比丰富的道理、深刻的话题与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学生如果可以深刻领会诗词的创作背景与文化历史特色,并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则十分有利于提升其文学水平与素养。
2.渗透情境演绎教学法,领悟人文情怀
初中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及语文水平还较低,缺乏对古诗词文化历史背景的熟悉和了解。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要借助文字性的描述来深入领悟诗词的内涵和意境特别困难。因此语文教师可以考虑通过情境演绎的方式来树立与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凭借现场演绎来感悟古诗词的文化意蕴。教师不妨以诗词中的情境内容为剧本,为学生分组进行现场演绎,或适当加入创意性的人物角色,共同演绎具体场景,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负责扮演各个角色的学生课下自主查询教材或课外资料,熟悉诗词素材背后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典故。
借助如此生动形象的模式,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他们对诗词文化意境的了解。同时还可使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时期的生活场景,体验古人的时代情怀。
3.重视古诗词诵读,领会美感
古诗词诵读是多个器官协调运动的过程,在诵读中学生还能够反复揣摩,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学好古诗词,可指名学生引吭朗诵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美,如,教师为学生诵读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通过音调的转换表达出李煜亡国的凄苦之情。又如,在诵读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体现出的是另一种情境: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体现出作者的慷慨悲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还能逐步体会到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美,古诗词有相对严格的押韵,在格律诗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例如,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词写出了作者游园时的惜春怀人的情感,有一种淡淡的孤寂和哀愁,学生诵读完上片或者下片之后很难体会出作者惜春怀人和孤寂的情感,主要是学生没有重视古诗词的韵律节奏。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优美的西湖景色,学生赏析古诗词后再自己画一幅,感受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对于学习古诗文有很大帮助。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可以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古诗词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建立人文思想意识。当然语文教师必须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才可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诗词的美感。
作者单位: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第六中学(75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