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建构游戏中看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018-08-31高美娇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研修教研建构

高美娇

建构游戏因其材料的低结构和多样性、发展功能的全面性而成为幼儿园的经典游戏。在当前幼儿园建构游戏中,有的教师只重视游戏材料的投放和幼儿的作品效果,无视幼儿的建构过程;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观察与分析游戏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亟需获得与幼儿游戏场景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观察和评价方面的专业支持。

鉴于此,我们通过专业学习、换位体验、多元研修、案例撰写等方式,发挥基于真实情景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园本教研的独特功能,帮助教师做到眼里有孩子、心中有标准、手上有技术,逐步看见游戏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一、专业学习

在建构游戏中,影响幼儿建构游戏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幼儿建构游戏的关键经验是什么?如何借鉴这些关键经验来发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游戏?我们尝试开展了“文本学习—观察应用—梳理与调整”的螺旋式研究,以激发教师的专业思考,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明确有关幼儿建构游戏的关键经验

1.文本学习。

首先,我们请教师观看一组不同年龄班幼儿搭建的作品照片,按照幼儿的搭建水平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然后,提供给教师两个学习文本,即刘占兰研究员和刘焱教授关于幼儿建构游戏的研究资料,让教师在仔细研读的基础上对原有认知作出修正。教师们通过文本研读丰富了关于幼儿建构游戏的关键经验的认知,为观察和分析幼儿建构游戏打下了理论基础。

2.现场观察及分享。

教师回到真实游戏情境中,观察、收集幼儿搭建的不同作品的图式,集中分享。在分享中,教师发现了问题,如:平鋪属于比较低的建构水平,而覆盖与平铺看上去差不多,为什么说覆盖是较高水平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房子作品进行现场分析,使教师明白:平铺指的是水平面的重复搭建动作,而覆盖指的是对“房子”的外立面进行的装饰和美化。覆盖能让“房子”遮风挡雨,同时拥有独特的造型和稳定的结构,因此覆盖是一种较高的技能水平。这种基于现场观察的分享直观明了,教师很容易接受。

3.梳理幼儿搭建图式的发展路径,并进行创造性运用。

随着观察的持续进行,教师也发现了搭建图式间的递进关系,即幼儿每个新技能的获得总是从上一个梯度的旧技能发展而来。教研团队将技能排序与班级个体儿童的创作进行比照后,又细化出20种典型的搭建图式,并按照空间结构水平和作品技能的发展进行分类,梳理出了各种技能的发展路径。如堆积技能的发展序列为叠高、搭台阶、砌墙、间隔堆积、架空、盖顶……图文结合的典型图式直观生动,可以帮助教师判断幼儿处于哪个搭建技能发展水平,并预测发展的大致路径。如解读大班户外建构游戏“地道与碉堡”(详见本期案例)时,教师将体现线状、桥式、穿插、复杂组合等技能的四次典型作品与空间结构水平相对应,不仅看到了幼儿建构水平发展的路径,还看到了幼儿游戏情节和运动能力的同步发展。

(二)树立建构游戏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理念

教师对幼儿发展的感知也有差异,有的对幼儿动作发展敏感,有的则对幼儿语言发展敏感……这些差异会影响教师客观而全面地分析幼儿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我们通过和教师一起学习文本、观看视频、观摩幼儿活动、分享交流等途径梳理有关儿童发展的知识,帮助教师树立建构游戏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理念。

我们组织教师阅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儿童游戏通论》《作品取样系统》等文件和书籍,寻找建构游戏可能包含的那些独特的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以及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要素,引导教师把学习资料上提到的需关注的点分“想到的”和“没有想到的”两列进行梳理,重点针对“没有想到”的点梳理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再分组交流讨论……这样的培训不仅让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也使教师树立了建构游戏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理念。

经过梳理提炼的建构游戏观察要素(如下表),可帮助教师形成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图景,从而使教师可以在具体游戏情境中迅速地找到相应的观察要素,并围绕这些观察要素持续地分析幼儿的游戏情况,看到幼儿建构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学习与发展。

二、换位体验

换位体验是指创设游戏情境,让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操作、体验,通过教研员或园长的指导使其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幼儿的需求,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比如,教师开展了“城堡”主题搭建游戏,并围绕搭建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与反思,有了以下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幼儿搭得比教师好

第一次,教师每人独立搭建一座城堡,结果造型雷同、呆板。反观孩子搭建的作品,发现城堡设计大胆、造型多样,想象力和搭建能力远超教师。

经过对比分析作品,教师被幼儿的创造力震撼了。这时我们引导教师反思:为什么成人的作品不如孩子?既然教师不如孩子搭得好,那教师又怎么引导孩子?在孩子进行建构游戏时,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做?在探讨中,教师自觉地提出了“先观察读懂幼儿的发展和需求,再进行个性化的支持”“不要加入太多的成人想法,不要随意指点”“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等想法。

(二)幼儿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表象支持

第二次,教师四人一组合作搭建。为搭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有的组在推倒重来中逐渐形成一致的方案,有的组用了好长时间还只搭了一堵围墙,只有第三组很快完成了一座尖顶的城堡。但有的组不服,说:“第三组是作弊的,刚才有人偷偷地用手机搜图片,他们是照着图片搭的。”

模拟游戏中,教师体验了搭建的种种困难和合作的快乐,教研员引导教师重点分析了用手机上网搜图片的事件,使教师明白连成人都需要一个明确的搭建计划和搭建图像的支持,幼儿肯定也有同样的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在建构区投放一些建筑模型和画册,在墙上张贴建筑作品的图片,也可以鼓励幼儿把自己喜爱的搭建图像、实物模型等带到幼儿园来,以满足游戏需求。

(三)幼儿希望展示作品和持续游戏

模拟游戏结束时,各组要把自己的材料整理归位。眼看用半个多小时合作搭建的作品瞬间就要消失了,教师们都不乐意,有的边拆边商量接下来还可以怎么搭,有的申请先拍照再拆除……教研员问:“你们为什么想保留作品?”有的说:“我们还没有搭好呢!我们有一个特别好的想法,在空中修一座桥……”有的说:“这次我们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搭得很好,想让其他组来看看我们的杰作,舍不得拆!”……

通过自己搭建、拆除,教师真切地体验到了幼儿珍惜自己劳动成果的心情,理解了幼儿想保留作品的心理需求。为此,教研员引导教师反思并讨论满足幼儿需求的策略,大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幼儿若想继续创作,教师应允许幼儿保留作品,并在下次游戏时在原作品上继续搭建,引发持续游戏和深度学习,教师可记录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轨迹;幼儿若想展示自己的佳作,教师也应允许幼儿保留作品,为幼儿创设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幼儿获得成就感。

三、多元研修

围绕“看见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这一主题,我们先后对两种形式的搭建活动——自由搭建活动和主题搭建活动展开了系列研修,引导教师看见幼儿个体不一样的学习,看见幼儿复杂的学习历程和多样化的发展。

(一)开放性观察和交流

一开始,我们要求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观察的年龄班、材料和场地都不限。“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用手机拍摄幼儿精彩的游戏过程和作品。每周或每月分享的时候,教师要对捕捉到的幼儿游戏的精彩事件进行解读。每位教师解读的角度都不一样,如户外建构游戏中情节的发展,室内建构游戏中不同幼儿学习品质的差异,等等。这些鲜活的个体学习与發展画面,既丰富了听者对于不同幼儿的原有经验、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认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介绍者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后来,我们又组织教研团队对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主题偏好、材料偏好和玩建构游戏的频次进行了观察和解读。观察发现,幼儿有明显的主题和材料偏好,如,男孩乐乐喜欢用中大型材料玩“战争”游戏,而东东却喜欢用各种小积塑做汽车。通过分析幼儿游戏时长,有教师发现建构水平越高的幼儿在建构区活动的时间越长……这些来自教师个人的经验因每周或者每月的分享而逐渐变成集体的经验和智慧,为教师后续进行深入观察与指导打下了基础。

(二)月主题教研活动

所谓月主题教研活动是指教研团队以一个月为周期,以问题梳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研讨、幼儿作品档案或案例整理为主要方法持续推进的教研活动,目的是引导教师沉下心来观察研究幼儿的持续游戏和深度学习,从而看见建构游戏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1.不同幼儿园同主题建构游戏研修

为探索主题建构游戏中幼儿的深度学习,我们在9个幼儿园成立了研修小组,每个幼儿园都围绕大班主题建构游戏“我们的城市”开展研讨活动,前三周各园研修小组至少三次完整观察并记录分析游戏活动,第四周把各个研修小组集中起来交流各园主题建构游戏的推进、观察中的收获与反思。其中有8个研修小组一个月定点观察本园同一个班级同一批孩子某个主题的持续建构活动,另有1个研修小组选取了本园三个不同班级的孩子进行比较观察,每班各观察一周,且每班游戏的材料、空间和搭建内容都不一样……三周后,教研团队集中观看各组拍的视频并交流分享,共同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对比游戏前后,幼儿都有进步,其中持续游戏一个月的幼儿在建构技能、推进游戏情节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明显大于持续游戏一周的孩子;二是教师的组织与支持方式影响了幼儿的发展,比如有三个研修小组观察的是全班幼儿每周一次在大厅里的游戏(作品无法保留),他们发现这些幼儿各方面进步总体不如每天在班级建构区里的4~6人小组明显。这些经验为后续各幼儿园改进主题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教研员组织教研团队共同梳理了建构游戏中幼儿发展序列的观察点,引导他们在后续实践中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2.园内自选主题建构游戏研修

幼儿园大班在每年4~6月间都会组织幼儿开展“小学”主题建构游戏,我们据此展开研修。教师发现,游戏初期孩子的作品普遍比较单一,以模仿创作为主。针对这一现象,教研组长组织教师交流、讨论“让孩子的游戏不再单一”的对策,请各班教师结合原有经验说说自己的计划和理由。有的教师认为是教师提供的范例束缚了幼儿的思维,主张把图换成班里不同孩子要上的小学的图片。这样,幼儿从搭“教师要我搭的小学”(1所)变成搭“我将要上的小学”(3所),不仅体现了自主性,而且带有情感色彩。有的教师则认为可等幼儿参观小学之后,再观察幼儿如何自发搭建小学,并适时跟进。还有的教师认为可以从再现真实的小学发展到鼓励幼儿搭建心中的“希望小学”或“梦幻小学”……教师们将自己的想法落实于后续的游戏过程中,持续记录幼儿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和游戏故事,看到了幼儿多样化的发展。在月主题研修结束之时,各班以主题建构游戏作品档案或游戏故事的形式介绍幼儿在主题建构活动中的情况,使教师看到了幼儿空间认知、建构技能、同伴合作等方面深度学习的轨迹。

四、案例撰写

案例撰写能帮助教师回顾、审视幼儿的游戏情景,梳理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更深入地看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升专业能力。我们通过比较分析、实战演练、对话提升的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一起反思、解决案例撰写中存在的问题。

(一)比较分析案例撰写中常见的问题

在组织教师观看大班主题建构游戏“大医院”的视频后,我们要求教师经历截取典型作品、反思梳理、撰写案例的过程。然后,选取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教师分析:通过案例你看见了幼儿怎样的学习与发展?案例撰写存在什么问题?

在共同研读中,教师发现案例一记录详实,客观再现了游戏的全过程,但分析部分寥寥数语,未能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信息。而案例二以游戏背景、场景描述、反思分析为撰写线索,能依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阐述,反映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状态。据此,教师们认识到游戏背景、场景描述两部分比较容易呈现,而反思分析是案例撰写的核心,学会寻找案例的价值点,学会分析是撰写案例的难点。

(二)细化案例的价值点

针对共性问题,我们尝试第二次案例撰写,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求教师选择本班建构游戏中有意义的游戏场景和内容连续进行三次完整观察,然后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梳理与讨论,确定案例的价值点,再撰寫案例。

在这一次集中交流分享中,我们又发现教师确定的案例价值点范围偏大且雷同。我们强调案例要突出幼儿独特的活动状态和对其发展的分析。为此,我们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角度细化案例的价值点。即在同一现场,教研团队分成四组,每组围绕一个价值点(如游戏创意与表征水平、计划与实施、合作与沟通、搭建技能方面的问题与解决)展开观察分析,然后在交流反馈中找出其中最具价值的分析点。如小班“汽车之家”主题(见本期案例),分析时凸显幼儿游戏的想象力、平行游戏的典型特点和教师的游戏支持;中班“一百层房子”主题,分析时重点关注幼儿自主解决房子造型创意的问题;大班“幼儿园里的‘真滑梯”主题(见本期案例),分析时定位在反映幼儿个体再现真实建筑的不同方法和策略,以及计划性、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大班户外游戏“地道与碉堡”主题(见本期案例),分析时主要落在幼儿建构作品的空间结构与游戏情节发展水平上……

(三)在互动对话中反思提升

为了提升教师撰写案例的水平,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听取专家和同行的建议。

专家对我们撰写案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专家强调撰写案例要充分反映幼儿游戏时情绪是否愉悦、活动是否自主、建构是否有创意三个方面,因此分析中不能单单涉及五大领域和建构技能的发展,还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有的专家建议撰写案例可从幼儿发展、游戏发展和教师介入三方面入手,但是要注意三者比例,主要应从幼儿的立场去梳理和分析……专家的建言拓展并理清了我们的分析思路。

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教研团队互相审读案例,并写出书面评价,再集中交流分享、探讨分析,知道案例中哪些内容有价值,哪些方法因难推广而被质疑,哪些信息没有涉及但教师很想知道,从而更加明确怎样撰写案例才能真正起到梳理、提升的作用,以更好地看见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总之,教师只有看见并看懂游戏中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才能进行适宜的指导,助推幼儿的成长。而这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前行。

猜你喜欢

研修教研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建构游戏玩不够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