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SW实习的项目管理模式探析*

2018-09-01祝平燕黄珍伲

关键词:实务项目管理评估

祝平燕,黄珍伲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前言

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重要内容,实习效果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自2009年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建立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2009年下发《关于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09]44号),批准部分高校开展MSW教育试点工作。MSW招生从2010年起列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计划。,我国MSW教育只经过了短短9年,本土化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机制尚需探索,仍处于经验积累的起步阶段,教学内容不满足实际需要、专业实习与培养目标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相较本科培养而言,社会工作硕士的培养目标更加强调对服务的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强调更高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1]。但是在现实中,硕士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在实质上并没有发生更高层次的变化。其课程设置往往以本科培养方案中的科目为核心进行增减,专业实习仅仅是时间长度的变化,实习的目标、机构、方式和考核区别很小,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因此很难达到更高要求的教学效果。

社会工作项目管理是将项目管理引入社会工作领域后逐渐形成的新型工作方法。通过可控的操作程序、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良好的信息渠道和团队的头脑风暴,项目管理可以促使社会工作项目收获成功。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本身也可以通过项目管理的过程收获成长[2]。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这种促进作用可以作为解决社会工作硕士实习困境的一道良方,对提高MSW实习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长达半年的实习实践,笔者及团队对社会工作硕士实习项目进行了研发、实践,并进一步将社会工作实习项目管理系统化和模式化,思考提高其应用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以期对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的培养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二、MSW实习项目管理模式的功能

MSW实习项目管理模式同现有的实习管理和教育模式并不冲突,而且具有补充功能。通过该模式,整个实习过程将更加聚焦[3],实习成效更加凸显。

1.聚焦实习目标,提高实习效率。在实习初期由于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实习指导,目标和任务的不清晰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迷茫。系统化的操作体系则能够弥补这一不足,项目管理模式的全过程操作指导框架能使实习目标的发现和设定更加迅速、实习任务的实现更加有效。在有限时间内,团队尽快地掌握情况、明确阶段性任务,聚焦于特定问题开展交流、利用团队力量解决问题;面对变化,尽可能有效和高效地整合资源,通过风险管理合力应对;通过项目管理工具收集、整合、分析信息,并运用清晰的结构模型支持决策。

2.深化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首先,通过在服务中运用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在评估中反思提升经验和理念,能够得到专业能力锻炼和深化;其次,通过项目中的合作和分工,有意愿的参与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挑战稍高角色并得到自我成长;再次,项目管理提供了培养和展示领导力的机会,增强了有领导兴趣参与者的综合素质;最后,项目中的合作能够有效激发集体的创造力、增加团队成员应对困难的积极性、增强实习项目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提高成功概率。

3.提升专业认同感,内化价值体系。专业调剂和跨专业报考,使许多社会工作硕士生的专业价值观尚未形成或仅停留于知识层面,存在专业认同和投入较低的现象。项目管理的结构性设计能够很好地应对这一挑战。通过对“团队”的管理,把团队运行转化为小组工作的过程,使成员能够在彼此支持中获得小组动力,促进个人学习团体经验,进而得到成长;通过对“分工”的管理,给具有一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成员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给经验不足的成员提供成长的机会,从而使不同水平的成员都产生获得感,促进其对社会工作的认同。

4.满足实习期望,提升研究能力。区别于传统的实习过程,通过项目的形式开展社会工作实习更加系统。团队从收集资料、评估分析、制订计划、开展服务到结果评估和成果汇报,全过程自成体系,能够更加连贯和有目的地使用理论知识和以往经验,有效地将专业知识技能内化。此外,在项目启动之初,团队通过充分的需求评估和背景分析设置服务目标、预设产出和结果,而项目过程对预设的改变、项目监控对方向的控制,项目结果对预设的印证,都提供了思维上的训练,积累了研究的素材,使实习生不断保持思考,将实证研究与学理性思考相结合,为参与式观察或案例研究打下基础。

5.适用范围广泛,促进合作共赢。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多以项目形式开展,实习以实务项目的方式嵌入进去,既可以灵活地面对特定人群的不同需求,也可以灵活地适应不同类型的实习机构。通过项目的形式,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成长需求同机构的服务需要,三方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一方面,机构整合了低成本的实习生资源,壮大力量完成了服务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借助社会平台达到实践目标,并通过项目的成功获得了社会影响。通过共同开发实习项目,回应了学生的专业成长需求、机构的人力资源需求和服务对象的需求,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并实现了社会效益。

三、MSW实习引入项目管理的路径

学生是实习项目的管理主体,其理论和实践基础是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培养对象一般为具有一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学士学位获得者[1]。正是因为实践主体在本科期间接受了专业基础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价值理念和知识技能,社会工作项目才可以得到研发和开展。通过管理过程和实务过程,团队逐渐学习更加有效地整合和配置资源、协调不同主体,学习应对突发情境,学习应用专业技能,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多方面提升,最大程度地达到社会工作实习的教育目标。

项目化管理发展至今已经相对成熟,具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广泛的跨学科应用,能够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商业项目、社会服务项目相对比,社会工作实习项目的情境、对象、要求更加独特,其内涵面向服务对象和项目团队本身,同时项目难度稍低、时间较短、任务量小,且主要目的更侧重对实习团队的教育性。这些特殊性质决定了在引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时,必须对项目管理的内容有所取舍和变化。在这个前提下,根据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的实际特点,从项目管理的过程和内容两个维度出发,有选择性地将项目管理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嵌入MSW实习的整个过程,建构了MSW实习的项目管理模式,其基本结构见表1。

表1 MSW实习的项目管理模式

(一)实习项目启动阶段

在启动阶段,团队通过参加实习动员会掌握实习的相关安排和要求,通过与对口实习机构的接洽了解实习机构或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确定实习项目方向并为项目的整合管理和范围管理建立基础。

这一阶段的基础工作是组建项目团队。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实习效果,学校会根据实习地点、实务方向等因素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实习项目开展前,这种非自然形成的实习小组,有必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妥善安排分工、组建项目团队。通过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团队要识别各成员的人力资源因素,使每个成员有较合适的位置发挥作用。一是要了解团队现有的人力资源情况,例如团队成员的知识、能力、相关经历、实习动机和对项目方向的兴趣等;二是要确定项目岗位,设置每个阶段所需要的岗位、定义岗位的功能和职责、确定该岗位所需的能力;三是要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因素,将成员能力与岗位职责进行匹配,把分工细化落实到项目书或活动方案中。要注意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需要随着项目进程不断识别和调整。

(二)实习项目规划阶段

规划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定义项目范围,其表现形式是实习项目计划书。在制订实习项目计划时,学生团队是参与的主体,学校和机构的督导起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注意,项目对时间、区域、对象的计划应处于学校实习安排的范围内。项目计划的内容包括:背景、需求评估、服务内容、可行性论证、项目阶段(进度)计划、质量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计划、服务评估计划、成果预期等。通过完成这些工作,最终输出实习项目计划书,计划书的合理性对实习项目有关键性的影响。

1.评估分析。一是需求评估。一般情况下,机构督导会选择难度适宜的项目,邀请实习生参与。通过运用访谈、查阅现有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实习机构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并运用社会工作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需求。二是项目背景分析。运用PESTLE环境分析法(PESTLE analysis),通过对实习项目的运作的背景和环境开展分析,为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系统性分析了解项目开展的环境条件,从而凸显项目开展的意义、实用性和创新性。分析框架见表2。

表2 PESTLE环境分析表

2.服务目标界定。结合需求评估和背景分析,在项目建议书的指导下,实习团队需要充分寻求督导老师的指导并与机构相关项目的负责人协商,遵循SMART原则,讨论并制定具有明确性、可量化、可操作、相关性、时限性的服务目标。

3.项目进度计划。项目进度计划可以指导实习项目更有时效性、有条理性,保证任务按时完成。制订项目计划有五个基本步骤。一是定义项目范围。通过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的方法把基本任务分解成更小子项目[4]116。WBS将服务项目进一步细化,通过为项目确立任务框架定义项目总范围(见图1)。项目管理以子项目成果可交付、结果可评估为目的[5],因此要注意自上而下逐层分解任务,核实任务分解的程度,最终形成可评估的子项目。WBS的形式与项目性质有关,其分解的角度可以是阶段、服务、产出、结果等。二是定义项目实务活动。项目团队可在WBS的基础上把子项目进一步细化为具体实务活动,通过编制实务清单、滚动规划法等方式,明确各项具体实务工作的内容和完成方式。工作分解可以随着项目的进程更加详细具体。三是排列实务顺序。借助WBS和实务清单,通过内外部的条件关系和实务领域的实践经验,分辨各项实务之间的依赖关系,理顺逻辑顺序。在排序过程中,社会工作的知识和经验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团队集中讨论和督导指导非常重要。四是估算实务历时。团队根据对环节和活动的设计估算各项活动的持续时间。其准确性受到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服务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咨询督导判断和类比估算非常重要。此外基于对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还需要设定应对风险的缓冲时间。五是制订进度计划。结合WBS结构运用甘特图罗列各项活动的持续时间和完成日期,以子项目为行,以时段为列(见图2),以简单、直观、易于理解的图表帮助进度管理。进度计划需要随着工作推进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修订。此外,在制订进度计划时还可根据实务需要进一步明确时间点,甘特图中要预留缓冲时间,以应对突发情况,留下问题处理和协调的时间。

图1 WBS工作分解结构

项目进度计划时间表活动序号活动描述时间长度时段1时段2时段3时段4时段51实习项目135天1.1子项目114天1.2子项目228天1.2.1子项目2———活动17天1.2.2子项目2———活动27天……

图2甘特图

4.制订质量管理计划。为了顺利达成项目目标,需要通过适当的规定和程序来实施质量管理。制订管理计划需要把握的原则有:一是使服务对象满意,保证项目产出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并确保项目最终产生的效果是符合预期的;二是持续改进,通过行动反思式的开放循环过程,使学生在“情景中的经验性研究”过程中改进实习项目质量[6];三是督导参与,督导职责是指导项目顺利开展、帮助发现问题并改进,项目进程中实习组长需要主动保持与督导的沟通,确保项目能够在权威指导下取得预期实习效果。

5.制订风险管理计划。项目管理的一个理念是预防胜于检查(Prevention over inspection),防患于未然的成本通常比检查出错误后进行补救的成本低。要提前对可能的风险进行预测,以制订规避或应对的计划。

首先是预测风险。借助SWOT、风险分解结构(RBS)等工具(见图3),识别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分析其类别、原因、发生概率和影响因素,评估风险的优先级,从而列出风险清单。由于风险会随着项目进展不断产生,所以识别风险也是一个反复完成持续不断的过程。其次是规划风险的应对策略。应对策略根据风险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消极风险是一种威胁,其应对策略有:回避(改变计划以消除威胁)、转移(外包给具备处理能力的第三方)、减轻(设计环节减轻不利影响)、接受(记录或建立预案,预留资源应对风险)等。积极风险是一种机会,其应对策略有:开拓(消除机会不发生的因素)、分享(运用协作关系分配机会)、提高(增强机会发生的因素)、接受(乐于运用)等。

图3 实习项目风险分解结构(RBS)示例

(三)实习项目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是项目内容和实务活动开展的过程,执行阶段和监控阶段往往是重合的。执行阶段要注意团队和干系人的管理。

1.项目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团队合作程度与项目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良好的团队氛围能促进沟通、提高效能,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需要重视五个方面的管理:一是实习组长应有能力促进团队合作和项目推进;二是督导应以提高团队成员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三是要把项目问题看作是“团队的问题”,鼓励团队通过讨论和合作去解决问题,增加信任和开放式的沟通;四是为了减少误解、提高效率,要尽早对团队成员的可接受行为做出明确规定[4]233;五是要做好冲突管理,实习组长应通过包容和合作的方式协调解决冲突,同时解决团队冲突也是每个成员的义务,合理的冲突解决有利于项目发展。

2.项目干系人的管理。干系人(Stakeholder)又译作利益相关者,是会对项目产生影响或项目会影响到的个人或群体[4]246。其管理有三步骤:一是识别干系人,通过研读项目建议书和寻求督导指导,寻找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干系人,包括项目团队内部和外部的干系人(见图4),分析其利益、需求、影响和关系。二是干系人分类,运用权力—利益矩阵[4]249等工具,将较多的干系人分类排序,有效分配精力来管理干系人的期望。三是干系人管理,将干系人的利益与项目需要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开展干系人动员策略,提高干系人对项目的支持并降低负面影响。此外,将具有不同观点和利益的项目干系人联系起来,利用这些联系增加协作、促使项目的成功。

图4 实习项目干系人

(四)实习项目监控阶段

项目团队需要通过持续的监控来把握运行情况、预防风险和调整项目过程。社会工作实习项目的监控手段主要是过程评估方法。项目开展之前,团队根据实习项目计划,制订过程评估计划,对项目的进度、效果、风险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从而监控和调整实务活动。过程评估应注意以下要点:项目的过程、实务手法、道具等对本节目标的达成是否有效果,效率如何,进度如何,是否有风险萌芽,等等,从而在执行过程中观察,发现优点和不足,对下一阶段实务的开展提出预防和反馈意见,根据改进方案适当调整项目过程或手段,从而顺利实现项目目标[7]。鼓励安排观察员,积极邀请督导指导,并以团队讨论的形式开展过程评估,可以更加集中、高效地形成解决方案,并提醒团队每个人发现问题,有所改进,从而达到更好的实习效果。

(五)实习项目收尾阶段

实习项目收尾阶段是巩固学习成果、展现专业成长、体现实习效果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展完结任务、结果评估和资料整合等内容,表明实习项目的正式结束。

第一,团队要按照进度计划表,有序地完结服务任务。

第二,开展结果评估。运用“投入→活动→产出→结果”模型开展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整理为评估报告,着重体现项目的效果、影响、收益—成本、实习生成长等内容,并充实到实习报告中。团队在实习项目规划阶段应当制订合理的评估计划及相应调查表格,考虑需求调查、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数据的相互对照。

第三,完成资料整合。实习项目的过程资料既是学生的珍贵成果,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和研究资源,有必要进行梳理和保存。项目资料是在项目开展全过程产生的所有文字、媒体、声像资料,包括计划、记录和评估收尾资料,以及学校布置的实习作业等。

第四,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团队通过对过程资料和评估结果的整合分析,将实习项目的全过程、产出、影响和反思通过实习报告呈现出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到整个项目的成果,深化学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认识。实习报告可以清晰反映出学生的实习成效,便于学校开展实习评价。

四、结语

在探讨MSW实习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时,要明确学校的角色、功能和实施方法。如果说学生是MSW实习项目的管理主体,那么学校则是实习教育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各个实习项目集的管理者,应着力于创造合适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实习主动性和能动性。限于体制、制度、资金和资源等因素,MSW实习项目管理模式不太适用于在学校层面进行推广,而是作为实习制度的补充,提供实习项目开展的条件和环境,从而激发主动性,促进实习效果的达成。这种实习制度的变化是非结构性的,更加易于学校操作。例如,在安排实习教育计划之前,学校督导通过相对充分的前期调研,从学校、实习机构、学生的需求出发,制定可行性的项目建议书指导实习方向,促进学生团队的思考,为实习项目开展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在安排实习团队(小组)时,通过建立合理的选拔机制,选择合适的项目负责人(实习组长),对实习项目进行牵头管理,促使项目目标和实习目标的达成。

猜你喜欢

实务项目管理评估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评估依据
ODI实务
FDI实务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