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五礼
2018-08-31佘宜轩
中华民族自古便是一个礼仪之邦。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对礼制的成因和礼制的发展过程做出了详细地介绍,简言之便是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完全合于地理环境决定论。
中国文明是典型的大河文明,居住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先民以农业为生,在种植活动的过程中不需要彼此配合、团队协作。在这样的社会中,为了沟通人情的必要,一套规范的礼仪逐渐形成。
礼仪的名目繁多,经后人总结,主要有五种,分别为吉、凶、宾、军、嘉。五礼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千年前《诗经》中先民们的生活,便是在礼仪的规范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的。现今,《诗经》对我们的意义,不仅是清丽自然的田园风光、不仅是一首首幽婉美妙的颂歌,在其中展现出来的礼仪的最原始的面貌,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同时,先民们对待这些礼节的态度,也是我们研究《诗经》中的人本主义、人文精神的重要资料。其中,婚礼是涉及人数范围最广、影响最大、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礼仪,下面通过展现《诗经》中与婚礼有关的篇目,来考察其在先民生活中的原貌及其背后体现出的精神内涵。
1《诗经》中的婚礼
婚礼是嘉礼中的一种。嘉,美也。嘉礼,顾名思义,便是一切合美的礼义。嘉礼是合和人际关系,沟通情感的礼仪。《周礼》中所述“亲万民”,大抵如此。而婚礼,当属这众多礼仪之首了。婚礼,谓之婚,是因为“以昏为期”,男方到女方家亲迎完婚已是黄昏时分。古人十分重视婚礼,“夫婚礼,万世之始也。”“婚礼者,礼之本也。”“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婚礼,因其有着“合二姓之好,上以使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功能,在《诗经》中多次出现。
古代婚礼,简而言之是“五雁六礼”,即送五只雁,主要有六个步骤。六礼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下面按照这六个步骤的顺序,依次以《诗经》中的篇目进行介绍和分析。
1.1纳采 纳采是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 “采择之礼”。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古人以雁为纳采时的礼物,一取雁是候鸟,每年秋分时节南去,春分时节北返,来往有时,从不失信。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约,婚后夫妻坚贞不渝。二取雁是随阳之鸟,喻妇人出嫁从夫;三取雁行有序,飞时成行,止时成列,迁徙中老壮雁率前引导,幼弱雁尾随跟紧,井然不紊,喻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在诗经之中,纳采也有丰富的体现。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国风·豳风·伐柯》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为西周时期的山歌,描述了诗人见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说项,终于姻缘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女子娶了过来的故事。
伐柯中所提到的“匪媒不得”即表達了纳采这一环节。另外媒妁在聘娶婚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媒妁的沟通获得父母同意后,才能形成双方的婚约。
1.2问名 问名是六礼中的第二礼。又曰:“问名: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礼记·方氏注》也说:“问名者,问女生之母氏也。”问名时,用雁为贽见的礼物。《白虎通》卷四《嫁娶》曰:“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贽。纳征曰玄纁,故不用雁贽。”
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问名也须携带礼物,一般用雁。
《诗经·大雅·大明》之中作者提到"曰嫔曰京",即是问名习俗的体现。
1.3纳吉 纳吉是六礼中的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纳吉在诗经中具有非常丰富的体现,在《诗经·卫风·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即为氓的妻子在结婚之前去占卜,结果发现了好的结果,没有不吉祥的结果。我们可以说,这是非常封建迷信的,一旦占卜结果是不好的,很有可能就会有后来的一桩爱情悲剧了。由于占卜的结果是人力可以控制的,所以纳吉其根本只是人们唯心的、主观意义上求吉祥的一种手段而已。
1.4纳征纳征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野有死麕》一、二章的本义是,前来迎亲的人以礼貌亲切的语气劝慰姑娘应装扮好后及时起程:新郎已经送来了白茅包裹的麕(鹿),已经准备好了夜行照明的薪炬,礼仪周到,姑娘快快趁良辰吉时嫁到和她天缘相配的新郎家去吧。
1.5请期请期是六礼中的第五礼,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男家行聘之后,卜得吉日,使媒人赴女家告成婚日期。形式上似由男家请示女家,故称 “请期” 。
在《诗经·卫风·氓》中,作者提到"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即讲述了作者请期这一环节。"即为氓的妻子向氓承诺结婚日期,请期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男女双方要在婚礼之前协定一个良辰吉日,双方举办隆重的婚礼。
1.6亲迎 亲迎又称迎亲。汉族婚姻礼仪之一。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本诗描写了卫庄公夫人庄姜出嫁时的盛况,首句“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描写了庄姜出嫁时亲迎的环节,衣锦褧衣则写出了庄公夫人出嫁时所穿着的喜服。
2结语
在古时,礼仪是从王侯将相到萌隶黔首的基本生活法则,也是中国式智慧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结晶。礼是“国之干”、“政之舆”,王道皆因此而行;礼与乐相配,又能移风易俗,施教化于民;礼又是个人修身养性的方式,通往哲学和真理的钥匙,“修齐治平”的准则长久地在儒生耳边萦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总是礼治社会最高尚的理想。不论时移世易,我们都不能否认,礼制是最适合于古代中国社会制度。即便到了今天,我们的行为仍在受礼的影响,礼仪,已经成了一种民族性格。
于是我们溯流而上,追寻着礼仪这条长河的源头,而在《诗经》中一探究竟。《诗经》中的婚礼,不禁呈现了千年前与我们居住于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最本真的生活状态,更展示出了礼仪的源头——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和悲天悯人、嫉恶如仇的人本主义精神,并且对我们今天的礼仪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它令我们明白,中华民族的源头在哪里,而今后又应往何处去。
参考文献:
[1]王秀梅译注,《诗经》-北京:中华书局,2006.9(2014.7重印)
[2]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杨天宇,《诗经朴素的歌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朱玉娜,《《诗经》中反映的婚礼制度》《边境经济与文化》,2014
[6]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许慎,《说文解字》?K?北京,中华书局,1963
[8]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
[9]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8
[10]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13.4
作者简介:佘宜轩(2000.2),女,汉族,北京市人,十一学校高三学生,研究方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