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及其对中国现代歌剧演唱的艺术影响
2018-08-31祝君
祝君
摘要:在中国音乐艺术舞台上,中国现代歌剧无疑是一颗绚丽夺目的瑰宝。中国现代歌剧不仅继承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也融入了美声唱法独特的发声技巧,正是由于中国民族音乐和美声唱法赋予中国现代歌剧演唱以全新的艺术感受,才使得中国现代歌剧演唱彰显出发展态势的多元化,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基于对美声唱法和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的回顾性认识,从审美文化、演唱技巧和发展态势三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美声唱法对中国现代歌剧演唱的深刻艺术影响。
关键词:美声唱法 中国现代歌剧演唱 艺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0-0062-02
形成于西洋歌剧的美声唱法伴随着西洋歌剧传入我国已经有差不多一百年的历史,而由西洋歌剧演变出的中国现代歌剧秉承了将中国民族音乐和国际先进音乐文化融为一体的音乐发展理念,也走出了一条音乐发展多元化的道路。纵观中国现代歌剧艺术的成长历程,是美声唱法表现形式、演唱技巧与中国传统戏曲、民乐的交汇互补为中国现代歌剧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使其展现出中西合璧的、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因此,在回顾美声唱法和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的基础上,分析美声唱法对中国现代歌剧演唱的深远影响,对于探索美声唱法声音和音域的特色,推动中国现代歌剧艺术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对美声唱法和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的回顾性认识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可以追溯到欧洲古罗马帝国时代教堂的《圣经》咏诵和圣诗演唱,这种配合教堂庄严、肃穆氛围的宗教音乐起初均为单声部,并受到严格的诗歌韵律支配。到了13世纪中叶,欧洲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逐步淡化了宗教色彩,除了突破单声部进入复调音乐,声乐演唱也出现了分别由女高音、女低音及男高音、男低音等主唱的多声部合唱,形成了美声唱法的雏形。16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兴起,比较完整地奠定了美声学派的声乐技术和演唱风格。19世纪初,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推送出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等一大批杰出的作曲家,以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完善了“美声唱法”这一有别于歌剧咏叹调演唱的艺术歌曲演唱风格,促进了美声唱法的日臻科学。从特征上看,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按音高比例以真假声的混合运用调动腔体共鸣,这就使得美声唱法的演唱表现出呼吸与咬字的精准性、真假声混合的灵活性、声带闭合的适度性和音高与共鸣的科学性。美声唱法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文化形式,一经传入我国就受到音乐艺术工作者和音乐艺术爱好者的青睐,特别是卡鲁索、卡拉斯、帕瓦罗蒂、多明戈等歌唱家的歌声带来的美妙艺术境界,更是让美声唱法深深扎根于中国这块音乐艺术的沃土,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推崇和喜爱的歌曲演唱方法。
(二)中国现代歌剧的发展
中国现代歌剧萌芽于20世纪20-30年代,到40年代初具雏形。这期间黎锦晖作曲的《小小画家》、聂耳作曲的《扬子江暴风雨》、张昊作曲的《上海之歌》、钱仁康作曲《大地之歌》以及阎述诗作曲的《风雨之夜》、黄源洛作曲的《秋子》等作品都在运用美声唱法技巧、吸收西洋歌剧特色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为探索中国现代歌剧创作道路起到了先行的作用。1942年,马可、瞿维等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创作的《白毛女》吸收了美声唱法在呼吸、咬字、共鸣等方面的技巧,采用了西洋歌剧齐唱、重唱与合唱的音乐形式,构建起与整部歌剧情节发展相协调的音乐风格,标志着我国现代歌剧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来的现代歌剧创作产生了里程碑式的深远影响。在而后的几十年里,《刘胡兰》《赤叶河》《红梅阁》《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大批优秀现代歌剧相继展现在舞台上,特别是《洪湖赤卫队》和《江姐》,美声唱法与民歌、戏剧等音乐元素的融合更加天衣无缝,歌剧气势更加宏大,开创了继《白毛女》之后中国现代歌剧的又一个高峰。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现代歌剧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活跃在歌剧舞台的《伤逝》《原野》《苍原》《红河谷》《星海》《林徽因》等剧目,广泛运用了美声唱法在气息、咬字、共鸣上的技巧和宣叙调、咏叹调、对唱、重唱、合唱、伴唱等丰富多样的声乐体裁,完美地诠释了“歌剧是音乐的戏剧”这一标志性内涵,将中国现代歌剧逐步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境界。
二、关于美声唱法对中国现代歌剧演唱深刻艺术影响的具体分析
中国现代歌剧是伴随着对美声唱法的吸收和运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剧种,是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洋歌剧有机融汇、优势互补的典范。在中国现代歌剧的发展过程中,美声唱法对其演唱的艺术影响日趋深化。
(一)美声唱法丰富了中国现代歌剧演唱的审美内涵
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包容着不同的审美内涵。中国现代歌剧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了西洋歌剧传递给我们的西方文化,从而展现出中西合璧的绚丽文化色彩。作为西洋歌剧艺术核心体现的美声唱法,将“声音美妙”放在了艺术审美的首要位置,追求的是音色的丰满、明亮,无论高音、中音和低音都含有丰富的泛音和充分的共鸣,形成金属般的穿透力,这就与中国传统戏剧和民歌在音乐审美上所要求的音色圆润、甜美、明快有着一定的差异。美声唱法深刻影响了中国民乐演唱在声音上的审美习惯,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开拓了一个新平台,带来了中国现代歌剧艺术审美文化的新发展。通过对美声唱法审美科学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现代歌剧演唱的声音审美内涵日趋完善。首先是由传统的局部共鸣和上部共鸣,优化为声音的整体共鸣,突出高泛音的感染力;其次是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表演性审美原则转化为“以声传情”,主要通过声音的变化和处理表达情感的审美取向;第三是推动了观众由音色明亮、音质清脆婉转的民族声乐审美习惯转变为包括音域宽广、音质浑厚、共鸣辉煌的美声唱法的多元化演唱风格的青睐。
(二)美声唱法提升了中国现代歌剧演唱的艺术技巧
从发声科学的角度看,美声唱法借助通畅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巧妙地将高、中、低声唱法的转换痕迹隐藏起来,不仅使演唱者的发声舒展协调,歌声圆润悠长,而且保证了演唱者的发声器官始终处于自然、良好的状态,在整个演唱过程中轻松、明快,增强了歌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中国现代歌剧始终坚持中国传统民乐演唱方式与美声唱法的和谐互汇,用美声唱法调整歌剧演唱中的呼吸、音域和共鸣,改善了中国传统民乐演唱声音单薄、气息较短的弱点,提升了中国现代歌剧演唱的艺术技巧。美声唱法提升中国现代歌剧演唱的艺术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呼吸方法。美声唱法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吸气量大,换气迅速,唱出的歌声饱满、浑厚,充满弹性,富有穿透力,有效规避了我國传统歌曲演唱锁骨式呼吸和胸式呼吸气息支持较浅、声音单薄、窄细的弱点。二是真假声混合。美声唱法的真假声适度混合,减轻了喉头和声带的负担,拓宽了音域,延长了发声器官的歌唱生命。三是整体共鸣。美声唱法将头腔、胸腔、口咽腔作为不可分割的共鸣器官,以舌头控制和调整三腔共鸣,灵活地根据音高变化调节腔体音色。四是咬字吐字。美声唱法以打开大牙关、打开口腔、保持圆润口型的咬字吐字形式,克服了我们传统歌唱中咬字吐字上的不足,实现了字头“快”、字腹“满”、字尾“轻”的咬字吐字效果。
(三)美声唱法引领了中国现代歌剧演唱的发展态势
在中国现代歌剧将近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美声唱法的灵活运用一直是音乐人孜孜追求的目标。从《小小画家》的音乐与戏剧相结合、《风雨之夜》的按照声韵变化多次使用变化音,用某一音周围的二、三度音阶式流动装饰歌词的语气而充分抒情,到《白毛女》的运用呼吸、咬字、共鸣技巧及齐唱、重唱与合唱的音乐形式,再到《江姐》的合唱、重唱中加入多声部,场景转换时使用变化音和跳音,美声唱法都在潜移默化地引领着中国现代歌剧演唱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以来,美声唱法对中国现代歌剧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实现了歌唱理论和歌唱实践的重大突破。金铁霖先生针对混合共鸣提出的“上支点、下支点、上中支点、中下支点、前支点、后支点、大支点、中支点、小支点”理论,完美地适应了不同演唱风格的共鸣调整。而以彭丽媛、殷秀梅、万山红、戴玉强、莫华伦、魏松为代表的歌唱家,以悠扬、高亢的歌声展现出美声唱法艺术至情至性的完美震撼,为把中国现代歌剧打造成为国际化高端文化品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结语
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声唱法对中国现代歌剧的艺术影响越来越广泛,对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应在强化中国民族声乐与西洋音乐有机融合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美声唱法的独特技巧,发挥美声唱法在呼吸、音域和共鸣等方面的优势,使美声唱法成为推动中国现代歌剧艺术长足发展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范旭青.试论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6,(04).
[2]刘玲.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初探[J].戏剧之家,2016,(08).
[3]赵鹰男.略谈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J].艺术评鉴,2017,(02).
[4]郭懿文.浅析美声唱法对我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J].艺术品鉴,2017,(06).