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到此一游”中探寻题壁、诗词与书法艺术
2018-08-31宁方伟
摘 要:“到此一游”是中国传统“题壁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一种现象遗存。文人借文字的形式記录旅途见闻,题写于壁板之上,寻求心灵的宽慰。时至当代,大多数的人已不在学习传统国学、古典诗词也鲜有人作,然诗词、题壁文化与书法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到此一游;题壁;诗歌;书法
在题材的表现上,诗词与书法艺术的结合是中国古典艺术特有的形式之一。在题壁文化中,大多以书法题写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诗词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书法中,以神韵的洒脱、飘逸、自然为上,诗歌中,以神韵的和谐、畅然,舒适为美。无论是题壁文化、诗歌还是书法,都在时代的审美风尚中趋同性的成长演变与衰弱。
1题壁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书法
据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题壁文化起源于两汉,汉代书法家师宜官是最早的可考的题壁实践者:“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而师宜官为最……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洒直,计钱足而灭之。”通读文献可知,师宜官所题为酒肆之壁,师宜官所写字体,应为隶书。魏晋时期经过汉代艺术的自觉,书法的字体已基本完备,行草书经王羲之、王献之的开拓演变,开启了今草的时代,与题壁文化的发展相承接。文献中:子敬出戏,见北馆新泥垩壁白净,子敬取帚沾泥汁书方丈一字,观者如市。”此时,所书字体已不是端庄严谨的隶书,而是更为性情流利的行草书。
题壁文化在唐代实现了大发展,俨然成了文人书写的一部分,据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十数人。可以说,墙壁书法的发展对文化、诗词的交流可谓功不可没。题壁书法的盛行使得草书得以发展并与实用性的书写技能分离,更注重展示艺术个性与魅力。如:“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笔而气有余兴。”。而怀素题壁时又是另外一种状态:“援笔掣电,随手万变。酒酣兴发,遇墙壁衣服器皿靡不书之。”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又把禅佛之学熔铸到作品之中,为僧人书法的意境美和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奠定的基础。
唐末五代的书法家杨凝式有题壁的癖好。《翰墨志》中云:“杨凝式在五代最号能书,……在洛中往往有题记,平居好事者,并壁画,置坐右,以为清玩。”宋代文人题壁也蔚为大观,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也多有题壁的事例流传。在题壁文化中,题壁诗作为一种非主流的载体,随着宋代印刷业的兴起,逐渐衰弱,虽然明清两代也有文人墨客的题壁诗流传,但与之相伴的文艺作品,明清市井小说已经不适合题与园林山水之间。
文人的身份使得骚人墨客的题壁诗流传下来,而题壁文化的发展与书法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当代的题壁文化中,涌现的更多的是“某某到此一游”等带有恶俗、不文明的因素的题壁现象。与前人相比,电脑及当代信息化自媒体时代已摆脱了毛笔题壁的局限性,文明的趋同性向着所有的当代人敞开,蕴含在题壁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传统士人的野逸的趣味也渐行渐远。
2诗歌的发展演变与书法
书法与诗歌同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之中。纵观书法、诗歌发展史,不乏既是书家又是诗家的人存在。汉魏晋时代是中国书法的第一座高峰,甲骨文书法已经形成了独特线条美、章法美,如《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自然潇洒富有变化;《大盂鼎》体势严谨,布局质朴平实;《毛公鼎》则充满了理性的张力;而这一时期的诗词,主要是以《诗经》为代表。这些书法风格,在《大雅》《小雅》中都有体现。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代表性作品是东汉的隶书。在现存的百余种汉碑中,风格各异,琳琅满目,有大气磅礴者,亦有婉转可爱者。与之平行的是汉乐府,内容上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语言更为朴素自然活泼生动。魏晋时期,既有方圆兼备的北碑,又有妍丽秀美的二王书风,这一时期的“建安风骨”追求是内容的充实与作品的抒情性;正始文学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等。在发展上,书法与诗歌有如此的相似性,所以有人说:观南朝诗风,如观魏碑体。
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唐楷讲究的是中正与法度,是书法艺术标准的极致;而唐朝的律诗发展也渐至顶峰。此时的书法艺术和诗歌艺术,在审美趋向上有着一致性。与此同时,作为楷书极致对立面的狂草也由张旭和怀素推至顶峰;癫张醉素以狂放不羁的态度,追求书法内在的意境和精神,在审美境界上获得了突破。
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此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兼有诗词成就的书家。宋代苏轼、黄庭坚既是江西诗派的代表,又是当时的一流书家,在艺术审美中,向着“理”和“意境”的追寻。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等本身就是很有意味的诗文。
唐代以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壮大期,朴拙浑厚;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百花争艳;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意境的追求和理的思辨;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繁盛期,流派繁多,然终未能突破原有的诗歌模式;字体的演变至唐代达到了法度精研的地步,楷书、行书、草书发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开始了向着意境、笔墨趣味方向改变,与诗歌的发展亦步亦趋。
在当代展览中,诗词作品的韵律感更符合视觉艺术的审美需求,也更容易使书写者受到感染,从适意书写中与古人交流,心手双畅。其次,是诗词作品本身意韵丰富,用笔墨的形式展示出来,更贴近与书斋式的书法创作,赏诗赏书各得其宜。再次,即使当代书家不学格律、不写诗词作品,潜藏在书家性情中的“诗性”是无法抛开的。在诗性的思维模式中所建立的中国传统文艺审美范畴,也在影响着书法艺术的审美格调。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诗词和书法一千多年来相随相伴,不曾废离,但与前人相比,书法中,少了些厚重,多了些轻浮与喧嚣。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5页,见卫恒《四体书势》
[2]《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54页,见虞龢《论书表》
[3]《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56页,见窦臮《述书赋(上)》
[4]《古籍资料的复印本》,第34页,见盛熙明《法书考》卷3书谱
[5]《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371页,见赵构《翰墨志》
作者简介:宁方伟,男,1992年2月,民族:汉,山东泰安人,硕士学位,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当代艺术与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