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生活出发构建课程
2018-08-31陈瑜
陈瑜
让教育回归儿童生活,关怀儿童生命成长,是当下许多幼教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对于生活化课程的实施,教师仍有许多困惑。比如,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从哪里来?儿童感兴趣的生活事件是否都是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适宜的课程目标该怎样制定?如何处理生活、课程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真正从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生活、关怀儿童生命成长的立场出发,让教师与幼儿共同拥有生活的话语权、游戏的话语权、学习的话语权,让生活化课程真正体现师幼“对话”?为此,我园从2016年起开展了生活化课程实施路径的研究,逐渐梳理出了“立足儿童生活的观察和倾听”“促进儿童适宜性发展的解读”“师幼协商的课程共构”的课程实施路径。
路径一:立足儿童生活的观察和倾听——让课程有生活的基点
教师在实施课程前要真正站在儿童立场,客观而细致地观察儿童生活,汲取丰富而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让课程真正基于儿童生活、服务儿童生活、促进儿童发展。
观察儿童生活应从关注每一个生活环节开始,要看看儿童究竟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他们的生活品质是否良好。我们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了解儿童的一日生活。因为只有具体了解儿童的吃、喝、拉、撒、睡、玩、交往、探索,才能为儿童组织有品质的生活化课程。
为了了解儿童生活,教师除了观察儿童的行为,还要鼓励儿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困惑、喜好、愿望甚至意见。为此,教师可以准备一个“话题清单”:(1)近阶段孩子们生活中最感兴趣的话题或事件是什么?为什么喜欢?需要我提供哪些支持?(2)近阶段孩子们生活中最不感兴趣的事件或材料是什么?孩子们的想法是什么?他们提出了哪些意见或建议?需要我怎样去调整?(3)近阶段孩子们感到最困难或最不喜欢参与的是哪个活动?孩子们的感受是怎样的?需要我提供哪些帮助?这样的倾听会让教师对儿童的生活世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理解,也能使教师选择与组织的课程内容更贴近儿童的想法,更能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更容易设置适宜的挑战。
【案例】我们一起来运动(一)
3月初,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小1班的小林老师经过观察捕捉到了一些信息:孩子们较上学期更加活跃了,他们喜欢到操场上自由活动,也能大胆地与老师交流了;他们最感兴趣的零食是糖果,最喜欢的动画片是《小猪佩奇》;班级出勤率忽高忽低,许多孩子都在经历春天特有的流感;孩子们入园时间较迟,参与晨间户外活动的人数较少;一些孩子在进餐时情绪不高,还存在挑食现象……这些变化都让小林老师感到需要更细致地思考本月的课程。
通过观察与统计,小林老师发现,每天8点半前来园参与晨间锻炼的孩子占51.5%,其他孩子要到8点半以后来园,且大多未能马上到户外参加锻炼。对于各类体育游戏,孩子较喜欢大型器械区与自行车、滑板车等车类游戏,对拍球、钻爬、跳圈等小器械游戏区的活动兴趣不高。
面对孩子入园迟、参与晨间锻炼兴趣不高的问题,小林老师决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
师:今天只有15个小朋友8点半之前来幼儿园参加锻炼,为什么会这样呢?
幼1:妈妈说我起床太迟了。(其他幼儿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师:早上起床时特别困是吧?老师也害怕早上起床哦。可是,如果我迟到了,就不能带你们去操场上玩了,所以,我每天都早睡早起。你们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呀?(幼儿摇头)哦,没关系,晚上回去问问爸爸妈妈好吗?(幼儿点头。)
师:还有其他原因吗?
幼2:我吃饭慢。
幼3:我走路慢。
师:为什么会慢呢?
幼4:奶奶说宝宝慢慢走,去幼儿园做早操就可以了。
师:那早操前做的那些游戏你喜欢吗?
幼5:我喜欢骑车,但是我来的时候车子没有了,太迟了。(有好几个男孩子举手,表示也喜欢玩车。)
师:那你们在户外活动时还喜欢玩什么呢?
幼6:我喜欢滑滑梯。
师:为什么?
幼7:可以一直滑一直滑,想怎么滑就怎么滑。(其他幼儿纷纷点头。)
幼8:我喜欢当美羊羊,老师做大灰狼来捉我们。
师:哦,你说的是“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自由活动的时候玩的。
幼9:我喜欢到娃娃家当爸爸,我们可以早上一来就当爸爸吗?
师:哦,这个让老师想想。
幼10:我喜欢糖果屋,我们可以早上一来就去糖果屋玩吗?
……
这次谈话让小林老师感触颇深,晨间户外活动的参与率不仅与孩子的生活习惯、生活作息有关,也与家长的教育观有一定的关系。可见,有效的家园配合是决定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孩子们对户外活动也有许多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他们喜欢滑滑梯那种自由自在的运动,喜欢和老师一起游戏,并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如娃娃家的爸爸妈妈等。這让小林老师对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有了许多新想法,如多组织孩子感兴趣的大型器械类及车类游戏,并将游戏设计得更简单与开放一些,以此增强孩子对大肌肉动作的练习;调整轻器械游戏的玩法,将孩子真正喜欢的角色融入其中,提升孩子参与的兴趣;虽然晨间运动时不适宜让孩子到室内的糖果屋游戏,但如果能将孩子钟爱的糖果元素融入户外运动,一定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通过观察和倾听,小林老师既看到了孩子们的问题与困难,也了解了孩子们的兴趣与需要,这让她对接下来的课程实施有了许多具体的想法。比如,提升孩子对晨间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积极有效的春季锻炼,增强与改善孩子体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路径二:促进儿童适宜性发展的解读——让课程有适宜的目标与内容
在获取有关儿童生活的信息后,解读这些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课程目标,是助推生活化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我们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指引,将儿童发展的大目标与儿童的生活现状、发展现状联系起来,最终形成适合儿童现阶段发展的课程目标。
制定目标前,我们首先对生活事件进行教育价值再判断——看其是否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否是儿童当前生活中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问题。其次,在《指南》的指引下找到与生活事件相吻合的发展目标,并进一步梳理出儿童应获得的关键经验。最后,结合儿童现状制定具体可行的课程实施目标。
在生活化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理解每一个生活细节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更要细致思考如何合理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教育资源以及积极有效的家园互动,让儿童逐渐理解、接纳并愿意参与课程,将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真正根植于他们幼小的心灵。
【案例】我们一起来运动(二)
小1班当时预设的主题活动是“春天”,在此背景下,小林老师决定展开子主题活动“我们一起来运动”。对照《指南》,小林老师发现这一主题活动与健康领域、社会领域的发展要求相吻合,并具体指向“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动作发展”“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这四个培养目标。在结合孩子的现状并对照各目标下的典型表现后,小林老师将活动的关键经验聚焦在了“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上,并预设了如下课程目标:(1)喜欢参加户外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与改善体质,并为自己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感到高兴。(2)在成人的提醒下,按时睡觉与起床,准时参加幼儿园晨间体育活动。(3)积极参与小器械体育游戏,提升平衡、钻爬、跑跳技能,并学习向上抛球。(4)活动中注意安全与自我保护,并能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
活动开始,小林老师与孩子展开了“他们为什么没有来”的话题讨论,引导孩子发现班里小朋友最近生病多、出勤率低的问题。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想办法,认为可以通过多喝水、多运动、不挑食等方法让身体更加健康与强壮。接下来,小林老师将孩子们崇拜的医生老师请到了班里,请她来说说在春天运动有什么好处,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小林老师要求家长和孩子讨论相关的话题,以引发家长对运动与健康问题的关注,逐渐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形成家园互动的良好氛围。通过持续深入的讨论,孩子们对健康与运动的问题越来越关注、越来越理解,他们越来越渴望通过运动不断增强体质,成为“健康宝宝”。于是,小林老师再次带孩子们拜访医生老师,请她为孩子们测量身高,并和他们一起用图示的方法将身高记录在“我要快快长高”的班级主题墙上。那天下午离园时,孩子们兴奋地带着家长来观赏班级的主题墙,他们比划着自己的身高,与爸爸妈妈一起许下在春天多运动、快长高、强体质的美好愿望。
当孩子对运动有了正确理解与满满期待时,小林老师便将激发孩子参与运动的兴趣作为接下来课程实施的重点。她设计了“开心大转盘”,将孩子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不断放入转盘中,每天都让孩子们通过转盘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每周五,小林老师还通过“下周游戏早知道”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新游戏,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新的材料、新的玩法激发了孩子们对运动的兴趣,准时参与晨间户外运动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同时,小林老师还意识到,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需要具有吸引力的游戏内容,更需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作为支撑与保障。通过问卷调查,小林老师发现孩子们在家入睡时间普遍较晚,很多孩子10点半以后才上床,家长们也为此苦恼不已。为此,小林老师为孩子们设计了“我的睡觉卡”,先与孩子们讨论每天几点睡觉、几点起床最合适,再通过家长每晚在“睡觉卡”上填写睡觉情况、早上来园时孩子将睡觉卡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方式,培养孩子早睡早起、准时来园参加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睡觉卡”有效地解决了孩子入睡晚的难题,受到了家长的热烈欢迎,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巩固他们已经培养起来的运动兴趣与良好生活习惯,是课程实施的难点。为此,小林老师又动起了脑筋。如每天上午,她都会利用晨谈让孩子们交流运动时的种种感受以及对运动时如何增减衣服、塞好背巾、适当补水与休息等问题的看法;下午离园时,她会在班级播放晨间户外活动的照片与视频,让家长和孩子在共同欣赏的过程中回味运动的快乐与美好。更为有趣的是,小林老师还利用孩子们最喜欢的糖果元素设计了“奔跑吧,糖果班”的评价表,评价表从周一至周五设为5格,每天能准时参加运动的孩子便能往前跳一格,到了周五,能跳到第五格的孩子便可到班级的糖果屋挑选一颗最喜欢的糖果作为奖励。这个环节融入了孩子的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调动了孩子坚持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不知不觉便来到了3月份的最后一周,小林老师请医生老师再一次为孩子们测量身高、体重。医生老师会对数据有变化的孩子表示由衷的祝贺,同时也鼓励其他孩子继续努力,不要灰心。医生老师的支持与肯定让孩子们开心不已,他们对运动的热情更高了。在月末的最后一天,小林老师为孩子与家长举办了“3月份运动发布会”,通過视频与照片回顾3月份开展的各项晨间体育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再次回味运动的快乐与美好;通过分享体检情况、睡觉卡、“奔跑吧,糖果班”评价表、班级出勤情况等,让孩子看到自己在3月份的收获,体验运动带来的健康成长,为自己的坚持与努力感到自豪;最后,小林老师以采访的方式请孩子与家长说说自己的感受,为4月份的生活与运动定下新的目标。
自此,从4月至6月,每个月末小林老师都坚持带孩子测量身高、体重,在班级举办“运动发布会”,“坚持运动,快快长大”成了孩子生活的主旋律之一。
路径三:师幼协商的课程共构——让课程有儿童的声音
生活化的课程旨在培养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的儿童,他们愿意参与各种生活话题的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并积极地付诸行动,与老师、同伴共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不断积累有益的生活经验,提高生活能力,为将来的生活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儿童的兴趣与意愿,引发儿童的思考与尝试,通过师幼协商共构的方式,让儿童真正成为课程的参与者与实施者。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真正从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立场出发,引导儿童深度参与,是我们尤为关注的问题。通过一个个生活话题的讨论,教师与儿童在不断“对话”中,将课程引向深入。在此过程中,我们既不削弱教师的“主导”,又注意体现儿童的“主体”;既尊重儿童生活与学习的愿望,让其享有自主生活的权利,又支持其学会学习,努力构建让人“心动”的课程。
【案例】我们一起来运动(三)
为了让孩子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来,小林老师与孩子多次互动,共同思考如何让户外活动更加有趣,鼓励孩子关注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生活。第一次,小林老師与孩子们进行了“你喜欢现在的户外体育游戏吗”的话题讨论,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有的喜欢大型器械游戏,有的喜欢车类游戏,还有的喜欢和老师一起玩情境游戏,并表示不太喜欢现在的小器械游戏。在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后,小林老师决定将激发孩子锻炼的热情放在课程实施的首位,于是,她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开心大转盘”,将孩子们喜欢的大型器械类、车类、情境类游戏名称放入转盘中,在每天户外活动前让孩子通过转盘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小小的转盘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与支持,也开始建立起他们对自主运动的愿望与信心。在孩子们对运动有了兴趣后,小林老师逐渐将课程的重点转移至走、跑、钻、爬、跳等各类型动作的发展上,通过“下周游戏早知道”的形式继续吸引孩子参与户外活动。
平等的师幼互动引发了孩子对运动话题的兴趣与想法,在接下来的一次交流中,孩子们向老师提出了“边运动边表演小猪佩奇”的想法,这一“金点子”使小林老师茅塞顿开。接着,她与孩子们讨论,听取他们对轻器械游戏的意见与建议,共同设计了以动画片小猪佩奇为主题的系列轻器械游戏,如“小猪佩奇跳跳乐”“苏西苏西爬一爬”“乔治弟弟钻山洞”“佩奇妈妈的呼啦圈”等,既满足了孩子角色扮演的需求,又实现了让孩子练习走、跑、钻、爬、跳等运动技能的目标。
孩子们对运动的热情不断升温,他们向小林老师提出了在区角游戏时玩“佩奇妈妈的呼啦圈”的想法,这一想法引发了小林老师对区角游戏内容设置的新思考。以往在设置区角游戏时多以角色区、建构区、表演区等相对安静的活动为主,虽然活动空间已从室内延伸至户外,但还从未有过运动区的设置。小林老师认为孩子们的想法是合理的,于是将一些轻器械的游戏投放到区角中,供孩子们选择,满足了孩子们自主参与运动游戏的兴趣与需求。
在一次运动后的晨谈中,孩子们向小林老师提出了新的诉求。那天早上,他们看到一个小朋友和爸爸在一起拍球,羡慕不已:“他的爸爸可以陪他一起玩,真幸福啊,我们的爸爸妈妈可以陪我们一起玩吗?”为了帮助孩子们实现这一愿望,小林老师通过班级QQ群、微信、给家长一封信等方式代表全班孩子向家长发出邀请,同时设计了多组亲子体育游戏,让参加锻炼的孩子与家长充分感受运动的快乐。
孩子从不喜欢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到在教师的鼓励下提出自己的想法,再到主动提出在区角游戏中增设体育游戏环节,引入亲子运动,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与热情在不断提升。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即使是小班孩子,对自己的生活也有着独特的视角与感受、要求与期待,而教师所要做的便是不断倾听,支持孩子用自己的想法、方式优化与丰富自己的生活,并在不断积累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经验的过程中,获得让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能力。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并不仅仅是着眼于教会儿童什么,而是让儿童在亲历生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自己的学习品质。而生活化课程就是要让儿童在不断亲近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美好与有趣,体味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