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高的楼房

2018-08-31汤敏玲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木片层楼团团

汤敏玲

厚薄、长短基本一致的小木片是幼儿园比较常见的建构材料,相对于其他大中型积木,它有形状单一、质轻易倒的缺点,因此小木片建构活动对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能满足幼儿乐于挑战、创造的游戏需求。我园中一班的孩子们在参观社区最高楼后,掀起了一股用小木片搭建高楼的热潮,涌现出不少精彩的建构故事。我们从中抽取三个片段来解读与分析他们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情景一 24层楼和32层楼

描述:

五月的一个上午,小宇(男孩)、小新(女孩)和团团(男孩)同时选择用小木片搭高楼,小宇独自建造,小新和团团合作建造。

游戏开始了,小宇蹲坐在地板上,很细致地将两根木片对齐平行摆放,接着又将两根木片平行对齐横架在底层之上,形成了一个架空的双层四边形。为了确保四边形看起来四四方方,小宇把头探到高处从上往下端详了好一会儿,觉得不满意,他重新调整了底座与上层的那两根木片的摆放位置。接着,他放心地开始重复刚才的动作——纵向放两根,横向放两根,如此架空垒叠,循环往复,楼慢慢地变高了。

20分钟后,楼的高度超过了小宇的眉毛。这时,他努力踮起脚尖,拼命抬高手臂,小心翼翼地继续往上叠木片,就怕一不小心碰倒看起来有些单薄的高楼,又怕自己没将小木片对齐而导致高楼倾斜,他显得有些焦虑。老师见了,悄悄地搬了把椅子放在他身旁。小宇微笑道:“谢谢!我知道一个好办法了。”站在椅子上的小宇一下子高了许多,又可以轻松地继续搭高楼了。

28分钟后,小宇搭建完毕。看着高过自己头顶的高楼,小宇兴奋地嚷嚷:“我成功了!”可大家都各自忙着,没人注意到他的成功。愣了一会儿,小宇突然蹲下身从下往上逐层点数起楼层数来。“1、2……24。”小宇数完后激动地跑到老师跟前:“老师,你快来看,我搭了24层!”得意洋洋的小宇还走到小新和团团身边,问道:“你们搭的楼多高呀?我的有24层了。”小新听了不服气地说:“我们的楼也很高的,都快到眉毛了。”小宇试探着说道:“那我帮你们数数一共有几层吧。”大家都蹲下身子,盯着小宇从下往上逐层点数:“1、2……32层。”“你们一共有32层。”小宇补充道。“你们的是32层,我的是24层。”小宇边说边回头瞧了瞧自己搭的高楼,猛然意识到蹊跷:自己搭的24层明显高于团团他们搭的32层呀,这是怎么回事?小宇回头再次点数自己搭的楼层数:“1、2……24,的确是24层呀!”为什么24层比32层高呢?小宇的脸上写满了困惑。

分析:经过前几个月的探索,小宇已掌握架空垒叠的网式塔建构技巧,懂得对齐是保证高楼稳固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摆放每层的两根小木片时,他总会把头探到高处从上往下审视一番,检查是否对齐摆放。而小新和团团使用的是四周围拢建构的方法,因建构时没能注意到有规律地排序小木片,导致一些楼层的围拢木片总数小于下面一层的木片,最终整幢楼呈锥形。看着拢口越来越小的楼层,团团急中生智,在作品的上半部分采用了架空覆盖式建构。可以说,这幢楼的造型让我们看到孩子们在觉察用小木片建构多边形与四边形的排列规律方面存在差异。很显然,中班孩子对建构多边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他们的自主探究充满了创造性。

情景二 是48层楼还是24层楼

描述:

一直关注建构区的老师觉察到了小宇的困惑,决定参与他们的讨论:“小宇,小新,你们看是哪幢楼高呀?”“小宇的楼高,他的楼都高过我的头了。”团团抢着答道。“可它只有24层,32比24多。”小宇轻轻地反驳道。“24层的比32层高?会不会数错了?”老师故意反问道。“我都数了三次了,是24层。”小宇坚定地回答。

这时,一直在边上建造轨道的亮亮(男孩)也加入了讨论,他边比划边说:“肯定数错了。小宇的楼都超过我的头顶了,而团团的只到我的鼻子这里。”“那再数一次,怎么样?”为了让大家看清小宇点数的方法,老师建议重数。“好的。”小宇在众人的关注下按原先的方法开始点数。“错了,错了。”小宇还没有数几层,眼尖的亮亮就指出小宇跳过了中空的那一层,“小宇,第二层是这里,你数漏了。”“这里不用数的。”小宇辩解道。“对呀,这里都没有小木片,是空的。”小新也赞同。“你看,小木片在这里!”亮亮用手指戳着因所站位置不同而不容易看到其正面的那两根小木片的角说,“这是第二层。”其他孩子无法一下子理解亮亮所表述的意思,一脸茫然。老师见此插话道:“亮亮,你来现场搭一搭,大家看着你搭一层数一层,怎么样?”亮亮开始现场演示,只见他跟小宇一样先将两根木片对齐平行摆放,让大家数“1”,接着又用两根木片横架在底层之上,让大家数“2”,如此反复,大家一口气数到10。“看来我们意见一致。这层要不要数?”老师指着凸出的那个角问。有了现场感知与亲身体验,大家对看起来是空格的那层要不要数这一问题有了答案:“要数的,是第二层。”

“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亮亮兴奋地说道,“这楼就是角、面,角、面,角、面……这样搭的。”

老师喜上眉梢,抓住正确点数楼层这一问题,再次建议小宇一起数数高楼有几层。于是,所有人挤在一块儿,放慢了节奏逐层点数。“1、2……48。48层!48比32层高。”大家都开心地喊起来。

分析:“是48层还是24层”的问题反映出幼儿从不同视角观察事物的能力问题。中班甚至大班仍会有部分幼儿因受观察视角的影响而无法正确判断建构作品的空间关系。如,小宇在数楼层时就忽略了因侧放而只露出一角的架空层;亮亮则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转换能力。这些表示空间关系的视觉图像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且不宜理解,但可通过现场操作、亲身体验等让他们感知并思考动态的操作过程,从而积累纵横交错的空间表象经验,并在大脑中形成木片空间运动结果与最后作品形态的空间关系表征图,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情景三 不一样的楼房

描述:

小新对数楼层的结果有些不服气,她拉了拉团团的衣服说:“团团,小宇的楼比我们的高,可我们的房子和他的不一样。我们的是下面大、上面小,有七边形的,有星星形状的,还有小动物的卧室。”团团默默地看了看自己的高楼,决定继续覆盖垒叠出更多的楼层:“小新,我们再给小动物搭几间卧室,因为我们的小动物有很多很多。”“屋顶还需要一个晾衣服的架子,这样小动物洗好了衣服就可以晒干了。”团团可能突然联想到了自家楼顶的晒衣台,决定也给小动物们设计一个漂亮的平台,他刻意换成绿色的小木片来建造。完工后,团团大声宣布:“底下这么高的地方都是小动物上下楼的电梯,上面才是小动物的卧室,还可以住人。晒衣架也很美。”“团团,我们再给小动物造几个喷泉花园就更好看了!”小新也有了新主意。就这样,两人开始在高楼四周建造像花朵盛开模样的喷泉。两人边垒叠边念念有词:“喷呀喷,喷呀喷,水花喷,喷得高,喷得低,喷到地面上,喷到小树上……哈哈哈!”看似简单、重复的堆叠建构在想象的故事情境中有了别样的意义。

分析:建構不仅仅是建构,还是幼儿用于表达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的手段之一。如,团团为小动物设计了与他家一样有上下电梯、有漂亮晒衣架的楼房。这些源于生活又有别于生活的建构游戏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和需求来想象、创造,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反思:

这是一次富有挑战的学习。孩子们愉快而投入地搭建了不一样的高楼,享受着游戏和创造的快乐。同时,孩子们自然地展现了他们各不相同的兴趣需求、学习方式、发展水平等。

“为什么24层比32层高”的问题的解决,既体现了幼儿在图形与空间认知、测量等数学能力发展上存在差异,又推动了不同幼儿在测量、数数与空间认知方面的发展。首先,亮亮清晰地运用身体进行快速测量比较,得出了楼的高矮结论,并由此推断出小宇肯定数错了。接着,亮亮凭借已有经验快速指出小宇计数的错误。最后,亮亮的现场计数示范帮助大家理解了第二层的位置与摆放特点,终于破解了难题。

小宇追求搭建高度,用简单的网式塔结构搭出了48层楼。小新和团团追求搭建“不一样的楼房”,有用不同数量小木片组合建构而成的七边围拢(5层)、六边围拢(8层)、五边围拢(4层)、三边围拢(14层),还设计建造了封闭式长方体卧室(6层)和屋顶晾晒台(1层),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幼儿具有不同的设计能力和建构技能。

猜你喜欢

木片层楼团团
渔家傲·踏春
三到底在几楼?
层楼不误英雄儿
团团抱
爱是良药
稻草人的村庄
一块木片的价值
听话的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