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能量CT对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
2018-09-01张慎和
张慎和
(衡水市中医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原发性肝癌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包括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性肝癌和混合细胞性肝癌,是五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在肿瘤致死原因排行磅上位居第三位,在我国其发病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死亡率高居第二位的,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2]。其发病原因有多种,如病毒、黄曲霉毒素、酒精、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脂肪肝,其中病毒是其发病的主要诱因,调查研究发现在欧洲、北美等国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发生的主要诱因,而在我国乙型肝炎是其发病的主要诱因[3-5]。但是由于肝癌早期发病特征比较隐匿,大部分肝癌患者确诊后都已经处在中期或晚期,而中晚期肝癌患者由于肝脏代偿能力比较弱,无法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临床上常采用射频消融术、化疗栓塞术进行治疗[6]。关于肝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临床上常采用血清指标、肝脏CT及肝脏穿刺活检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其中CT成像至关重要,它能够确定病灶的大小以及位置,对临床肝癌病情的诊断至关重要[7-8]。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双能量CT(DECT)以其能够较好的避免碘油硬射线束伪影的干扰以及能够准确的显示和判断癌组织的病灶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9]。本研究在临床上对DECT评价原发性肝癌患者化疗栓塞术治疗后疗效的准确性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10月在衡水市中医医院住院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系病理学、细胞学证实,或有CT、MRI、B超及甲胎蛋白检查明确诊断,诊断标准符合2001年第八届全国肝癌会议通过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2)介入治疗后DECT双能量扫描资料收集完整者;(3)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肝癌中期及晚期;(4)无行DECT增强扫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禁忌证;(5)DECT复查后经检查或手术进一步确诊者[10-11]。排除标准:(1)患者有动静脉屡未行碘化油栓塞者;(2)高血压、糖尿病及甲亢等疾病,近期服用过二甲双胍类药物[11-12]。患者年龄(40.3±19.2)岁,年龄范围20~60岁。本研究经衡水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
1.2CT及DSA检测方法CT扫描检查前需禁食水8~12 h,检查前15~20 min饮水500 mL,检查前再饮水300 mL。检查前30 min行小剂量对比剂皮试试验并提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屏气训练;所有患者均采用第二代DECT进行扫描,先行定位相扫描,然后进行常规平扫及双能量增强扫描,其中定位相的扫描必须包含全部肝实质;扫描范围:上至膈顶,下至双侧髂前棘;在扫描过程中均需同时开启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Dose 4D;螺距 0.6,FOV:33 cm;采用18号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侧肘静脉留置针团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320 g·L-1),注射速率为 3.5 mL·s-1,按照 1.5 mL·kg-1体质量计算对比剂的用量,然后以相同的注射速率注射生理盐水30 mL。在注射对比剂后 20~25 s、60~70 s、3~4 min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双能量扫描;扫描参数为:A球管与B球管的管电压分别为 100 Kv、140 Kv;管电流分别为230 As、170 As,所有图像融合系数为0.5[12]。
行DSA 检查前需对患者行全面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心脏超声、呼吸功能等,小剂量碘油过敏实验;患者仰卧于DSA床上,常规腹股沟区消毒铺巾,选择右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2 cm为穿刺点,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逆行穿刺股动脉,成功后植入 5F血管鞘,在0.035黑泥鳅导丝引导下至肝固有动脉,以流速4 mL·s-1,总量12 mL行肝固有动脉造影,对异常染色区域进行碘油栓塞[12]。
1.3图像处理与分析对取得的图像分别采用双能量成像处理法(A法)和常规成像处理法(B法),两种方法获得的图像由3名资深放射科医生对图片质量进行评分。评分标准:0分:栓塞病灶碘油缺损区和或周边区显示不清,无法判断强化;1分:栓塞病灶碘油缺损区和或周边区显示欠清晰,明确判断强化改变较困难;2分:栓塞病灶碘油缺损区和或周边区可以清晰显示,并能明确判断强化改变[11];将这两种方法取得的检查结果与 DSA 结果进行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A法和B法处理图像评分比较结果显示,A法处理的图像的碘油缺损区显示评分以及病灶周边的显示评分均显著高于B法处理的图像(P<0.05),见表1;其中典型病例的CT图像见图1。
表1 A法和B法处理图像评分比较/(分,
注:男,51岁,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2个月复查,A为CT平扫,肝段发现片状碘油沉积;B为动脉期未见异常强化病灶;C为DECT碘图显示异常染色区域,测得碘浓度0.47 g·L-1
图1典型患者的常规CT和DECT扫描结果对照
2.2不同方法对病灶检出结果比较结果显示,DSA检出42个病灶,而A法和B法分别检测出38个和32个病灶;统计分析得出A法的病灶阳性检出率为90.5%、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86.0%,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75(P<0.05),而B法的病灶阳性病灶检出率为76.2%、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58.0%,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02(P<0.05);A法的病灶检出率(χ2=13.72,P<0.05)、敏感性(χ2=13.72,P<0.05)及特异性(χ2=15.91,P<0.05)显著高于B法。结果见表2,3。
表3 B法对病变有无强化检出结果/个
3 讨论
化疗栓塞术(TACE)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常用方法,该方法是通过腹主动脉穿刺插管,直到腹腔干和肝总动脉,在肝叶或肝动脉注射化疗药物,这些化疗药物主要是碘油等栓塞剂,这些栓塞剂能够阻塞肿瘤供血动脉,进而通过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引发肿瘤细胞死亡,该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已经成为中晚期不能行手术的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12]。该方法单次治疗效果不一定非常显著,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多次对患者行TACE,其原因是肝脏除了主动脉供血外,还有些非主动脉能够向肝脏供血[13]。因此,对于患者行TACE后疗效的评价显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有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超声造影、DSA、CT成像等。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使用成本过于昂贵,严重的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而且每次操作时间太长,在临床上使用并不广泛;超声造影虽然经济简单,但是由于超声波具有衰减的特征,其提供的结果准确性受到质疑,在临床上也只是辅助评价[14-15]。目前临床上评价TACE应用最为广泛的是DSA,其被奉为TACE术后评价的金标准,其能够通过患者TACE后肿瘤组织的供血情况,判断肿瘤组织的坏死与否,展现出较高的灵敏性、准确性[12]。本研究中的患者TACE治疗后4周,使用DSA检测发现了42个病灶。
除了DSA外,CT成像在临床上对行TACE手术后疗效的评价也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就是DECT了。由于不同组织的化学成分不同,其对X射线会体现不同的能量差异,DECT是基于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能量具有差异[16-17]。又由于DECT采用了两个球管同时扫描的方式,使得图像不存在空间结构的配准问题,所以通过复杂的数学算法可以实现从增强图像获得虚拟平扫图像,从而可以减少曝光次数,减少医患双方接受的剂量,DECT也使得医生仅仅通过一次扫描就可以获得受检者的CT能量图像和密度图像,极大地增加了用于诊断的信息量,有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影像学诊断[18]。DECT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被用于多种肿瘤患者病灶大小的判断,本研究通过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常规CT与DECT检测患者行TACE后肿瘤病灶的变化。DSA检出42个病灶,而DECT和常规CT分别检测出38个和32个病灶;统计分析得出DECT法的病灶阳性检出率为90.5%、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86.0%显著高于常规CT法(阳性病灶检出率为76.2%、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58.0%)。此结果说明,DECT评价患者行TACE术后疗效,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DECT对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展现出较高的准确性,本研究为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疗效评价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