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道于乐乐以载道

2018-08-31班富宁

艺术评鉴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

班富宁

摘要:当遨游于瑶族传统音乐的海洋之中,百转千回,每每为之博大精深而赞叹。瑶族道教仪式音乐作为瑶族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成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该领域陆续涌现出一批学术成果,《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一书即是其中代表。通读全书后,以借鉴民族音乐学方法理论,结合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语境,对该书内容展开深入思考与分析,并就书中不足之处提出个人拙见。

关键词:云南瑶族仪式音乐 道教音乐 民族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0-0180-02

笔者有幸拜读由杨民康、杨晓勋合著的《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在仔细研读中,笔者对瑶族文化与道教文化,有更高层面的认识与思考。笔者作为一名瑶族人,自幼生长在瑶族文化中,深受瑶族文化影响,瑶族道教仪式音乐作为瑶族传统音乐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历史沉淀,极大引起笔者的好奇和重视。为不断深入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笔者在学习民族音乐学过程中,通过对瑶族文化相关文献的研读和探究,从而希望对瑶族道教仪式音乐有进一步的认识。当捧起《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一书时,更是激起笔者无限向往和探索欲望。

纵观全书,作者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地梳理出云南瑶族道教仪式音乐的形态特征、历史渊源、发展概况等内容。作者通过民族音乐学的学科理论,结合实地考察经验,将视线投入到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中,透过现象寻求本质,从本质中反思感悟,为读者描绘出一幅色彩纷呈的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画卷,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流露着丰富的学术涵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笔者在通读全书后,遂从以下方面,論述浅闻拙见。

一、践行田野考察,探寻音乐本源

民族音乐学在考察研究中注重把音乐与文化相联系,提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如该书作者在云南瑶族文化语境下,将仪式音乐作为载体,以道教音乐作为媒介,深入田野,探赜索隐。从而,探寻音乐与文化的联系性,解读音乐与仪式的交互性。

《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在附录部分附上详细的参考文献、谱例以及丰富的仪式现场图片,由此,笔者联想到作者编著此书的年代背景和学术环境,再翻阅到内容丰富的附录部分时,不禁被作者认真严谨、潜心学术的治学精神所折服,更是觉得作者是年轻学者的学术榜样。不仅如此,在第二章中,作者以实地考察的方法,结合“局外—局内”“主位—客位”的观察视角,不畏路途遥远,奔赴仪式现场,跟踪考察整个仪式过程,记录每一个仪式细节,为读者展现出系统完整的仪式环节。每一个详细的仪式仪程、每一位度戒者的详细信息以及道公在仪式现场的每一个仪式行为,尽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之间流淌,真实而感动。透过文中的描述阐释使得读者了解到云南当地道教科仪的仪式过程同时,对云南当地的瑶族风俗习惯、信仰体系等也有所了解。

通过书中图文并茂的附录部分以及详细完整的仪式描述,笔者对作者学术严谨、深入田野考察精神,尤为敬佩。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任何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都是建立在踏踏实实的实地田野考察和系统的方法理论基础上,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借鉴多种视角,传达民族之情

全书以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理论方法为研究主导,力图采用“研究文化环境中的音乐”这一方法论原则,避免单纯的音乐学研究,并结合引用宗教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仪式学等相关学科方法,以“点—面”“表—里”的逻辑展开叙述。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作者不仅借用仪式的立场来考察和研究云南瑶族道教文化中的音乐,更是透过文化环境找寻音乐的历史与现状。在《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中作者侧重于对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文化语境的分析,并以此音乐文化语境对音乐事项进行梳理。作者耗费大量笔墨对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形态进行剖析,杜绝了以往对于研究道教仪式音乐脱离音乐本体的现象,如文中第三章则是详细分析云南瑶族道教仪式音乐的艺术形态,对当地瑶族民歌分类特征、旋律风格以及曲体结构进行详尽分析和多维解读。

在本书的第五章中,把研究范围伸出了云南省界,将视角转向云南瑶族道教音乐与其他省瑶族,以及汉、壮、毛南等民族道教音乐之间的比较,意在从更高、更广的中国道教文化整体层面上,通过纵向和横向的互映对比,努力寻求云南瑶族道教音乐文化的本质性内涵,挖掘云南道教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笔者认为,作者将云南瑶族道教仪式音乐和当地瑶族民歌同周边地区的道教仪式音乐和民歌对比研究,辨识其中的特殊性和同一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文中结合历史背景和活态现象,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理论,在解读当地民歌的传承传播现状的同时,对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的历史描述也有一定阐释意义。

三、潜心学术生涯,再创又一力作

杨民康教授是我国仪式音乐研究领域引领人之一。杨民康教授将自己对仪式音乐、宗教音乐等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在研究过程的学术思想和理念,在其学术著作中充分体现出来。我们看到其最新的学术思想和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探索精神的同时,也感受到其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热爱以及对传统音乐的深深眷恋。

纵观学术界,我国研究仪式音乐的著作甚多,而以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专题的学术成果,数量较少,亟待有所突破。《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作为杨民康教授早期的学术著作,此版本为再版修订,凝聚着其在一定时代下的学术思考,渗透着其在学术道路上的经验积累,是其丰厚学术成果的又一力作。反观思考,由于瑶族分布地域广阔,支系繁多,瑶族传统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中存在着多源性、多相性等复杂性因素,致使目前瑶族研究领域里,对瑶族以道教为中心的宗教文化系统进行的整体性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尤其是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方面的研究。近十几年来虽有一批田野考察和学术立论上较为扎实的论文和著作出现,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四、结语

《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是一部较完整的记载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的音乐民族志,其较为全面地阐释科仪与音乐、民族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性,字里行间可看到作者踏实的学术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式。全书点面兼顾,系统完善,从书中详细记录的第一手田野资料,到文中附有的丰富谱例和图片,使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考察情况和分析结果。另外,在书中对于用到的专业术语作者都作了详细的解释,这为非音乐专业的读者提供了阅读的便利。每个章节最后的小结部分布局,一是为了归纳本章节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二是带出下文即将讲到的部分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空间。

正如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一样,该书也存在一定的瑕疵。如在文字校对上有错误,误把第五章第一节中的“广西省的南宁、桂林、全州”错编成“广东省的南宁、桂林、全州”。另外,作者虽已将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道教音乐做了一定程度的对比研究,但缺少将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与周边国家的比较。毕竟瑶族是一个跨地域、多支系、分布广的民族,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也有瑶民分布,倘若能引申到和这些周边国家与瑶族同源民族的道教仪式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方能更为系统地探寻云南瑶族道教科仪之前世今生与传承态势,彰显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之民族特色。

瑕不掩瑜,该书不仅是一本对于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的研究成果,更是融民族学、宗教学和社会学多学科视角与方法于一体的重量级学术专著。在反复研读之后,笔者深切感受到瑶族道教科仪音乐的魅力,也体会到保护和传承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使命感。

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有人认为少数民族的仪式活动是封建迷信,阻碍时代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其实这是十分不负责任的说法。殊不知,瑶族作为一支历经迁徙、支系众多、跨国分布的民族,在特殊的居住环境和风俗信仰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而正是通過这些信仰体系和文化礼俗,使得瑶民们形成了团结一致的民族情怀和心灵寄托,在其他民族受到各种外界文化侵蚀的情况下,瑶族努力保持和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瑶族人民凭借自己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在找到自身价值和心灵归宿的同时,也与中国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吸收,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曹本冶.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2]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3]杨民康.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4]杨民康.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5]杨民康,杨晓勋.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学
浅析扎实田野工作对于音乐民族志构建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东北大鼓与地方民俗文化
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
浅谈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
作为文化的记谱方式
融入与跳出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思考与运用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